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孝经(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制

郑玄《礼记目录》云:“名曰‘王制’者,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

“王制”之题,取自篇首“王者之制禄爵”一句的浓缩。内容主要记载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各种制度,任铭善《礼记目录后案》认为,这应该是因革损益虞、夏、商、周四代的制度所定,未必在当时实际执行过。关于制度的种类,郑玄《礼记目录》提出班爵、授禄、祭祀、养老四类;任铭善提出十类:“兹篇所记者十事:班爵,禄田,任官,巡狩,朝聘,教学,养老,国用,丧祭,职方”。通观《王制》全篇,应以任氏分类较能涵括内容。

《王制》成作时代,历来有异说,如:东汉卢植以为汉文帝命博士诸生所作;郑玄以为在孟子之后;孔颖达以为在秦汉之际;廖平、康有为等以为是孔子遗书;任铭善认为是战国之末。目前尚无确切的定论。

本篇《王制第五》,选释45小节。

1.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

【译文】

君王制定俸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共五等。诸侯国的上大夫(即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也是五等。

2. 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1],附于诸侯,曰附庸[2]。天子之三公之田视公、侯[3],天子之卿视伯,天子之大夫视子、男,天子之元士视附庸[4]

【注释】

[1]不合:不朝会。《孟子·万章下》有类似记载:“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

[2]附庸:附属于诸侯国的小国。

[3]三公:天子的三位最重要的大臣,太师、太傅、太保。或说为司马、司徒、司空。

[4]元士:上士。ft

【译文】

天子的田有一千平方里,公爵侯爵的田有一百平方里,伯爵有七十平方里,子爵男爵有五十平方里。不足五十平方里的,不能朝会于天子,附属于诸侯国的,称附庸。天子的三公所占田地,比照公爵、侯爵,天子的卿比照伯爵,天子的大夫比照子爵、男爵,天子的元士比照附庸。

3.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5],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6],其禄以是为差也。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注释】

[5]上农夫:耕种上等田的农夫,指所耕百亩之田肥沃而收获丰厚。食(sì):供养,给人吃。

[6]庶人在官者:指在官府服务的庶人,是由官吏自行选用的,因不是正式命官,仍是庶人身份,所以称为“庶人在官”。ft

【译文】

制度规定一个农夫受田百亩,田地又依肥瘠分级,百亩上等农田一个农夫可供养九人,其次可供养八人,再其次可供养七人,再其次可供养六人,下等农田一个农夫可供养五人。在官府服务的庶人,其俸禄也是依此为等差的。诸侯的下士比照上农夫,他们的俸禄足以替代他们务农耕田的收获;中士的俸禄比下士多一倍;上士比中士多一倍,下大夫比上士多一倍;卿的俸禄,四倍于大夫。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次一等诸侯国之卿的俸禄,三倍于大夫;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小国之卿的俸禄,比大夫多一倍;国君的俸禄,十倍于卿。

4. 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7]。其余以为附庸、间田[8]。八州[9],州二百一十国。

【注释】

[7]名山大泽不以封:不分封名山大泽的缘故,孙希旦《礼记集解》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则恐受封者专擅财利而不与民同享,一则恐其据险阻而易于负固。

[8]附庸、间(xián)田:指分封二百一十国之外的其余土地,若已分封给人,附属于大国,称为“附庸”;若没有分封给人,称为“间田”。

[9]八州:这是九州中的八州,另外一州是天子直辖的王畿,制度不同,见下文。ft

【译文】

四海之内共有九州,每州一千平方里。其中八州,每州建立一百平方里的国家三十个,七十平方里的国家六十个,五十平方里的国家一百二十个,共计二百一十国。各州著名的山川湖泽不分封。分封后剩余的土地为附庸小国及间田。这样的州有八个,每州有二百一十国。

5. 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朌[10]。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

【注释】

[10]朌(bān):颁赐。ft

【译文】

天子所管辖的王畿之内,一百平方里的国家有九个,七十平方里的国家有二十一个,五十平方里的国家有六十三个,总计九十三国。王畿内的名山大泽不颁赐给臣属。分封剩下的土地作为士的俸禄田,或作为间田。

6. 凡九州,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

【译文】

天下九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元士的封地及诸侯的附庸,不计算在内。

7. 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11],千里之内以为御。

【注释】

[11]共(ɡōnɡ):通“供”,供给。ft

【译文】

天子都城百里之内的赋税供王朝官员办公开销,千里之内的赋税则作为天子御用之膳食服饰车马开销。

8.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12],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

