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视角的江苏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内容提要:江苏的存量和增量发展战略需要找准不同的作用点:第一,江苏省一般性工业制造业存在的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库存压力大、企业效益下降、产能过剩等问题,决定了今后一个阶段应以“存量调整”的政策思路为主。第二,高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要通过优化增量发展,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处于有利位置。第三,在基础设施领域,表现出存量和增量的对立统一,可以采取“存量—流量—增量”的调整思路。在操作层面,江苏省“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战略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突出投资在江苏省存量和增量战略中的作用;加大江苏省企业实施兼并收购的力度;将省属国有企业作为“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重要平台;实施严格的倒逼机制淘汰掉一批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存在重大负面影响的存量企业;突出服务业在调整制造业存量和增量结构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市政债的发行;优化政策支持方式,以支持研发环节促进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增量发展;集中精力和资源,力争直接在若干环节实现江苏省前瞻性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
当前,包括江苏省在内的国内多数地区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结构转型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深化结构调整,不仅要通过投入实现增长,实现增量结构调整带动存量结构重组,而且更重要的是,应该向存量的结构调整要速度、要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过去一段时间,全国很多地区以“增量调整”的方式实施转型升级,尤其是各地以发展新兴产业的名义进行大量产能投资。但是从当前江苏庞大存量资产的发展实际出发,不能简单机械地采取增量调整方式,江苏的存量和增量发展战略需要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找准不同的作用点。
一 当前江苏省一般性的制造业应当以“存量调整为主”
江苏省工业运行当中呈现的新特点显示,在一般性的制造业领域中,应当以“存量结构调整”为主。
(一)江苏省新增固定投资在投资结构中的比重持续高位运行
江苏省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仍然偏重,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份额常年维持在50%左右,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资本形成总额的比重近几年一直处于70%以上的高位,2012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85.58%(表1)。这就决定了进一步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余地已经较小。
表1 江苏省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占资本形成总额比重(2008—2012年)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江苏统计年鉴(2009—2013)》。
(二)工业产成品的去库存压力大
从库存的角度看,外需下滑导致的企业存货压力大是当前我国各省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江苏的存货周转率要略好于东部兄弟省市。但是,如果从存货的内部构成来看,江苏省产成品占比偏高是一个突出问题。统计显示,2012年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占存货的比重高达37.6%。2013年该指标出现较大改善,下降为36.4%,但仍然比同期全国水平高2个百分点。与东部发达省市进行比较,北京、上海、广东、山东产成品的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产成品占存货比重分别为31.0%、30.5%、32.1%和35.7%。产成品占存货的比重偏高表明江苏省产成品的去库存压力很大,大量占用了企业要素资源,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成为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难题。
(三)市场过度竞争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外需不足和产能过剩导致企业经营环境变差,企业亏损面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江苏省2010年工业企业亏损面为8.4%,处于近年最好水平,2012年亏损面上升到13.1%,2013年前11个月,工业企业亏损面进一步扩大为14.9%。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产值利税率、销售利税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表2)。2012年,在江苏省产值比重最大的10个支柱行业中,亏损面超过全省工业平均水平的行业就有4个。其中,产值比重最大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亏损面高达23.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达到17.8%。如果在这些行业再大规模布局产能,可能使企业面临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表2 江苏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8—2013年)单位:%
资料来源:2008—2012年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年鉴(2009—2013)》,2013年数据来源于江苏统计局网站(www.jssb.gov.cn)。
(四)一定程度上存在产能过剩的矛盾
江苏省和全国其他多数地区一样,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国家发改委调查显示,2013年上半年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为78%,是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低点。在全国39个工业产品中,21个产能利用率低于75%。课题组此前的研究表明,江苏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六个支柱型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9%、66.4%、58.4%、76.6%、76.7% 和64.9%,表现出较为显著的产能过剩现象。本轮产能过剩带有全面性特点,不仅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新兴产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产能过剩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14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抑制产能过剩,严禁新增产能项目的调控政策在短期内不会放松,甚至有可能进一步加强。
