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齐国的祭祀与话语权
《齐太公世家》记载了西周和春秋时期齐国的兴衰史。《齐太公世家》记载了两则有关祭祀的事宜。一则是齐国的管仲借楚国未进贡祭祀包茅为由伐楚;另一则是当时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周王朝衰微,齐国召集中原诸侯会盟,齐桓公起了封禅天地的想法,被极力反对的管仲打消了念头的故事。《齐太公世家》有关祭祀的叙事表明,祭祀活动在齐国,是天下权力及地位的象征。掌握了祭祀活动,也等于站到了道德制高点,掌握了话语权。
齐太公,姓姜,名望,又名尚,一说字子牙。生活于商周之际,具体生卒年不详。周朝灭商的重要谋划者,齐国始祖。齐桓公是齐太公的后代。齐桓公重用管仲,任命他为上卿。管仲是春秋前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名夷吾,字敬仲。与管仲对话的人是春秋时楚国国君楚成王。齐桓公讨伐楚国时,派遣管仲与楚成王展开了一番对话,在楚成王与管仲的对话中出现了与祭祀有关的记载。楚国向周天子进贡祭祀用的包茅,既是楚国作为诸侯国的责任,也体现了周天子的权力及地位。但是楚国没有进贡包茅,符合这个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当时,周天子衰微,诸侯蠢蠢欲动,楚王曾问鼎中原。祭祀活动在此处的记载,既是周天子与诸侯国之间地位发生变化的有力证明,也是齐国为了维护周天子而讨伐楚国的理由。《史记·齐太公世家》:“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遂伐楚。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楚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具,是以来责。昭王南征不复,是以来问。’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齐师进次于陉。夏,楚王使屈完将兵扞齐,齐师退次召陵。桓公矜屈完以其众。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过陈,陈袁涛涂诈齐,令出东方,觉。秋,齐伐陈。是岁,晋杀太子申生。”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共同讨伐蔡国,蔡国大败。接着,齐桓公乘势继续伐楚。楚成王兴兵来问:“你们为什么进入我国领土?”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国先君太公,说:‘五等诸侯,九州守官,你都有权征伐,以此来辅佐周室。’赐给我先君征伐的范围: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楚国应该进贡的包茅没有进献,天子祭祀用品因此不全,所以我们前来问责。从前周昭王南征不归死在南方,因此前来问罪。”楚王说:“贡品没有进献,确实如此,是我的罪过,今后不敢不按时奉上。至于昭王一去不归,并未在我楚国领土,请您到汉水岸边去问罪吧。”齐军进扎于陉地。夏天,楚王命屈完领兵抗齐,齐军退驻召陵。桓公向屈完炫耀兵多将广。屈完说:“您合于正义才能胜利;否则,楚国就以方城山为城墙,以长江、汉江为护城河,您怎么能推进呢?”齐桓公就与屈完订立协约而回。途经陈国,陈国大夫袁涛涂欺骗桓公,让齐军走东线难行之路,被齐国发觉。秋天,齐国讨伐陈国。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姓姜,名小白,齐襄公之弟。管仲被齐桓公任为上卿,辅佐国政。他执政历时四十多年,因地制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当时天下只有齐、楚、秦、晋四国强盛,周王朝衰微。齐国召集中原诸侯会盟,齐桓公起了封禅天地的想法,被极力反对的管仲打消了念头。《史记·齐太公世家》:“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强。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于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于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晋国刚刚参加盟会,晋献公便死去,国内大乱。秦穆公处地偏远,没有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成王刚刚将荆蛮之地占为己有,认为自己是夷狄之邦。只有齐国能够主持中原诸侯盟会,齐桓公又充分宣示出其盛德,所以各国诸侯无不宾服而来会。因此桓公宣称,寡人南征至召陵,望祀了熊耳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国;西征大夏,远涉流沙;包缠马蹄,挂牢战车登上太行险道,直达卑耳山而还。诸侯无人违抗寡人。寡人召集兵车盟会三次,乘车盟会六次,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于一统。过去三代开国天子,与此有何不同!我打算封祭泰山,禅祭梁父山。管仲力谏,桓公不听。管仲于是介绍封禅之礼要等远方各种奇珍异物具备才能举行,桓公才作罢。《齐太公世家》中关于祭祀活动代表了齐国在当时实力雄厚,足以站在道德制高点,掌握战争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