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般的博弈
命运的齿轮终于来到了这一天,王淮迄今为止的人生中被刻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Facebook。他曾在之前的采访中提到过,雅虎公司政治氛围太浓,谷歌是一家受人尊重的大公司但自己不想只做一颗螺丝钉,想做更刺激的更有挑战性的事,所以选择了Facebook。但此时此刻回头去看,王淮觉得那既像一场宿命般的相遇,又是一场年轻气盛意气风发的博弈。
“我用斯坦福的email注册Facebook账号,给本科生发送好友请求都没人理我。当时我就想,这啥破网站啊都没人用。”他边说边摆摆手,做出一副嫌弃的样子。诚然,当时的Facebook界面极简单,而且大部分主流用户是比他小3~4岁的本科生。“但Facebook最吸引我的是,面试我的那几个人我都非常喜欢。”在他眼里,Facebook那帮人都很聪明甚至带一点点神经质,大家有共同话题,都聊得起来,整个团队也十分年轻化。自称相对叛逆的他,不愿意干大家都想干的事,“但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你的不同要对自己的内心有个交代”。纯粹的特立独行在王淮这里是不存在的,已经在大公司有了工作经验的他,认为和一群自己喜欢的人共同经历小公司的成长,也会让自己受益良多,“在不同之外,还是有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在里面的”。但这也不足以抹去,放弃早已赫赫有名,拥有1.5万名员工,几乎可以和绿卡、签证、稳定、保障等同的Google所要背负的风险。按统计规律来看,Facebook这类公司十家有九家都会在五年内走向灭亡。“反正年轻就是nothing to lose(一无所有),最差我也能收获小公司创业失败的教训。”谁说整天和数据、程序打交道的程序员不能独爱与世界逆行的畅快?当年被推搡至命运赌桌的王淮轻易地就下了注,如今他依旧能无视跳伞的死亡概率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用他的话讲就是“diversify your experience(丰富你的经历)”。
“你在进Facebook之前对它有什么期待吗?”
“没有,就是一家小公司。”王淮从没有想过萌芽于大学社交的Facebook能拥有现在这样改变世界的力量,甚至他相信连扎克伯格也没有想过,“早知道当时面试的时候就不该只谈工资不提期权了”。话虽然这么说,作为Facebook的第二位华人工程师,王淮做过News Feed和Social Ads后台,写过虚拟货币的前端,调过支付安全的大数据模型,而对他而言最大的收获还是Facebook特有的工程师文化:一是Move Fast,即快速行动;二是Only work with the best people,只招最好的人。所谓“最好的人”,即“愿死磕,有能力死磕,能和其他人一起死磕,最后解决问题的人”。他相信,A players only work with A players.(一流人才只愿意和一流人才一起工作。)最早加入Facebook的一批中国人当中大多都是王淮推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位居公司成功推荐的榜首,甚至后来的一大批人也都是由他推荐的人介绍的,他开玩笑地说:“后悔当初没签订关于推荐费的分成协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