因此,江苏省制造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重点应该放在消化存量,解决长期累积下来的经济存量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况且,体制、机制病灶不除,即使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量”,也注定沿袭旧道、增添新乱。在思路上:
第一,盘活由于产能过剩形成沉淀的制造业存量资产,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以提高存量资源利用效率为落脚点,建立劣势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其释放占有的土地、产能、能源、环境、人才等各种要素的存量资源。
第二,从体制上消除限制不同区域之间、不同所有制之间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根源,取消阻碍要素合理流动的各类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存量要素资源不闲置,最大可能地实现存量要素最优利用。
第三,通过存量调整,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实现依靠市场规则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避免以行政命令实施“关停并转”,按照市场化原则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改善由于产能过剩造成的恶性市场竞争环境,从而提升优势企业的经营业绩。利用优势企业在科技创新、科学管理、渠道布局等方面的优势,对接手的存量资产进行整合改造和重新布局,提升存量要素的层次,在新的资源配置下优化市场结构和产品布局,使产业链向高端攀升。
二 “优化增量”的主要着力点应当是前瞻的新兴产业和服务业
虽然近年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总量和规模连续上台阶,但是前瞻的、高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仍显不足。不可否认,很多地区正在沿用过去发展传统产业的路径和思维来发展新兴产业,导致很多“伪新兴产业”的产生,而真正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产业和企业仍然非常匮乏。此外,2011—2013年江苏省服务贸易虽然连年增速都在50%左右,但是均处于较大的逆差状态。对于这一部分产业需要加大扶持力度,以“优化增量”迅速扩大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与此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个动态的范畴,不断调整才能与时俱进。由于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日新月异,因此新兴产业的内涵是具有时代性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产业发展、技术革新等多个方面采取措施,目的即是在国际经济和产业竞争中获得战略主动,全球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态势已经出现新的变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需要从战略高度对江苏省新一轮科技产业进行预先布局。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智能化革命。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就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高度融合。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即将到来,它以“制造业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和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进一步提出了智能化制造的概念。未来的制造业将远离大规模制造模式,向更加个性化的生产模式靠拢。建立在虚拟制造技术基础上的附加制造技术,已开始用于产品的个性化生产。比如,三维打印技术可能会颠覆传统制造业模式,甚至重整发达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引发国际产业重新分工。
第二,城镇化和信息化结合培育出的新兴产业机会。城镇化需要以产业创新发展为支撑,城镇化和信息化的结合有望培育出诸多新型的专业信息服务业,对新兴产业、新型业态以及新型商务模式带来巨大变革,推动知识经济和技术经济跨越式发展,促进城镇化实现成本下降、效率提高。比如在城市管理中提出打造智慧城市,应用了物联网、地理信息等多个新兴产业细分技术,为新兴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节能环保需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要通过产业和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突破全球产业链的重围,而且更要注重通过相关各门类基于产业的协调配合,构建自主、完善的创新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新型城镇化将催生再生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土壤修复等与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应用,创造出一批前所未有的新兴产业。
具体来说,江苏省前瞻的、科技型产业的增量布局和选择,可以重点考虑以下范畴和内容:
一是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应用行业。新能源的应用带来效率提升和环保革命,要加快推进城市电动汽车普及,大规模布局充电站、充电接口等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在试点的基础上,推进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系统政府采购和应用等。借鉴德国等新能源应用经验较为成功国家的经验,将促进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展的政策规范化,重点解决江苏省新能源制造与消费脱节的问题。可利用再生能源“就地转化”的机遇,大力推进光伏分布式电站、农村光伏屋顶工程等。新材料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基础,力争突破部分产业受到材料制约的问题,重点发展隔膜、电解液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材料、高性能玻纤等风电材料、半导体节能材料等;与城镇化相关的节能型、环保型建材;与高端装备相关的特种技术材料、工具材料;前沿性的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
二是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新型商业模式。数字信息技术竞争的重要表现是制定标准的竞争,重点攻关物联网产业的二维码、射频识别(RFID)标准(频率、编码、存储规则等);加快移动互联网应用标准研制,建设公共技术研发和检测验证服务平台;推动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标准化建设,自主研发相关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
