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移民与海外华人研究·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莫斯科华商大市场调研概况

“大市场”是中国人对华商在当地经营场所的称呼,是当前大部分华商在俄罗斯的最主要经营场所,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棚式的批发市场,最初就是露天的,但后来俄罗斯法律禁止露天市场,就在外部上方及四周加上了塑胶材质并用铁皮材质包围起来,这也是俄罗斯较为特有的建筑,内部再划出一个个摊位,一个摊位属于一个商户。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就开始聚集在被称为“一只蚂蚁”(измайловская)的集装箱市场,[2]华商人数也越聚越多,市场规模越来越大。但好景不长,2009年俄罗斯总检察院调查委员会和莫斯科政府以商品不合法、市场卫生条件恶劣为由,突然就关闭了这个市场,没收了大量华人商品。这次事件在中俄两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市场关闭对华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很多中国人以护照不合法为由被遣送回国,还有一些华商把货物低价甩卖后伤心地离开了莫斯科,最后仅仅约有三分之一的华商留了下来。“一只蚂蚁”虽然关闭了,但以“大市场”为经营场所的方式并没有改变,留下来的又重新寻找和开辟了一些新的经营场所:莫斯科东南部留步利诺(Люблино)和不远处的萨达沃(Садовод)市场;在大环19公里处又建立了一个市场,中国人称为“19公里市场”,少数华人也在其中购买了摊位;另外还有在大环44公里的莫斯科西南国际商品城,又称为西南市场。尽管在莫斯科有如此多的华商可以进行经商活动的场所,但当前最主要的经营场所还是留步利诺及其附近的萨达沃,本文的实地调查资料也是在这两个市场中获取的。

商人们批发零售货物的主体楼面积大约3万平方米,近两年又开始扩建,是钢筋铁皮建筑。在主楼的四周,有很多小玻璃屋,这也是摊位,每个不到20平方米,外面的相比于里面的价钱较便宜,但冬天冷,夏天较热。市场里面,要比原来的老市场整洁、舒适。但没有窗户,通风也不好,所以一进屋就感觉比较闷,并伴有一股特有的味道(可能是食品味道)。市场分若干个区,横向以俄语字母为序,纵向以阿拉伯数字为序,每家商铺都有字母加数字的门牌号,如M—85。每个区从头到尾有100多个箱位,单双号各在一侧。每个箱位宽度约为3米,还有更窄的,长也就是5米至10米。箱与箱之间挨得较近,里面摆满了各种商品。商场内以货品分类划区,如鞋区、针织服装区、饰品区等。走到箱位里,服装、鞋帽散发的味道就更浓了。每个箱位的空间虽然比较小,但价格都是非常昂贵的。考虑到风险,大部分华商并不购买而是承租,承租也分旺季和淡季,据华商讲旺季好地点的箱位承租费一个月就要人民币20万元。

市场是中低档日用消费品的主要批发管道。在市场中经营的商户不仅有中国人,还有俄罗斯当地人,加盟共和国和原独联体国家的商人,越南人也不在少数,实质上是多个族群共同汇聚的场所。中国商品的质优价廉深受当地人的喜爱,特别得到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的底层群众的青睐,因此华商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市场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来自莫斯科周边、俄罗斯其他城市和一些原独联体国家的采购者。莫斯科的商业虽已相当发达,但形式还比较原始,各国商品就是通过这样的场所和渠道,通过这样一个庞大的商业网络,销往俄罗斯各地和独联体各国。因此,市场实质上是全球化的场域,进行的是区域化经济贸易,但形成的是没有发达国家更多是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低端全球化的经济贸易体系。在“大市场”,以华商为主体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华人社会。华人社会主要以市场上从事中国商品贸易的华商为主,又可分为从国内获取货源和代卖他人商品的两类商人。围绕着这两类群体又形成了各类华人服务业:为华商的货物运输和存储提供服务的各种物流和储运公司;为华商餐饮和住宿提供服务的各种档次的中餐馆及宾馆;为华人办理签证、身份、机票购买和咨询的各种中介服务公司;提供信贷、外汇兑换和向国内汇款等方面的金融服务的非正规华人中介公司;还有专门提供通讯服务的通信公司;为丰富中国人文化生活而兴起的华人媒体和报纸。总之,华人的各种需求在这里都会得到满足,除了周围生活的大多是外国人,其余的跟国内没有太大的差别。

