求真之道,求美之路:徐淑英研究历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三十年研究历程简介及本书出版目的

一、研究历程简介:1981—2012年

初出茅庐

1948年9月4日的早上,我出生在上海郊区一个村庄的茅屋里。出生后的9年零8个月,我一直生活在那个小茅屋里,睡在出生时的那张床上,直到1958年5月9日我随妈妈离开上海去了香港。妈妈坐一只小船偷渡到了香港,而我被一个陌生妇女带着过了澳门的边界(看起来我像她的女儿,这也是那时香港与澳门边界法律的一个漏洞)。中学毕业后,我进入一所师范学院求学。那时,妈妈已经去世了。1970年6月20日,我完成了师范学院的学业。由于不打算从事教学,我来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德鲁斯分校读本科。大四的毕业论文是我第一次接触并认识研究。我研究了婴儿对有胡子的和没胡子的陌生男人如何反应。当时我假设婴儿在见到有胡子的陌生男人时会大声哭,但在见到没有胡子的陌生男人时不会哭。论文的指导老师正好有胡子,他就在大学的托儿所里扮演了一个陌生人,看婴儿对他是如何反应的。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做研究的乐趣。

兴趣始成

从1973年到1975年,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明尼阿波利斯分校攻读硕士学位。我选的是需要做硕士论文的课程项目。利用劳资关系中心(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收集的大量数据资料,采用因子分析方法(factor analytic methods),我试图了解员工工作态度与其工作绩效的关系。数据在IBM穿孔卡片上,总共有15盒。每当需要把这些卡片的信息输入计算机时,我就用小货车把这15盒卡片推到地下室的计算机中心。数据输完后,我即时分析,因为当晚数据便会被删除。要做新的分析时,我得重新把小货车推到计算机中心,重来一遍。在做数据分析的几个月里,计算机房的工作人员成为我最好的朋友。这段经历使我对研究有了一些更加深入的认识。我也认识到用速度非常慢的计算机分析数据时,得有耐心。这段经历虽辛苦并充满挑战,但我乐在其中。

攻读硕士的第二年,我开始在学校医院的人事部门工作。我的职位是“人事研究分析员”,可以自由地提出任何对医院管理有价值的研究项目。我分析了护士的离职率和原因,并用人力资源会计方法估计出自愿离职的成本。我把研究结果写成了文章,寄到一本叫《医院》(Hospitals)的期刊。一个月后,我惊喜地收到了文章的接收函。在我整个研究生涯中,这是唯一一篇首轮投稿后就被接收的文章。期刊还赠我一个精美的镇纸(paperweight)予以答谢。初战告捷,我很自信自己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研究者。

唯精唯诚

作为人事专员在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mpany)工作了几年之后,1978年,我进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攻读博士学位。那时读博士的目的是学习更多关于组织、领导力及团队的知识,以更有效地帮助企业管理者。当时的打算是,完成博士学业后继续回到公司工作。博士学习的三年,小部分时间还在公司做培训工作,大部分时间当教授的研究助理。有位教授教我如何把自己的想法理论化,另一位教授教我严格的实证研究方法。我学习如何写作,渐渐喜欢那种心随己愿的学术自由;同时体会到研究对管理实践改善的价值。毕业后,我把自己的打算告诉控制数据公司的上司,想尝试做几年研究工作。我还问上司:“如果学术工作不适合我,我是否可以回到公司工作?”上司给了肯定的回答:“你当然可以再回来。”在我看来,如果成为一位研究者或者教授,我可以在教学和研究中帮助很多公司,但如果仅是一家公司的员工,我只能帮助一家公司。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天真的想法,但正是这个想法引领我进入了学术研究领域,并使学术研究成为我毕生的事业。所以,之所以从事学术研究,既因为我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又因为我坚信学术研究有益于实践,能够改善实践。

以上简单介绍了我是如何开始研究生涯的。从毕业于UCLA开始算起,到2011年6月,我已经从事30年的学术研究工作了。1981年8月15日,我在杜克大学开始第一个研究教授的职位,2011年6月26日,我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讲座教授的位置正式退休。30年间,我受聘担任的教职主要有:

1981—1988年,杜克大学,助理教授

1988—1995年,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副教授

1995—2003年,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系主任

2003—2008年,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摩托罗拉国际管理教授

2000年至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光华领导力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2005—2009年,西安交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2011年至今,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乐此不疲

我现在是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那里还有我的办公室。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时候,我还去学校办公室工作。另外,我继续留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特聘教授,并每年到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讲学几周。除了这些学校的工作外,我继续作为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的顾问以及《组织管理研究》(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MOR)的主编。最近,我还为学会创办了一本面向公司管理者的新期刊,取名《中国管理新视野》(Chinese Management Insights, CMI)。该期刊主要刊登选自《组织管理研究》(MOR)的精华文章中适合公司管理者阅读的内容,并解读其对管理实践的具体启示,同时开设企业家专栏,与读者分享中国成功领导者独特的管理理念与实践。