【注释】

[12]天子之老:指上公。又据《周礼·春官·典命》郑注,上公是特指天子之三公中有德者。ft

【译文】

王畿千里之外设置方伯。以五国为一属,每属设有一属长;十国为一连,每连设一帅;三十国为一卒,每卒设一正。二百一十国为州,每州设一伯。八州,有八个伯,五十六个正,一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个长。八伯各以他们统领的部属归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将天下分为左右两部分,由二老掌管,称为二伯。

9. 千里之内曰甸。千里之外曰采、曰流[13]

【注释】

[13]采:九州之内的地方。流:九州之外夷狄的居处。ft

【译文】

王畿千里之内称甸。王畿千里之外称采、称流。

10.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译文】

天子的属官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11.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译文】

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另设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一等的诸侯国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另设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诸侯国设二卿,都由国君任命,另设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12. 天子使其大夫为三监,监于方伯之国,国三人。

【译文】

天子派所属大夫担任三监,监察各方伯之国,每国派三人。

13. 凡官民材,必先论之[14],论辨然后使之[15],任事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

【注释】

[14]论:考核其德行道艺。

[15]论辨:考校民材而后分别其高下。辨,辨别。ft

【译文】

凡从庶民中选拔人材任官,一定要先考核其才能德行,考定其才能高下后派任工作,胜任工作后确认官爵,官爵确认后授予俸禄。

14. 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16],大夫弗养,士遇之涂弗与言也[17]。屏之四方[18],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19]

【注释】

[16]畜(xù):养。与下文之“养”为互文。

[17]涂:同“途”。

[18]屏(bǐnɡ):摒弃。

[19]亦弗故生也:也不想他们活下去。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亦弗故生也”条指出,据孔疏“非但不使,意在亦不欲使生”,《通典·刑四》引《大戴礼》作“不及以政,不欲生之故也”,《孔子家语·刑政》作“不及与政,弗欲生之也”等;可知“故”字当为“欲”字之误。ft

【译文】

授人爵位要在朝廷上,让众官员共同参与。处决犯人要在市集上,表示与众人一起抛弃罪犯。所以公家不收养受过刑罚的人,大夫也不收养,士在路上遇到受过刑罚的人不跟他们说话。把受过刑罚的人流放到四方,随他们任意流浪,不让他们参与政务,就是不想让他们生存。

15.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20],三年一大聘[21],五年一朝。

【注释】

[20]小聘:古代聘问之礼,诸侯派遣大夫朝见天子。

[21]大聘:古代聘问之礼,诸侯派遣卿朝见天子。ft

【译文】

诸侯对天子,每年派大夫去聘问一次,每三年派卿去聘问一次,每五年诸侯亲自去朝见一次。

16. 天子五年一巡守[22]。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23],柴而望祀山川[24]。觐诸侯[25],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市纳贾[26],以观民之所好恶,志淫好辟[27]。命典礼考时月,定日,同律、礼、乐、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祇有不举者为不敬[28],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29],不孝者君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30],畔者君讨。有功德于民者,加地进律[31]。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东巡守之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南巡守之礼。十有一月,北巡守,至于北岳,如西巡守之礼。归,假于祖祢[32],用特[33]

【注释】

[22]巡守(shòu):天子巡视天下。

[23]岱宗:东岳泰山。

[24]柴:或本作“祡”,祭名。燔柴祭天以告。望祀山川:遥望山川的方向祭拜祷祠,而不在当地举行祭祀。

[25]觐:古代觐见之礼,诸侯朝见天子曰觐。

[26]市:掌管市场买卖的官吏。贾(jià):通“价”,物价贵贱。

[27]辟:偏邪不正。

[28]举:祭。

[29]不顺:指宗庙昭穆排列不当或祭祝不依时序。

[30]畔:通“叛”。

[31]进律:犹晋爵。陈澔《礼记集说》引应氏:“律者,爵命之等。”