在市场中到底采取怎样的一种经商贸易方式,他们是如何获取国内商品,又是怎样运输到莫斯科进行销售的?中国国内是商品的生产地,提供充足的货源。当前国内企业的生产能力极为旺盛,在国内内需不振的情况下,需要对外寻找消费市场。国内的很多公司极为重视俄罗斯市场,把俄罗斯作为产品的重要出口区域。因此,华商要想从国内获取货源也是较为容易的。很多华商都在国内有专门的公司供应货源,或者自己在国内建立了工厂和生产基地。获取货源后,就需要从国内发货。当前从事中俄贸易的物流和运输公司较多。华商可根据自己货物的货值、重量、时效性,选择汽车运输、火车运输、海运或者空运。一般来说,货值低、重、时效性不强的,选择前几种运输方式;货值高、时效性强的,选择空运。那么这些货物如何过关进入俄罗斯呢?一般有两种管道:第一,正规的一般的进出口管道,即在中俄双方正式报关(通关)、商检,各种手续档齐全,正式报关出(入)境;第二,特殊的过货管道,即极具俄罗斯特色的“包机包税”的运输清关方式。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便利外国商品的进入,允许关税含在运费里,按重量收运费和税费,称为“包机包税”。这种方式逐渐成为中国商品进入的主要管道,又被称作“灰色清关”。[3]在俄罗斯用“灰色清关”要比用正常方式进入更有优势,商品进入的成功率也高,这就使大家自然不会主动采用正常通关。商品到达后,华商就需要在市场进行商品的销售活动。

中国人在俄罗斯“大市场”的这种经商方式被称作“跨国直销”,即指中国商人或公司通过某种方式进入俄罗斯,从中国发货,自己在俄通关接货,在当地寻找销售点,自己销售的商业模式。这是一种不通过外国中间商直接在海外市场销售商品,是将进出口业务与海外市场营销融为一体的贸易形式。这种方式是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特有的一种贸易形式,这些国家在转型过程中还未建立起类似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外国商品直接可以进入其市场,不需要任何中间商。这种贸易又被称作“倒爷”贸易,华商又被称作中国“倒爷”。[4]随着中俄民间贸易的不断发展,这种以“倒爷”个体行为的跨境贩运,逐步向组织化、规模化过渡,开始由最初的倒爷自己背货乘火车往返于中俄之间,贸易数额小、信誉差,发展到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以相当多的资本大规模地运作,并进行采购、运输、清关和分销等专业化的分工合作。在中俄两国大量的贸易物流公司相继成立,它们不仅要组织货物的运输,而且最重要的是负责通关。适应这一新的变化,很多“倒爷”成了当地的“坐商”,他们不再奔波于中俄两地,而是专门在莫斯科负责接收、批发货物。与此同时,相对于原来“倒爷”流动性较大的特点,华商也开始寻找一些固定的经营场所,即当前经营场所“大市场”。

在大市场进行经商的销售活动,华商首先必须要找到一个固定地点,也就是所说的“箱位”。箱位可以直接购买,但价钱很高,大部分人都需要承租,而承租的价钱也是华商很大的一笔支出。承租到箱位后,就要把在国内交给物流公司的货源在市场中接下来,从而有了货源。“接货”一般都是自己同国内直接联系而获取的货物,还有很多人没有直接同国内联系,而是大批或少量地获取当地华商的货源,这被称作“扣货”和“代售”,也是货源组织的方式。有了货源,就需要把商品出售出去,这就是卖货。在莫斯科市场卖货程序较为简单,双方依靠的都是一些口头协议,并都是以现金交易。收回钱款,还需汇回国内。因为银行有数额限制,而且收费较高,因此通过银行汇款的不多,大部分都通过市场内的非正规方式汇回国内。[5]商品销售出去,并要顺利地汇到国内,才算真正地完成经商的整个环节。华商正是通过在莫斯科市场的这一系列经营活动,完成了中俄民间贸易这一商业链条中的最重要的环节——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