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牢骚与梦想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如何面向未来处理两岸关系?

参与讨论者:

黎思文(深圳大学2013级中国古代文学硕士)

陈光明(深圳大学2013级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

陈秋茜(深圳大学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李霞(深圳大学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

周萌:两岸关系问题可以说牵动着亿万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历史地来看,它涉及国共两党之间的恩怨情仇;现实地来看,又涉及中美之间的大国博弈,这对大陆和台湾双方而言,都是关系到长治久安和未来方向的核心议题、不过,由于历史累积的诸种因素,这个问题相当棘手,处理起来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思文在台湾做过交换生,对此肯定有很多切身体会,不妨先来谈谈这方面的所见所闻所感吧。

黎思文:2015年上半年,我到台湾做了一个学期的交换生,从在那里的切身体验来看,两岸之间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很不一样,甚至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包括青年人之间,彼此还存在不少误会,例如以前台湾的某综艺节目声称大陆连茶叶蛋都吃不起,我到了那边之后,仍有人问:“大陆哪些地方有高楼?楼有多高呢?”这就是缺乏交流的典型体现、因此,解决两岸问题,首先要从加强交流、消除隔阂着手。

陈光明:思文强调解决两岸问题要从民间交流着手,可是两岸已经交流了这么多年,实际效果如何呢?思文刚才举出了例子,台湾人民竟然以为我们连茶叶蛋都吃不起,这种文化交流有什么作用?效果又何在呢?

黎思文:这恰恰是需要进行文化交流并且十分紧迫的体现,为什么两岸之间仍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因为过去的交流主要停留在表层,或者说交流的渠道和管道还是太少、从甲午海战之后,台湾被日本殖民了五十年,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又分治了六七十年、两岸分隔的时间很长,以致交流非常欠缺,文化交流尤其如此、由于先前的政治对立和军事冲突,经济、文化、教育方面的往来,近些年才逐渐兴起,这条路我们走得不是很远,还有很多不足。

李霞:其实,两岸在近二十年间进行了很多文化交流,例如艺术节、文博会、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成果还是相当可观的、我印象较深的是2012年中秋晚会,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由两岸四地电视台联合举办,两岸四地的歌手同聚一台,这样就有更多的观众收看,影响力也更大、另外,晚会所选的歌曲特别有意义,例如《水调歌头》体现了传统文化,《黄种人》表达了渴望两岸和平统一的愿望,这些可以增强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周萌:从大家的发言来看,思文属于细水长流型,也就是我们应当保持交流畅通,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交流增速,尤其要重视文化交流、光明大概比较着急,有点时不我待的感觉、我们也看到或听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有人主张武力统一,光明是不是较为倾向这样的观点?

陈光明:若要实现两岸统一的民族夙愿,军事威慑力是必不可少的、古人说:“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国语·越语上》)为了以防万一,就应未雨绸缪,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正如思文所说,两岸存在多方面的巨大差异、二是正如老师所说,台湾问题虽是中国的内政,实际上又是牵扯多方的大国博弈,无论日本还是美国,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都想利用台湾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钳制、这两点就决定了和平手段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难以逾越的困境,只有军事威慑力的存在,才能保证在和平手段失效的时候,我们也有力量实现国家统一。

陈秋茜:对于光明所说的保证军事威慑力的存在,我是赞成的,但我不太赞成现在就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因为目前两岸都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我们更应从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促进两岸的交流与和谐,不应操之过急地动用军事力量。

陈光明:当前两岸问题的走向,不是不宜操之过急,继续等待,寄希望于下一代,而是早已迫在眉睫、一方面,近代以来,台湾离开祖国的怀抱实在是太久了,而共同社会心理是划分民族的重要因素,可惜现在一部分台湾人公然打出所谓“台湾国”的旗号,在心理认同上也在所谓“去中国化”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就是横在中国发展史上的太行和王屋二山,怎么解决呢?那就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两点启示:一是坚持、多年来大陆虽然对台的具体政策会因时制宜,但积极解决两岸问题的决心和努力从未改变、二是要有危机意识,知行合一,行在当下、换句话说,为了两岸统一,每代人都应把自己当作愚公,身体力行,而不是逃避责任,总想着把问题留给甚至是推给后代子孙,那样的话,就会始终悬而不决,以致根本无法解决。

黎思文:光明说到迫在眉睫,需要明确的是,迫在眉睫的到底是什么?是军事力量的强势存在还是文化交流的循序渐进?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迫在眉睫的可能主要是软实力的交流,或者说民间的经济文化以及与此相伴的情感交流、正如邓小平所说,在南海问题还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把它留给下一代,让他们用更高的智慧来解决、我们这代人要做的是不把情况弄得更糟。

周萌:从大家的争论来看,有的近于鸽派,有的倾向鹰派,但不论哪种立场,都不否认武力的必要性,关键在于什么时候可以使用,时机的判断很重要、就现阶段而言,武力可能只是作为威慑而存在,我们更应优先发展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互助,使两岸人民能更好地分享彼此的福祉,这才是重中之重吧、不知光明赞不赞同这样的看法?

