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力的定义
“压力”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术语,本意是指压在物体上的力量。“压力”一词成为描述人类状态的流行语始于著名的生理学家汉斯·塞利的《生活中的压力》一书,它阐述了人在慢性压力下的生理反应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在当代,“压力”一词有多种含义和界定。东方哲学中,压力被认为是内心平和的缺失;西方文化中,压力是一种失控的表现。生理学角度来说,压力是身体的疲惫和受折磨程度;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压力是事件和责任超出个人应对能力范围时所产生的焦虑状态。如果把这个定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一个简单的解读,我想用3条线来表示(见图1.1)。
图1.1
按图1.1所示,以1号线的高度代表我们自己的实际能力,2号线和3号线的高度代表我们要应对的事情的难易程度,线条高度越高,代表难度越大。如果我们要面对的事情对我们自己来说难度是3号线,即远低于我们的能力,压力感就会小很多;如果我们要面对的事情对我们自己来说难度是2号线,即远高于我们的能力,压力感就会大很多。以考试为例,如果夸张地说,你要参加的考试只是在一张考卷上把自己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写完整,考试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那么这场考试对我们来说都不会有压力,因为难度远低于我们的能力。但是,如果这张考卷是一张综合试卷,自然、地理、历史等内容包罗万象,那么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有压力的,因为很难做得好。由此可见,改善压力应对能力有两个努力的方向:一个是将1号线提高,增强自我能力;另一个是降低2号线的高度,降低预期效果值。
先说第一个方向,其有两种方式,一个是依靠自己;另一个是借助外力。遇到困难,应首先看看自己有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若尽了全力仍然做不到,可以想想其他办法,借助外力的帮助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例如,我要参加一个重要的考试,一个方向是我努力复习,另一个方向是找考过同类考试的人咨询,可以更加有侧重地去准备,最终提高自己应对考试的能力,让自己面对这个考试的时候更有信心。
再说第二个方向还是以考试为例,如果你的定位是要考第一名,那么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很多的压力。而通过对自己的能力评估,发现考到前10名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定位为考前10名,那么压力就会小很多。谈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误解,认为这样的做法会让自己感觉不求上进。其实,我们并不是无限地降低目标,只是通过这样的调整,缓解压力过大所带来的焦虑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压力会让人的内心失去平和,处于焦虑状态。焦虑状态下人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工作效率会下降,从而使自我效能下降,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适当降低目标的高度,是为了调整到平和的心态。
那么高度调整到什么状态是适当的呢?试想一下,你是羽毛球“发烧友”,球技也不错,如果一直跟一个初学者打球,就体验不到打球的乐趣,如果和一个国际高手打球,自己的技术就变成了“小儿科”,打球的过程也不会体验到太多的乐趣。但如果你和一个比自己水平稍高一点的人一起打球,技术上有进步,偶尔也能体会到战胜对方带给自己的喜悦感,那么他(她)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球友。这个状态,也可以理解成我们所需要的适宜的压力状态,即既可以督促我们前进,又不至于被压力击垮,如图1.2所示。
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