[32]假(ɡé)于祖祢(nǐ):到祖庙、祢庙告归。假,至也。祖,祖庙,指太祖、高祖、曾祖、祖父庙。祢,父庙。

[33]特:特牲,特选一头供祭之牛。ft

【译文】

天子每五年巡视天下一次。视察之年的二月出发,先巡视东方,到东岳泰山,举行柴祭上天之礼,并望祀当地的山川。接见东方各国诸侯,慰问当地百岁的老人,登门造访会见。命掌管音乐的太师进陈采集的诗歌民谣,以观察当地的风俗民情。命掌管市场买卖的官员汇报各种物价,以观察人民的好恶,如果民心不正,则人民所喜好的物品也会偏邪不正。命令掌管礼俗的官员考正四时、月份,排定日历,统一法律、礼仪、乐律、制度、衣服,有不符原则的都加以订正。对当地山川神祇有不祭祀的就是不敬,有不敬者则国君就要削减封地;对宗庙有不顺的就是不孝,有不孝者则国君就要贬削爵位;擅改礼乐制度的就是不从,有不从者则国君就要遭到流放;任意改革制度和衣服的就是叛逆,有叛逆者则国君要加以讨伐。对人民有功德的国君,要加封土地或晋升爵位。五月,巡视南方,到南岳衡山,如同巡视东方的礼节。八月,巡视西方,到西岳华山,如同巡视南方的礼节。十一月,巡视北方,到北岳恒山,如同巡视西方的礼节。天子巡视后回到京畿,要到祖庙、祢庙禀报巡视归来,用特牲一牛进行祭祀。

17. 天子将出,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34]。诸侯将出,宜乎社,造乎祢。

【注释】

[34]类、宜、造:据郑注,三者都是祭名,具体的礼典、仪式已不可考。ft

【译文】

天子将外出,要类祭上帝,宜祭社稷,造祭祢庙。诸侯将外出,要宜祭社稷,造祭祢庙。

18. 天子无事与诸侯相见曰朝[35]。考礼,正刑,一德,以尊于天子。天子赐诸侯乐,则以柷将之[36];赐伯、子、男乐,则以鼗将之[37]。诸侯,赐弓矢然后征,赐鈇钺然后杀[38],赐圭瓒然后为鬯[39]。未赐圭瓒,则资鬯于天子。

【注释】

[35]无事:指没有战争死丧之事。

[36]柷(zhù):一种木制打击乐器,形如方漆桶,其中有椎,以椎击底有声,奏乐前先击之,用以节制音乐。将:持。据郑注,指送人礼物,只授以物之小者作为代表。

[37]鼗(táo):长柄小鼓,两旁有耳坠,状似今之拨浪鼓,在乐曲结束时摇以止乐。

[38]鈇:同“斧”。

[39]圭瓒(zàn):灌酒器,一种柄似玉圭的勺子,用以盛酒祭祀。鬯(chànɡ):祭祀用的酒,以黑黍所酿,气味芬芳。ft

【译文】

天子在平常情况下与诸侯相见称为朝。会朝时,考订礼仪,订正刑法,统一道德规范,使各诸侯都尊崇天子。天子赐给诸侯(公爵、侯爵)乐器,以柷作为代表物;赐给伯爵、子爵、男爵乐器,以鼗作为代表物。诸侯,由天子赏赐弓矢之后,才有出征的权力;由天子赏赐斧钺之后,才有诛杀的权力;由天子赏赐圭瓒之后,才有自行酿鬯酒的权力。未获赏赐圭瓒的,就由天子赐给鬯酒。

19.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40],诸侯曰頖宫[41]

【注释】

[40]辟雍:周天子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其形四方环水,形如璧,故称辟雍。

[41]頖(pàn)宫:又作“泮宫”,诸侯为世子及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其形东西两门以南有水相环而通。ft

【译文】

天子下令开办教育,然后设立学校。小学设在国君宫廷之南的左侧,大学设在国都郊区。天子所设的大学称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称頖宫。

20. 天子将出征,类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祢,祃于所征之地[42]。受命于祖,受成于学。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43],以讯馘告[44]

【注释】

[42]祃(mà):一种军祭,具体礼典、仪式已不可考。

[43]释奠: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

[44]讯:俘虏。《诗经·小雅·出车》:“执讯获丑。”馘(ɡuó):原指杀死敌军后取其左耳以计军功,也借指所杀之敌。《诗经·鲁颂·泮水》:“在泮献馘。”ft

【译文】

天子即将出征之前,要类祭上帝,宜祭社稷,造祭祢庙,并在开战的地方举行祃祭。出征前在祖庙占卜并祭拜先祖表示受命出征,并在大学里决定策略。出兵征伐,擒获有罪的人,归返后,在大学设奠拜祭先圣先师,以禀告所获俘虏与杀死敌军的人数。

21. 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45],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46],田不以礼曰暴天物。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天子杀则下大绥[47],诸侯杀则下小绥,大夫杀则止佐车[48],佐车止则百姓田猎。獭祭鱼[49],然后虞人入泽梁[50];豺祭兽[51],然后田猎;鸠化为鹰[52],然后设罻罗[53];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54],不卵,不杀胎,不殀夭[55],不覆巢。

