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牢骚与梦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鲁隐公与鲁桓公的角色关系

其实,除了郑国和宋国,作为《春秋》叙事主体的鲁国也有兄弟阋墙的故事、《春秋》开篇即是鲁隐公,他的弟弟是鲁桓公,本来,他们的父亲鲁惠公去世后,鲁桓公的母亲身份地位高,按理鲁桓公应当继位为国君,可是鲁桓公年龄较小,而鲁隐公年纪较大,而且贤明,得到大家的拥戴,故而暂时代替弟弟做了国君、鲁隐公也一直申明,自己只是暂时摄政,将来会把这个位置还给弟弟、按照周朝的制度规定,这是一种权宜之计,而这种临时性的安排,会导致诸多漏洞,也给那些想钻空子的小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公子翚想要邀功媚上,故而向鲁隐公提出,您当国君那么久了,国家治理得很好,其他诸侯国君很喜欢您,老百姓也很拥戴您,不如一直做下去吧、可是公子翚万万没有想到,拍马屁拍到了马蹄上、鲁隐公回答,自己只是摄政王,因为弟弟年纪小,所以暂时做国君,等弟弟长大之后,就会把这个位置还给他,而且已经派人去修葺涂裘这个地方,打算到那里养老、听了这番话,公子翚很害怕,他担心自己出的这个馊主意将来会传到鲁桓公的耳朵里,一旦鲁桓公继位,他肯定没有好果子吃、然而,小人总是有办法的,公子翚立马像变色龙一样,转换了立场去找鲁桓公,声称自己已向鲁隐公说明应当还政鲁桓公,但鲁隐公已不打算这样做了、鲁桓公毕竟没有政治经验,毫无识人之明,竟然相信了这个谎言,并向公子翚咨询该怎么办,公子翚的回答简单有力,那就是一个字:杀!于是他们合谋,找了一个机会杀了鲁隐公。

这件事情看起来并不复杂,首先是有制度的漏洞,如果鲁隐公正儿八经地做国君而不是摄政王,可能就不会有后面的情况,但这不符合周朝的制度;正因为是权宜之计,结果让小人钻了空子、其次是欲望的难控,小人很喜欢、也很容易钻制度的漏洞,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人应当学着控制内心的欲望、要是鲁桓公对哥哥的尊敬友爱之情再多一点点,小人也未必有钻空子的机会,可惜鲁桓公纵容自己的欲望,事先已起疑心,小人才会有机可乘,自己才会失去辨别力,轻易相信别人的谎言。

因此,古人遵从疏不间亲的原则,亦即血缘关系疏远的人不能离间血缘关系亲近的人、为什么?从表面上看,这是儒家为政治伦理披上了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事实上,这也为限制内心的欲望提供了一层保障、倘若鲁桓公能清醒地认识这个问题,把兄弟之情时时置于心中,或许就不会对公子翚的话深信不疑,至少也应当核实求证,那么小人兴风作浪的可能性以及兄弟阋墙的发生概率都会大大降低。

总体而言,《春秋》对鲁隐公几乎是全面肯定,而对鲁桓公几乎是全面批评、《春秋》始于鲁隐公,而他被自己的弟弟杀了,换句话说,贤者被不肖者所杀,而且这发生在五伦之内、《春秋》用这样的开篇启示后人,血缘伦理关系在权力结构之中,尤其是对权力的合法性和纯净性而言,有着特殊的参照作用、即使对权力有着强烈的欲望,也得好好想一想,目的正义固不可少,手段正义同样重要、如果连兄弟都能下狠手,那么会把天下弄到什么地步?权力的合法性又何在?更为重要的是,历史总是很残酷甚至血腥,而且向来是君子少、小人多,在现实生活中也往往是前者举步维艰,后者如鱼得水,至于贤者被不肖者所讨厌、所压制,乃至所杀,更是稀松平常之事、然而,我们读史的目的,正是要从这血腥与残酷之中,读出制度,读出理想,学会认识人性,学会辨别善恶,而这些都是为了我们善良的人性光辉,以及美好的政治理想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