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报刊英语人文信息识读能力的培养

东南大学 杨敏

摘要:英语报刊阅读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中国学生在报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识读能力,尤其是其微观文化识读能力,则非常欠缺,这是导致中国学生难以有效、准确、深入地阅读英媒报刊文本的一大障碍。报刊中的文化因素除了形成报刊英语中特有表达方式的文化背景知识之外,阅读特点报刊题材还需要具备该题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理论、学说等。要改变学生在学习报刊英语中重语轻文的现象,首先要提高学生重视文化素质培养的思想,同时需要对报刊教材编写、报刊题材编排和课堂文化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

关键词:英语;报刊;文化识读

一、导言

报刊英语选读是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因为该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通常在高年级开设,但其重要性通常被人忽略。报刊英语是一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语言素质的课程,而报刊阅读本质上是跨文化的交际过程。

英文报刊涉猎的信息资讯面广量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时效性,是活生生的、地道的英语,有助于中国学生通过阅读英文报刊获取当今世界的最新资讯,扩大国际视野。同时,学好报刊英语是有效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平台。报刊英语所涵盖的词汇量基本上是没有限制的,而且词汇使用十分复杂,包括成语,惯用语,书面语,口语,俚语,复合词、简短小词,新词,外来词,熟词癖义,比喻性用法,文章题材涉及的专业性词汇,等等。此外,文章的语言表达习惯和谋篇布局均具有典型的英语母语思维特点,报刊英语语言也让他们接触到了真实使用的鲜活的语言,获得了学以致用、洋为中用的机会。

英语报刊的语言难度已然对中国大学生读者构成了重大的挑战,但是更大的问题在于大学生欠缺必要的报刊文化识读能力。“外刊教学实践说明,学生外报外刊阅读中理解难点往往不在文字本身而在于文化干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常常自发地用本族文化去‘比附’外国文化。”(端木义万,2002)报刊文章中频繁出现、防不胜防的包含人文信息的内容,表层文字之下潜藏的意识形态等等,对生活在中文环境中、浸润在中华文化中的中国学生是一道道需要下力气克服的障碍,对于人文知识仍相对贫乏的青年学生而言,英文报刊中丰富的文化要素是培养其报刊英语文化识读能力、丰富其文化底蕴、提高其人文素养不可多得的宝库,而这正是中国学生在其英语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长期忽视,而又亟待弥补的短板。本文拟就学生的报刊英语文化识读能力的现状与如何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做一剖析与探讨,以期能够对将来的报刊教学改革贡献一点儿微薄之力。

二、报刊英语的人文信息识读能力

2.1人文信息识读能力的定义

英文报刊的文化识读能力是帮助英文报刊读者顺利阅读英文报刊的知识储备,深入理解英文报刊语篇的前提条件和必备能力。英文报刊读者应该具备识别和理解报刊中所包含的各类语外信息的能力。笔者在此讨论的英文报刊的文化识读能力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英文报刊读者除了英语纯语言能力之外应该具备的超越语言的人文素养,包括解读报刊语篇措辞和语法选择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能力,理解具有特定文化含义的英语表达方式的能力,理解其他任何语言外抽象或具体的文化信息的能力,理解各类报刊题材基本信息的能力等,因此具有较大的涵盖面和针对性。

2.2人文信息识读能力的涵盖内容

人文信息识读能力包含敏锐识别外报外刊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能力。“新闻报道实质上是社会机构的声音。”(van Dijk,1998)。受到记者供职的机构的政治立场和记者本身的价值观的影响,声称提供客观报道的英文报刊语篇充斥着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塞入的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读者对象对文章内容的解读方向。例如,2014年3月2日《华盛顿邮报》中有这么一句报道中国的话:The mass stabbing comes at a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ime as top officials from China’s Communist Party are gathering for their most important public meeting on Wednesday, an annualconvening of its largely rubber-stamp legislature in Beijing.其中,作者使用rubber-stamp legislature(橡皮图章)指称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此可以判断作者以及《华盛顿邮报》对中国的立法体制持有负面看法。对于涉世不深、阅历不丰、知识储备不足、辨识能力不强、批判性阅读意识欠缺的中国青年学生,具备识读报刊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的能力尤其重要。在学完报刊英语课程之后,学生应该具有这方面的人文信息识读能力,能够借助批评话语分析方法(CDA),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示隐含的意识形态及其对话语的影响。(李会民,2012)