三是以3D打印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对各类制造业行业进行改造,重视机器人在医疗、生活服务等诸多设计方面对个人服务的取代。发展智能装备中的新型传感原理和工艺、高精度运动控制、工业通信网络安全等一批共性、基础关键智能技术。
对于服务业而言,除了金融、商务商贸、物流等各地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精力和资源发展的行业之外,在当前经济下行和限制政府消费的背景下,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类前景广阔的服务业类别。
第一,文化产业。在经济下行环境中,文化产业与信息、旅游、服装等产业本就存在的边界模糊化趋势会更加明显,这将使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进一步从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产业向文化产业转移。在文化产品的成本结构中,物质资源所占比重小,复制和流通成本较小,这就使得文化产业链在经济危机面前形成自我保护。
第二,健康服务业。江苏省老龄化时代比全国来得早,养老服务体系供给不足的现实,也意味着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机遇。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并轨,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服务需求进一步转化为有效市场容量。这一产业既是完善公共服务的民生工程,也是江苏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重大机遇。
第三,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改造,由此形成服务业新业态。互联网技术正处于从PC向移动互联转变的历史时刻,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创新将传统的商业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形成了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科技、媒体、通信三者结合)、O2O (Online To Offline,线下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相结合)等重要商业模式,正在对众多传统服务行业形成颠覆性的革新。“前店后厂”的传统服务业模式的消退成为必然,在新商业模式服务业兴起的过程中,能否抓住机遇将决定江苏省未来服务业水平。
三 基础设施建设应当重视“存量—流量—增量”的调整思路
从宏观经济和财政金融层面看,当前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这也是导致目前财政收支压力、市场利率过高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因素。
全国性的债务审计表明,江苏省地方政府债务总体可控,但也存在一定的隐患,尤其是市县一级的地方债务风险在加大。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2014年要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各项工作。江苏省部分市县财政实力较强,举债能力也较强,因此基本建设摊子也铺得较大。同时,经济增速回落使税收收入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将进一步依赖土地收入,而支出刚性强,地方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一些地方融资平台面临资金紧绷,局部地区爆发债务风险的可能性增加。当前既要注意防范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另外,众多民生工程的“硬件设施”客观上仍要继续投入,这也是实现“稳增长”的确定性保障。而政府融资平台负债偏高、平台增信能力减弱,导致利用政府力量引导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空间变小,进一步增加民生投入的难度。
鉴于江苏省地方政府平台的资金主要沉淀在市政基础设施、土地收储、交通设施、保障房等方面,这些总体上属于优良资产,很大一部分具有稳定的经营收入,这就为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盘活存量”提供了条件。
资产证券化的思路实质即是“存量—流量—增量”的调整思路。总体做法和目标是:通过不进行增量投入或较小的增量投入,带动和盘活庞大的存量资产,激活沉淀资金的流动性,依靠市场化原则实现资产、产能、人才等流向优势企业。
通过存量调整,激活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对基础设施的存量投资,增强资金流动性,进一步投入民生建设。除了纯粹的公益性基础设施之外,只要有一定现金流的项目,都可以考虑进行资产证券化。尤其是现金流和收益率相对较低的项目,以政府实施一定的补贴(相当于较小的增量),实现基础设施的证券化,吸引社会资金尽快回流到各类融资平台。利用收益权信托、市政收益权债券等方式对高速公路收费权、供排水收费权、地铁轻轨、隧道、垃圾处理、房地产信托等存量国有资产证券化,筹集资金投入再发展,这将是江苏省进行“存量换流量”的重点。例如,一个项目总投资10亿元,年收益3000万元即回报率3%,此时资产证券化的经济条件不具备,那么假设通过财政每年补贴3000万—4000万元的方式(年回报可以达到6%—7%,就具备资产证券化的条件),将该项目资产以债券形式证券化,就能迅速收回10亿元的总投资。
四 对策建议
从我国和江苏省经济运行的经验看,历来是保增长易、调结构难。要将调整的重点由过去的增量调整为主转为增量与存量调整相结合。只有存量结构得到了有效的调整,增量结构的调整才能立竿见影。只有存量要素实现市场化流动和市场化再集中,才能形成向调整要速度、要效益的发展模式。针对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存量调整、增量优化”要采取差异化的政策,主要思路如下:
(一)突出投资在江苏省存量和增量战略中的作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当前经济要努力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和出口的支撑作用。相比较而言,投资是相对可控的因素,当前广东等东部兄弟省份也把适度增长的投资规模作为“稳增长”的重要策略。与广东、浙江相比,江苏省的固定资产规模明显更大,投资的贡献率也较大,因此在转型升级中利用“投资”这个工具就更加重要。对江苏省来说,关键是改善投资结构、提升投资效率。应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增加贴息、担保、补贴等间接投入,拉动更多的社会投资;杜绝或减少对制造业过剩行业的投资;增加对新兴服务行业的投资。
(二)加大江苏省企业实施兼并收购的力度
当前江苏省跨区域的兼并收购仍然不够通畅,即使在省内的不同省辖市,跨市企业并购可能都存在制度性的障碍,这就严重妨碍了存量资产和资本流动,使资源无法向优势企业集中。我们不仅要消除省内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的行政壁垒,也要鼓励国外、省外的优质企业到江苏省参与兼并收购、参股经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对此,江苏省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比如,光伏行业在过去长达两年多时间内持续低迷,面对行业困难各地政府没有进行政策兜底,而是采取坚持市场化原则支持兼并收购,整合了无锡尚德等经营困难的光伏企业。2013年下半年光伏行业迎来了复苏,除了需求再度启动的原因外,也与坚持市场化原则促进行业向良性市场结构发展有关。
(三)将省属国有企业作为“调整存量、优化增量”的重要平台