此外,我还是美国管理学会的一员,并且担任2011—2012年度主席。

欣然回首

我的一生从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定什么事业目标。我只知道尽我所能把摆在我面前的事情做到最好。结果,越来越多的机会找到了我。有时我会面临很多选择,这时我想我应该以“为最大多数的人带来最大的福利”的原则来作决策。因此,我选择了学术研究的道路,而不是回到公司工作(虽然当时在公司的收入比在学校多)。这也使我决定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组织管理系的创办主任,同时也引领我成立了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创办了《组织管理研究》(MOR)。我在各大高校从事全职教学工作的时候,以上许多事情都是业余的职业志愿服务,这些事业增添了我在学校的全职教授工作之外的意义。

我是一个普通人,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唯一的优点是勤奋。我的主要缺点是,我一直天真地认为我的研究可以为知识领域及实践领域带来一些改变。北京大学的张志学教授在我2009年11月7日在光华三个小时的演讲结束时总结说:“徐教授是一个简单的人。”从专业性和个人角度讲,“简单”这个词确实把我总结得很好。这种意识使我认识到任何人,包括正在读此书的你,通过尽自己最大努力,专注地做自己从事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把它做到最好,你一定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二、本书的内容简介及出版目的

很多次,人们鼓励我写一本关于自己研究生涯的书,但我都没放在心上。因为我发表的所有文章都可以从网络上得到。我没有看到重新把它们印刷成书的价值。我也没有看到自己的生命与他人有所区别。是什么改变了我的想法呢?2009年11月7日,我应邀为光华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学生做一个演讲,特别是为新入学的博士生讲一下他们为什么应该对研究感兴趣,以及如何能够在学术事业中取得成功。同时最近几年,我发现学者面临的发表论文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年轻的学者致力于发表文章,而不是去解决重要问题或者创造知识。他们看起来没有了我当年(包括现在)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热爱。我相信这种热爱是一种内在驱动力。如果一个研究者研究的是重要问题并且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我相信结果定会成功发表。如果研究者看不到研究的真正意义,或认识不到科学的真正目标是追求真理,那他们就会被一些流行的话题所吸引并寻找捷径去发表文章。一旦学术工作失去意义,研究就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所以我决定把我的研究经历和大家分享,期望能给年轻学者和学生一些鼓励和启发。

本书出版主要有以下三个目的:

(1)给广大中国高校的年轻学者及研究生提供一个便捷的途径来了解做学术研究的整个过程。我在每个专题前介绍该研究主题从产生到成文的过程,以及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及应对策略,让读者在了解文章本身内容的基础上了解文章背后的故事。例如:有一次,我碰到一位极忙的合作者,当我写信与他探讨一篇论文的修改时,这位学者毫不理会;我一封接一封地给他写信,经过半年多,写了几十封邮件,终于等到这位学者,和他一起精心修改这篇论文,使论文最终获奖,这些经历会告诉广大年轻的研究者在研究中“坚持”的重要性。

(2)让更多研究者了解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关系。我在研究过程中一直注重科研与实践相结合。我的研究课题主要产生于对管理实践的深入思考。我一直相信科学研究产生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理解中国各种管理现象背后的一般规律,管理者才能正确地实践;只有了解环境变化对管理方法的影响,才能有效地管理。本书的内容不仅可以为与管理实践结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还可以让管理者了解这些管理知识产生的过程以及应用条件,以使其更好地为管理实践服务。这本书可以让研究者更加明晰做研究的目的,这样研究者就会体会到研究本身的意义。

(3)传播科学精神。科学是对真理的纯粹追求。科学是一种自主探索,要听从内心的召唤。科学还要有人文关怀。因此,科学需要将追求真理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科学需要避开外界的干扰,科学需要浓厚的兴趣,科学还需要对人类境况的强烈同情。除此之外,严谨性和耐性也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必备条件。本书的目的之三是将这些科学的精神传递给读者。不仅研究者,其他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从这些科学精神中得到一定的启发。

本书的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别描述了我做过的六个研究领域。每一章都包括章节导读与两三篇相关论文。第八章主要讲述我是如何把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管理研究方法介绍到中国,这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学很多同事及其他同仁的支持。在本书的最后一章,我提醒读者要关注研究的目的以及科学的精神。只有通过提高科学的精神,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有贡献,我们才能体会到做学术的乐趣和骄傲。

学术生涯是崇高的,研究事业是神圣的。管理研究可以解释和解决管理世界的难题,帮助管理者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为顾客提供良好服务,以及为员工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生活环境。是的,我们能够通过我们做的研究以及我们写的文章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