报刊英语文化识读能力还包括美英报刊作者不时使用的体现英语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积淀在语言中形成的特有的英语表达方式。如to be egged and tomatoed这一表达法有着特殊的文化蕴涵:在美英和西方一些国家,将生鸡蛋、西红柿扔向对方是侮辱性的做法,出人洋相,借以发泄对对方的不满。汉文化圈并无这一习俗,不了解这一特殊文化信息,读者便难以理解其实际含义。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英语中的典故。典故是人们日常交流中引用的出自神话、传说、寓言、文学名著等作品中的故事和词语。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创造的众多神话传说是希腊罗马文化的瑰宝,孕育了整个西方文化,不时出现在英文报刊文章中,对其缺乏了解则难以准确理解相关语句的含义。

此外,文化识读能力也包含识读国外(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地理区域、历史遗存、文学艺术、社会文明、风俗文化、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民族心理、价值取向、政治体制等在英文报刊中的具体描述,也是报刊英语读者应该具备的基本人文素养。不具备这方面的文化知识,不注重这方面知识的积累,来自不同文化的读者对其语用意义的认知必然产生困难,随处出现的文化信息成了报刊读者读懂英文报刊语篇的一个个拦路虎。

常被人引用的一个与地理区域有关的例子是英语中的west wind。东西方地域有别。中国大陆东临大海,西依崇山高原,于是东面来风和煦温暖,而西面来风肃杀寒冷;在欧洲大陆,情形则恰恰相反,西面来的却是海风,给欧洲大陆以清凉与润泽万物的雨水,东风则来自欧洲内陆的高山大川,多令人生寒生畏。地域的差别自然会在各自的文化中体现出来,于是相应的在中国文化里,东风象征着“春天”“温暖”,故常见“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之类褒颂东风的诗句。在西方文化里,常受人赞誉的则是西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名诗《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就是明证。西风之于英国人是暖风,预示着生命的到来。而它之于中国人来说则成了寒风:“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最后,但也是最基本的文化识读能力,是报刊读者应该拥有对报刊文章中涉及的特定题材的基本文化背景知识。报刊文章报道的题材可谓包罗万象,可能是美英国家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问题,休闲娱乐问题,文教体卫问题,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问题,就业和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税收和税制改革问题,金融和股市问题,种族和移民问题,信息与网络安全问题,高新科技及其对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问题,国家体制、议会和总统选举问题,平等自由人权问题,国际关系问题,也可能是涉及全球人类共同命运,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问题等。报刊英语读者具备的文化识读能力还应包括储备每个题材所涉及的基本概念、思想、理论、学说等。

三、学生文化识读能力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

3.1现状

报刊英语的阅读难点除了语言问题,如中国学生的词汇量偏少,掌握的词汇与报刊中实际使用的词汇有脱节之外,还有上述讨论中超越语言的文化知识的缺乏。端木义万、郑志恒和赵虹对10所高校就学生对重大新闻的关注、对西方新闻文化知识的了解、对媒体意识形态的意识等,对报刊语言规律和特色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其得分率低得惊人,从10%到45%不等。(端木义万等,2012)

笔者长期担任美英报刊选读课程的教学工作,从课堂观察和数据调查,都印证了这一事实,即中国大学生报刊阅读中的文化识读能力非常薄弱,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报刊阅读能力的提高。上述端木义万等的研究基本上是从宏观角度上着手调查,而笔者曾经从微观文化信息方面对东南大学英语系一个班25位学生做过一次简单的调查,5个问题设计如下:

(1)在美国报刊中,the House可能指美国的哪个机构?

(2)美国报刊中提到的House Speaker是什么职位?

