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秋(克勒门文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巡捕——红头阿三

我们乡下人到上海,第一个印象便是“面黑如漆、头缠红巾”的红头阿三,后来知道这叫作“巡捕”,现在的警察。有人以为巡捕是洋名,非也,乃是道地的国货。

它的来源倒很早,元代上海初立县时,设置县尉和巡检司。这两种官员的职掌,史书上明白写着,前者系“巡捕”,后者系“巡捕盗贼奸宄”。到了明清两代,除巡检司外,设县丞和主簿,史书上也说系“分掌粮马巡捕等事宜”。然而,这还不过是说明职掌罢了,并非“职官”或“衙门”的称谓。到了19世纪,租界当局雇用“巡捕”,洋人当然只知道是“Policeman”,“巡捕”还是中国人译出来的。为什么译作“巡捕”呢?当时,北京设有巡捕营,掌理“诘禁奸宄、平易道路、肃清辇毂”等事项,长官是“提督九门巡捕五营步军统领”,那么,所谓“巡捕”原是现在所谓“警察”,在“警察”这一日本名词没搬过来以前,译作“巡捕”,原本不错的。(上海俗语:“到行里去”,“行”便是巡捕房。)

租界设立之初,仅雇用华人数名为更夫,以鸣警报更,属于领事管辖。到了1854年太平军兴,小刀会占了上海县城,租界方面,由英、法、美三国共同组织了工部局,统一管理三国租界事务。那年7月间,租地会通过工部局组织巡捕事件,接着,就决定聘请香港巡捕房职员克列夫登到上海,担任总巡之职,并罗致一批巡捕同来,这是上海租界设巡捕之始。当时,巡捕职务性质范围颇为纷杂,而且和领事官的职权有所冲突。到了1855年2月间,小刀会退出县城,这才由三国领事会议决定设立巡捕房为常备机构,这才是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制的正式开始(巡捕房属于工部局管辖)。法租界另组公董局,董事由法领事委任,巡捕房属于公董局。

1886年,工部局又于四马路胡家宅松岚阁茶馆南面,添设一处巡捕房,专居从印度招来的新捕,面黑如漆,头缠红巾,即华人呼为“红头苍蝇”是也。初到上海的印捕只有四人,1886年所招的印捕,共有六十五人。(那时,西巡三十三人,华巡一百八十二人。)印捕的命运,几乎和租界相终始的。

1900年,法捕房雇用安南巡捕,第一批二十九名。到1916年日本驻沪总领事有吉明建议日本巡捕队的特别组织由日本东京聘来警官三人,巡捕二十七人。上海的巡捕,就有这么几种:西巡、华巡、印巡、越巡、日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