陈光明:我不赞成老师的观点,因为实现两岸人民的福祉是解决两岸问题之后的目的,现在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两岸关系的发展直至统一,把目的作为手段的前提,事实上是不可取的、刚才大家已经提到,如今台湾受到美国、台独以及日本的影响,力量不可小觑、同时,我们寄予希望的国民党虽然主张统一,但在实现统一的方式上,与共产党有不小的分歧,何况国民党目前处于失势状态,仅仅把希望寄托于国共合作,这是不靠谱的、正如邓小平所说,解决自己的问题,终究要靠自力更生、至于什么时候使用武力,这当然是极为审慎的决策,言武而不穷兵黩武,才是处理两岸问题的基本原则。

李霞:要是这样的话,就等于丝毫不考虑其他台湾民众的感受和利益,毕竟台独分子只是台湾民众的一部分,可是导弹分不清人们的政治立场,必定伤及无辜,也必定伤害两岸之间的感情。

陈光明:战争当然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统一方式,倘若战争已是别无选择,那么流血也在所难免、我们不仅要主动争取避免战争,更要尽最大可能减少流血、其实,从根子上说,避免战争的主动权不在大陆,而在台湾,只要台湾不宣布独立,战争就根本不会发生。

陈秋茜:对呀,怎样才能让台湾不宣布独立呢?还是要从经济文化方面着手。

黎思文:其实,现在两岸的实力对比,不管是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还是光明所说的军事威慑力,总体而言,天平都已明显偏向了大陆、作为优势方,大陆可以摆出高姿态,向对岸示好,释放友善,这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周萌:越是刨根问底,或许越能达成共识、大家都不否认,战争只是最后不得已的手段,战争的终极目的是没有战争、基于这样的前提,哪怕做最坏的打算,也应在战争到来之前,不放过任何和平统一的机会、那么在具体操作层面,我们该如何加强两岸同胞之间血脉相连的情感纽带,又该如何反对台独呢?

陈光明:商业交流很必要,改革开放以来,台商在大陆的交流很成功,而大陆企业如何在台湾发展,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方向。

陈秋茜:的确如此,两岸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在大陆可以买到各种台湾商品,大陆的品牌在台湾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据我了解,大陆的网络购物平台淘宝,也有不少台湾人在使用。

黎思文:除了经贸往来之外,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同样重要,尤其是以教育为主的文化交流,这种模式很有意义。

陈秋茜:是的,加强两岸教育交流,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交流,是促进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岸教育交流的现有方式是互派学生、互聘教师等,其实深度和广度还可进一步加强,例如选择合适的高校设立两岸教学合作实验区,合作办学,合办专业等,可以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先行试点,等时机成熟,再扩展到其他高校,这是促进两岸高等教育深度交流的方式。

周萌:我很赞同你们的观点,尤其是思文所说,不仅要大力推进教育交流,而且要着力加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因为任何时代,只有年轻人广泛参与的事情,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甚至可以说,未来在于年轻人,未来的两岸关系也在于年轻人、你们都是年轻人,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陈秋茜:作为年轻人,我很关注台湾的综艺节目,前段时间《康熙来了》停播,我感到非常遗憾,因为这是个很好的节目,对了解台湾的风土人情很有帮助、因此,两岸综艺节目的交流是未来值得期待的方向,例如湖南卫视的台湾主持人欧弟,给大陆观众展示了很多台湾文化;又如冯小刚凭借《老炮儿》这部电影获得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男演员,这些是两岸文化深度交流乃至融合的良好态势。

黎思文: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些具体事例,在台湾期间,我认识了一位专攻词学研究的师姐,她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武汉大学的词学研究专家王兆鹏教授,于是决定博士生的后两年直接到武汉大学做交换生,跟从王兆鹏教授做她的博士论文,这是特别有深度的学术交流、我个人也是如此,在台湾学习时,我选修了台湾的“知青文学”“毛邓三研究”等课程,用他们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我们的思想研究,这是很有意思的学习方式。

李霞:说到这方面,深圳大学也有很好的学术交流渠道,那就是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利用这些网络资源,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台湾的学术文献,也有利于学术交流。

周萌:大家谈了不少有价值的个案,有些是自己比较熟悉的,有些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当然,两岸关系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改善、加强和提升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不妨以点带面,用一句话表达对两岸关系的美好祝愿吧。

陈光明:和平是目的,战争是必备的手段。

李霞:在世界和平的主旋律下,还是应当通过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的手段促进两岸的和谐发展。

黎思文:两岸的未来终究是年轻人的,我们应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

陈秋茜: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两岸共同的根,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

周萌:两岸关系相当复杂,我们各有侧重地阐述了自己的感受和建议,但可以明确的是,每代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无限期地把这个问题推给子孙后代、同时,处理两岸关系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如果时机不够成熟,也不能操之过急,而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确保局面不会变得更糟的前提下,通过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脚踏实地,逐步推进两岸关系的发展、可以说,这既是两岸人民的福音,也是世界和平稳定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