(3)在美国有没有一个机构,我们将其翻译成“国务院”的?如果有的话,该机构相当于中国的哪个机构?

(4)美国政府中设有国务卿这一职位,该职位大致相当于中国政府中的哪个职位?

(5)英国报纸中的No.10指代什么机构?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问题(1),回答正确率为0,全部误解为白宫;对于问题(2),正确率同样为0,全部误解为白宫发言人;对于问题(3)的第一问,回答正确率为3/25,对第二问的回答,正确率为1/25;对于问题(4),回答正确率为5/25,大部分错误答案基本上认为该职位相当于中国的总理;对于问题(5),正确率为2/25。

上面这项简单的调查结果可以帮助我们窥一斑而见全豹。当代大学生虽然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但其关注的兴趣也许更多地集中在休闲娱乐、流行文化等生活层面上,微观层次上的报刊文化素养以及隐含在报刊文章中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文化常识仍然令人担忧。

英文报刊中所刊载的文章,对学生在相关文章所涉及的题材或话题领域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而学生因兴趣点的不同,知识储备的不足等,对此往往是比较陌生的。就税收方面的常识性问题,笔者曾经在东南大学英语专业大二班中做过一个微型调查,其中一个问题是:你们现在是纳税人吗?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拿工资,没有交税,所以还不是纳税人。他们并不清楚,他们在平时的消费中,所购买的每一件商品,其商品的价格中基本上都包含了增值税在内。这是常识,也应该归入其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的构成部分。

3.2分析

造成学生报刊英语文化素养低下的原因有很多,如多年的高考应试教育,让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学生虽然生活在信息时代,但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其感兴趣的领域往往是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男女社交等方面的信息,而对远离其生活范围的外部世界缺乏强烈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等等,但其中最基本的原因应该是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问题和中国英语教育中重语言轻文化的传统。

因为中国学生绝大部分没有在海外生活的经历,对国外各个层面的情况缺乏系统了解的渠道,而一般的英美概况以及大部分报刊阅读教程涉及的也是宏观的概况,而不是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微观文化信息。例如,中国学生基本上都知道美国社会崇尚个人主义,是个体取向的文化,重视人权,民主,自由,这是宏观方面的文化信息。但是在传统的重语轻文的英语教学传统下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对具体一点儿的微观文化信息的了解渠道非常欠缺,知识相对贫乏。如对于美国的选举文化,很多学生知道美国的两大党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但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两个党派的基本政治立场,不知道哪个党派持保守立场,哪个党派持自由立场,不知道红色和蓝色、大象和驴子分布代表哪个党派。很少有学生知道英国的邮筒是红色的,大部分学生没听说过欧美大学的兄弟会组织,很少有学生知道Westminster经常用来代指英国议会,知道英国议会议员中有前座议员和后座议员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没有学生知道high-street banks应该是指大型商业银行。而美英报刊的读者对象是英语为母语者,报刊语篇中的大部分文化信息是文章作者认为读者应该具备的常识,所以是作为预设存在的,而对中国学生而言,这些信息则可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未知信息。

报刊文化素养的欠缺对其顺利阅读报刊文章,准确解读文章要旨,提高报刊阅读文章阅读理解质量构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报刊英语的教学研究应该更加重视报刊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研究,在报刊英语教学实践中,培养中国学生阅读英媒报刊的文化识读能力迫在眉睫。

四、英文报刊文化识读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

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到英语学习中以双语(英语与母语)双文化(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为目标导向,语文并重,重视英语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也要以同等程度重视文化识读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英语学习进入高级阶段之后,更要逐步突出文化素养在英语应用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而文化素养对于报刊教学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报刊文化识读能力,既要帮助学生真正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也要将其作为报刊英语教学大纲中占有突出地位的一部分,还要在课内外的教学规划与设计中帮助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的兴趣,力图系统而全面地提高其各方面的文化识读能力。对此,笔者提出三条建议。

