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中渐通理章第二十一
【题解】
本章论修丹当知其本,本立则道生。
自外丹言之,修丹之本,即金花、黄芽。金花、黄芽其色皆黄,由铅、汞作成,铅金入于流汞之中,其情通畅;得火温养,日久则化,渐渐成丹。人服丹之后,丹可滋养人之四肢及五脏,润泽并可达于肌肤。炼丹之初,火候得正,则一月、一年之火候,皆可得而知之,终始循环,更相替代。阳为干、阴为支,即铅金与流汞,铅金先唱,流汞后随,铅金与流汞相互扶持,即成真宝。一为水之数,铅、汞得火煅炼之后,即化为水;此水既含铅又含汞,铅中有汞掩蔽;此水勿妄泄,即能成丹,但世人未晓其理罢了。
自内丹言之,中宫黄庭有宝则精炁流通,润泽可达于四肢百骸、肌肤腠理。丹田既初受炁、始生萌芽,则正其枝干,而终成正果,故丹道有始有终、有本有末,但得本,不愁末,原始可以要终,即本可以该末。先天真一之炁分而为阴阳,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立,而后变化无穷;然先天真一之炁其造端之处、发生之原理,皆隐而不显,难为人所知。
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1]。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2]。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3]。
【注释】
[1]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中宫黄庭有宝则神化流通,和顺积中则英华外发,人身内黄庭之中的元和真炁渐渐通畅于腠理之间,润泽达于肢体、肌肤。黄,中央之色,所谓“黄中”即黄庭,亦有以“黄中”为“黄婆”,乃炼丹人之真意;或指人之脾胃,其色配黄,脾胃能消化丹药,滋养四肢、五脏并肌肤。理,腠理,即皮肤之间的组织;或谓“理”即炁。此句源出于《周易》坤卦六五爻《文言》:“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取《易》居中、履正之辞,以发明有诸内而形诸外之理。
[2]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学道以守正为要、以立志为先,守正则不入曲径旁门,立志则不致始勤终怠。心正而后身修,本立而后道生;既初受气、始生萌芽,能正其枝干,而终成正果,所谓源深则流长。初正、干立,原丹道之始;终修、末持,责丹道之终。丹道有始有终、有本有末,初始为炼己下手之功,终末为入室了手之事,但得本,不愁末,原始可以要终,即本可以该末。修,他本或作“循”。末,他本或作“未”。
[3]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一”从道而生,为万化造端之始,隐蔽而不彰显,世俗之人很难了解它的情况。《道德经》非常推崇“一”,关于“一”,其谓:“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十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十四章);“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三十九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周易·系辞》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丹道通常以“一”为先天真一之炁,其分则为阴阳,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既立,而后变化无穷;如能得其一,则万事毕。或谓“一”即道的别名,乃宇宙的本体。以,他本或作“已”。世人,他本或作“俗人”。莫知之,他本或作“莫能知”。
【译文】
人身内黄庭之中的元和真炁渐渐通畅于四肢、百骸,润泽达于肌肤、腠理之间。学道之人以守正为要、以立志为先,守正则不入曲径旁门,立志则不致始勤终怠;丹道有始有终、有本有末,但得本、不愁末,原始可以要终,即本可以该末。“得其一,万事毕”;“一”源自于道,为万化造端之始,隐蔽而不彰显,世俗之人很难了解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