【注释】

[45]干豆:将捕获的动物制成干肉,盛放于豆等祭器以供祭祀。

[46]无事而不田曰不敬:据郑注,没有大事而不依时节田猎,则会简慢祭祀、忽略宾客,所以说“不敬”。

[47]大绥:天子田猎时所使用的大旗。

[48]佐车:协助驱赶野兽的车辆。

[49]獭(tǎ)祭鱼:水獭以鱼为主食,常将捕获的鱼陈列于水边,犹如祭祀时陈列供品,故称獭祭鱼。按照《月令》规定,每年孟春正月“獭祭鱼”,此后,就可以入湖泽下网捕鱼了。

[50]虞人:掌管山林湖泽的官员。

[51]豺祭兽:生性凶猛的犬科动物,捕兽时围阵若祭,故称豺祭兽。据说,“豺祭兽”,是在秋天九、十月时。

[52]鸠化为鹰:古人以为鸠与鹰是可以互相变化的,据说“鸠化为鹰”在仲秋八月。其实,鸠、鹰不能互化,这是古人的误解。

[53]罻(wèi):小网。

[54]麛(mí):又作“麑”,幼鹿,泛指幼兽。此处指捕捉幼兽。

[55]殀(yǎo):断杀。夭:未成年的禽兽。ft

【译文】

天子、诸侯在平常无战争或凶丧之事时,每年狩猎三次:一是为了祭祀准备供品,二是为了招待宾客准备菜肴,三是为了充实天子、诸侯的厨房膳食。平常无战争或凶丧之事却不狩猎就是不敬,狩猎而不依循相关的礼仪规定就是戕害上天所生之物。为了避免物种灭尽,天子狩猎不采取四面合围的方式,诸侯狩猎不杀尽成群的野兽。天子猎获时就放下指挥的大旗,诸侯猎获时就放下指挥的小旗,大夫猎获时就停下助猎的佐车,佐车停下后百姓就可以开始田猎。孟春正月,水獭将捕获的鱼陈列如祭品以后,管理川泽的虞人可以进入湖泽并设鱼梁捕鱼;季秋九月,豺兽如祭祀般围猎以后,才能开始狩猎;仲秋八月,鸠化为鹰以后,才能设罗网捕飞鸟;草木凋零后,才进入山林砍伐树木。昆虫还未冬眠蛰居时,不能放火烧草以获取猎物。不捕取幼兽,不掏取鸟卵,不杀怀胎的母兽,不杀小兽,不毁坏掀覆鸟巢。

22. 天子七日而殡[56],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殡,三月而葬。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庶人县封[57],葬不为雨止,不封不树[58]。丧不贰事,自天子达于庶人。丧从死者,祭从生者。支子不祭。

【注释】

[56]殡(bìn):死者入殓后暂置灵柩以待葬。

[57]县(xuán)封:指直接悬绳下棺而不立碑。县,同“悬”。封,堆土为坟包。郑注以为当作“窆”(biǎn),将棺木放入圹穴。

[58]不封不树:据考证,我国在春秋以前,安葬死者墓穴上是不起封土堆,也不种植树木的。ft

【译文】

天子死后第七天殡,第七个月下葬。诸侯死后第五天殡,第五个月下葬。大夫、士、庶人死后第三天殡,第三个月下葬。为父母服三年之丧,从天子以至庶人都是一样的。庶人的棺以悬吊的方式下葬,棺柩安葬不因下雨而停止,墓圹上不堆土为坟也不种树。服丧期间要专一而不从事其他活动,从天子到庶人都一样。丧礼的规格要依照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而定,祭礼则依照主祭者的身份地位而定。支子不能主持祭祀。

23.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59],与大祖之庙而七[60]。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注释】

[59]三昭三穆:指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之父、高祖之祖的宗庙排列次序,若子为昭,则父为穆、祖为昭、曾祖为穆,依次递推。昭、穆,周代祖先宗庙排列之次序,左为昭庙,右为穆庙。

[60]大祖:即太祖,指始封之祖,周王天子以后稷为太祖,诸侯、大夫则以始封之君为太祖。ft

【译文】

天子设立七庙,三座昭庙,三座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七庙。诸侯设立五庙,两座昭庙,两座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五庙。大夫设立三庙,一座昭庙,一座穆庙,加上太祖庙共三庙。士设立一庙。庶人不设庙,就在住所中祭祀祖先。

24.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61],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62]。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63],四渎视诸侯[64]。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65]

【注释】

[61]礿(yuè):据郑注,礿、禘、尝、烝为夏殷的祭名,周代则改春曰祠、夏曰礿。

[62]五祀:指祭户、灶、中霤、门、行五种神。

[63]视三公:据郑注,指祭祀规格,即所用祭牲、祭器及仪式比照祭祀三公。

[64]四渎:《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

[65]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据郑注,指世代承袭之故国,其先王先公有功德本应世世代代受祀,却无后嗣为之主祭者。因,承袭。ft

