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我国学者关于多元化战略的研究
我国企业的多元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对多元化研究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学术界对企业是否应该多元化的争论日益激烈。一部分学者致力于将国外几十年来在该领域的先进成果介绍给我国理论界和企业界,也有一部分学者主要针对我国企业,探讨企业实行多元化的理由,并研究成功实施多元化的途径。
1997年,刘力通过对多元化经营的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既看不出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经营收益明显的削弱作用,也看不出多元化经营对提高企业负债能力的作用。多元化经营并未给所研究的上市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和负债能力带来实际的好处。多元化经营重要的动因和作用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稳定投资收益以及探索新的经营方向。
1999年,尹义省出版的《适度多角化——企业成长与业务重组》是国内第一部从理论机理、策略操作和实证检验等角度,系统论述企业多元化成长和纵向发展的专著。他借鉴国外战略管理理论,思考了我国企业成长的环境与模式选择,致力于为企业的战略决策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策略。他主张不能盲目搞大企业、大集团,多元化也要把握方向、时机和程度。对于适宜搞多元化的中国企业,也应首先实现规模型成长,增加企业单位产品资金、销售强度和集约程度,再求适度相关多元化成长。他抽取了我国292家大型企业、36家上市公司、3家美国大公司三个样本,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中国企业处于初级成长阶段,其多元化成长具有明显的被动性; (2)中国企业多元化程度、单位产业销售要素强度显著低于美国企业; (3)非相关多角化对于平抑资本报酬率波动的风险作用较弱; (4)企业多元化与企业规模、市场集中度呈显著正相关; (5)低度多元化、相关多元化企业具有较高的销售增长率。
同年,康荣平和柯银斌所著的《企业多元化经营》详细介绍了西方企业多元化理论与战略,首次构筑了中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无形资产是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成长的一项重要依托,我国多元化企业应更多地关注和培育无形资产的核心要素,如管理方式、企业文化、商誉、专营权等,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他们通过大量中外企业案例分析了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六条“大数法则”。他们借鉴西方企业战略理论中的行业吸引力与相关性、企业资源与能力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等,归纳了企业目标、行业选择的三条思路——外部思路、内部思路和核心能力思路。并且,他们利用“杠杆原理”,探讨了这些因素在目标行业选择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目标行业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行业吸引力和相关性、企业剩余资源、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和作用,而且要考虑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见图2-2)。
图2-2 目标行业选择的“杠杆原理”
资料来源:康荣平,1999年。
马宏伟和兰海林在2001年发表了论文《我国工业企业多元化程度和绩效研究》,他们根据中国上市公司的资料研究得出,我国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欧美国家的研究结论不同,而与对印度和墨西哥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结果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存在较多的市场机会,正是这种机会对企业形成极大的诱惑力,鼓励了企业追求盈利的短期行为。这在短时间内可能会使企业获利,但长远的效果很难预料。
2002年,李敬著的《多元化战略》一书通过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论机理研究,对影响多元化经营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重点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和企业经营风险的关系,以及企业多元化的具体运作。他认为是由于规模经济向范围经济的转变导致企业由专业化经营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在内部因素上,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关键,多元化经营还要求相应的组织结构和财务上的支持,企业的原有业务也会影响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在外部因素上,他强调了现代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对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影响。其后,他还研究了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并对我国部分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进行了实证分析。
随着巨人、飞龙、三株等一批知名企业的失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多元化是个“陷阱”,甚至有人认为多元化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已经落后了,企业的出路在于专业化经营。对此,管益忻在《试论多元化战略核心竞争力构塑》一文中认为,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只是一种企业战略发展形势,企业成败的关键不在于实行多元化还是实行专业化,而是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强弱。他研究了多元化战略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构造及其实力发挥问题,认为多元化公司应该进行“核心化”的整合。这一观点是中外学者普遍支持和倡导的。王任华指出,我国多元化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注意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模式选择应该是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实现低度的相关多元化。
从我国关于多元化问题的研究来看,我国仍然没有对多元化的含义做出一个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比较权威的界定,又由于我国企业与多元化相关的管理和财务资料不易获得,这给实证检验的准确性带来很大挑战。大部分研究仅仅停留在对多元化的意义和作用的一般性讨论上,没有做进一步分析。理论的不成熟使企业在探索多元化的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而盲目照搬国外的经验也是不可取的。这是因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带有转型特征,其制度环境和市场条件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以,对我国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研究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国的理论工作者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