4.1改革报刊教材

我国报刊英语教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梨秀石的《英美报刊选读》(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4月第一版)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后在高校英语专业中,报刊课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到了20世纪中期,国内出版了一系列英语报刊教程,影响较大的有端木义万教授的《美英报刊阅读教程》系列教材和周学艺教授的《美英报刊文章阅读》等教材。目前,由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报刊教材开始进入多模态开发时期,报刊教程的选材除了关注报刊语言之外,也越来越强调报刊中的文化因素。但是,报刊教材普遍重视的仍然还是宏观的文化要素,而对于学生读懂一篇报刊文章可能需要具备的微观文化信息(而且这种信息面广量大),目前出版的教材关注度似乎仍显欠缺。因此,笔者认为,报刊教材的改革应该考虑如何将微观文化信息系统而尽量全面地融入教材开发中,这是将来报刊界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4.2以同心圆模式安排报刊题材

对于报刊教学中题材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并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英文报刊所涉及的各题材的教学安排,笔者提出一种同心圆模式。报刊题材按照与学生生活的远近程度从内圈逐层向外扩展。学生居于同心圆的圆心,离其最近的一圈安排与其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题材,如教育、爱情、休闲娱乐、青年人生等,这通常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然后依次向外可以安排其将来工作与生活中会接触到的题材,如就业、职场、家庭、经济、金融、社保等。

4.3以题材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微观报刊文化识读能力的培养

报刊文章文化识读能力是一种综合文化能力,报刊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构成了不具备报刊文化识读能力的读者阅读路上的一个个拦路虎,使其对原文的理解似懂非懂,思维无法深入文章的语境之中,往往在其外围绕圈子,甚至对原文的内容理解错误,南辕北辙。

因为报刊文章面向的是大众,文章主题涉及的题材或话题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对于身边的题材,学生相对熟悉,通常也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比较投入,参与度也比较高,但很多题材,如经济、税收、金融、社保、军事、国际关系等话题,对于他们是相对陌生的。从事一线报刊教学的老师有责任和学生一起精选他们在涉猎英文外报外刊时经常遇到的题材,以上述同心圆方式开展教学,就每个话题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及其相应的英语表达方式,该话题所涵盖的基础知识体系进行集中整理、拓展,体系化,系统化,可以让学生课外自行研究或团队合作进行研究,在课堂上与全班学生分享,或与学生进行互动式的brainstorming,当堂整理,并让学生课后进行归纳、延伸。对每个主要题材,除了课本选材之外,还应该让学生在自学环节接触足够量的,从不同侧面讨论该题材的报刊文章,确保学生对该题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特别是与该题材密切相关的微观、具体的文化信息与基础知识,助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这个题材的“专家”。例如,对于环保类题材的文章,学生应该通过事先的研讨与整理,具备包括carbon footprints(碳足迹),carbon neutral(碳中和),carbon credit(碳排放额度),carbon trading(碳排放权交易)等概念在内的气候变化与环保这一题材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这样,以后学生接触到相同题材的报刊文章,则能轻松应对。

五、结语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报刊是我们获取当今世界各类政经知识的最直接、时效性最强的媒介,英语是当今世界使用最广的语言,因此,报刊英语在当今世界信息传播中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报刊英语的教学是内容导向型、批判型、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要准确理解外报外刊的信息和观点,不仅需要较高的英语水平,更需要具备报刊中的人文信息识读能力,包括批判性地解读文字表面以下的意识形态,吸收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世界的各种人文知识,并要对所读报刊题材具备较全面、较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识,尤其要积累微观的各类知识,这是报刊教学未来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熟练高效地阅读报刊文章,和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要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具备了报刊中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识,包括宏观的和微观的文化知识,扫清了报刊阅读道路上的障碍,才能提高阅读的速度、效率与准确性。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谈谈外刊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端木义万,郑志恒,赵虹.高校英语报刊教学与媒介素养教育——南京地区十所高校英语报刊媒介素养调查报告[J].山东外语教学,2012(5).

[3]李会民.批评话语分析法(第2版)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2(1).

[4]van Dijk, T. A.News as Discourse.Hillside, 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88.

作者简介:

杨敏,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英语和英语专业报刊选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