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实现江苏省国有企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在进退有序中凸显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中的集中度,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使江苏省国有资本的80%以上集中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民生改善领域。聚焦产业链、价值链,深化开放性市场化双向重组联合,加快调整不符合江苏省发展要求的产业和行业。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可行的基本方式是成为公众公司、实现整体上市。要继续提高资本证券化水平,加大省属集团公司改革改制力度。可以借鉴上海国企改革的思路,尝试在江苏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资流动平台。通过国资流动平台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推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整合,实现资源、资产、资本、资金的良性循环,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服务民生等提供有力支撑。
(四)实施严格的倒逼机制淘汰掉一批对江苏省生态文明存在重大负面影响的存量企业
2013年冬季连续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江苏省的整体形象,而且目前来看,钢铁、部分石化等“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项目,也是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行业,从经济效益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方面考虑,都必须调整。对这些行业应当实施更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倒逼,对地方县市的考核不仅仅要按照单位GDP能耗(如以单位GDP能耗<0.5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水耗<80m3/万元)等基本实现现代化生态指标进行考核,应当进一步以单位国土承载生态指标(比如单位面积CO2排放量、单位水域废水排放量等)考核各地的发展方式,倒逼污染型的过剩企业退出市场。尤其是在苏南城市的市区项目落地选择,要以“工艺水平全国最好、污染物排放同比最低”进行要求。
(五)突出服务业在调整制造业存量和增量结构中的作用
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归根结底是稀缺资源在各产业之间配置以及每一产业内部的配置,现代服务业具有天然带动和调整其他产业实现自我调整的能力。可以强化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在市场体系中的疏导、中介功能,例如金融服务业资助优势企业盘活存量资产的能力和商业信贷机制,商贸服务业竞争性的商贸订单机制、仓单质押机制、货物代理机制和分销渠道机制等等。凭借贴近市场和了解消费信息的优势,金融企业掌握对制造商、供应商的信誉信息。这就要求金融、商贸服务业应当率先从政府主导型体制向市场主导型体制转变,鼓励服务业企业开展创新试点,逐步增强江苏省金融、商贸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筛选能力和影响能力。
(六)积极探索市政债的发行,力争在江苏省率先形成试点
政府通过适量补贴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存量资产证券化,在操作上可以积极探索推进市政债的发行。通过完善市政债制度建设,将目前不甚规范和透明的平台债务系统“收编”和“激活”,从而降低债务风险和经济系统性风险。加快建设完善地方政府发债配套机制。通过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价机制,建立地方政府发债审批制度,明确地方政府发债的标准;设立地方政府发债监管机构来管理发债规模等相关事务;建立地方发债的风险补偿机制,设立市政债投资者保护基金,建立信息披露及问责机制等,尽快将市政债的发行纳入操作层面。
(七)优化政策支持方式,以支持研发环节促进科技型新兴产业的增量发展
改善以往政府直接投资和单纯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的方式,政策支持重点应当向研发环节倾斜,向应用环节倾斜,避免以企业的产能规模为标准进行支持的思维惯性。实践表明,新兴产业也可能产能过剩,单纯支持产能扩张甚至可能会留下金融隐患。作为前瞻性科技产业,技术上率先突破的企业将获得瞬间爆发性成长的机会,这种优势将不再是过去传统制造业中所认为的规模优势,这就需要在指导这一行业发展时具有充分的预见性。同时,它的发展要与需求尤其是内需相结合,需求推动创新,创新又创造需求,两者相辅相成,江苏在培育市场方面走在前列才有利于技术创新走在前列。
(八)集中精力和资源,力争直接在若干环节实现江苏省前瞻性新兴产业的“弯道超车”,确立国际性的领先地位
当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科技革命前期,涌现出众多前所未有的新兴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表现为从传统技术向产业的跳跃式发展,这为江苏省提供了直接切入的机会。这种“弯道超车”的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像在电动汽车、三网融合、3D打印方面已经出现“超车”机会。可以适当集中资源,瞄准若干具备国内市场支撑的环节,加大人才、金融的扶持力度,在江苏省形成数个标志性的前瞻性、科技型新兴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王岳平:《中国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理论、实证与政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2.石磊:《赶超型经济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的非常规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
3.洪银兴:《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8期。
4.马凯:《恰当把握调整经济结构的若干关系》,《宏观经济管理》1997年第8期。
5.吕铁、周叔莲:《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管理世界》1999年第1期。
6.何德旭、姚战琪:《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效应、优化升级目标和政策措施》,《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5期。
7.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2期。
8.梁东黎:《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转型升级进程》,《探索与争鸣》2011年第4期。
9.金碚:《中国工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7期。
10.李晓华:《中国工业的发展差距与转型升级路径》,《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第51期。
作者信息:
研究基地:江苏转型升级研究基地
承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首席专家:刘志彪、张九汉、施建军
课题负责人:刘志彪
主要参加人员:陈柳、王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