【译文】

天子、诸侯四时的宗庙祭祀,春祭称为礿,夏祭称为禘,秋祭称为尝,冬祭称为烝。天子祭祀天地,诸侯祭祀社稷,大夫祭祀五祀。天子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祭五岳比照三公祭祀的祭牲与祭器规格,祭四渎比照诸侯的祭牲与祭器规格。诸侯祭祀在自己领土境内的名山大川。天子、诸侯祭祀境内没有后嗣为之祭祀的故国之主。

25. 古者公田藉而不税[66];市,廛而不税[67];关,讥而不征[68]。林麓川泽,以时入而不禁。夫圭田无征[69]。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田里不粥[70],墓地不请。

【注释】

[66]藉而不税:征借民力耕种,可以抵税。藉,借也。

[67]廛而不税:租用公家店铺做买卖,只收房租,不另征收货物税。廛,公家所建的店铺。

[68]讥:稽查,指稽查往来的异言异服之人。

[69]圭田:卿、大夫、士用以供奉祭祀的田。

[70]粥(yù):同“鬻”,卖。ft

【译文】

古时候,协助耕种公田者,不征收田税;在市集租借公家店铺做买卖者,只收店租而不征收货物税;各大小关口,负责稽查往来的异言异服之人而不征收关税。森林、山麓、河川、沼泽,若按照适当的时节伐木、渔猎,就不加禁止。耕种供奉祭祀的田不征赋税。公家征用民众服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公家分配给人民的田宅不得出卖,丧葬都用公家规划的墓地,不得另有请求。

26. 凡居民材[71],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72],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73],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74],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75]。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76],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注释】

[71]材:材艺。郑注说“使其材艺堪地气”,是说人之秉性、材艺因为各地环境不同而有差异。

[72]齐(jì):同“剂”,分量。

[73]被(pī):披。

[74]雕题:在额头上刺青。雕,刻镂。题,额头。交趾:两足足趾向内相交。

[75]不粒食:不吃粮食而食禽兽之肉,是因为当地气候寒冷、少五谷。粒,谷物。

[76]寄:与以下“象”、“狄鞮”(dī)、“译”是四方各地对于翻译的称呼。ft

【译文】

凡各地居民的秉性材艺,必会因为当地天候寒暖燥湿、居处环境为山谷大川等差异而有不同的类型,人民生活在不同的天候、地理条件下,发展出不同的风俗民情,性格中刚柔、轻重、快慢的特点各不相同,对五味的偏好各不相同,使用的器械形制各不相同,衣服的材质样式各不相同。国家要施行礼法教化各地人民,而不改变他们原有的风俗;统一政令,而不改变适宜于各地的习俗。中原与四方民族,所有的人民,都有各自的习性,不可勉强改变。东方民族称为夷,披头散发,身上绘着花纹,有的人不生火烧饭吃熟食。南方民族称为蛮,额头刺刻着花纹,左右两脚相交错,有的人不生火烧饭吃熟食。西方民族称为戎,披头散发,穿着兽皮衣服,有的人不吃五谷食粮而食禽兽之肉。北方民族称为狄,穿着鸟羽、兽皮的衣服,住在洞穴里,有的人不吃五谷食粮而食禽兽之肉。中原、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地,各自都有舒适的住所、可口的味道、适当的衣饰、便利的用品、周备的器具。五方各地的人民,语言不相通,嗜好与需求也不相同。为了传达思想意志,了解彼此的需求,有人负责沟通翻译工作:东方叫作寄,南方叫作象,西方叫作狄鞮,北方叫作译。

27. 凡居民,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地、邑、民居,必参相得也。无旷土,无游民,食节事时,民咸安其居,乐事劝功,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译文】

凡是安顿人民,要根据地势高低广狭确定城邑的大小规模,要根据土地的宽窄多寡来决定居民的多少。地理环境、城邑规模、居民数量,三者一定要配合得当。没有荒废的土地,没有无业游民,饮食有所节制,使用民力都依照四时节令,人民都安心地居住生活,快乐地工作富于成效,尊敬君王,亲爱长辈与上级,然后兴办学校,教化人民。

28. 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77],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78]。命乡简不帅教者以告[79]。耆老皆朝于庠[80]。元日,习射上功[81],习乡上齿[82],大司徒帅国之俊士与执事焉[83]。不变,命国之右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左,命国之左乡简不帅教者移之右,如初礼。不变,移之郊[84],如初礼。不变,移之遂[85],如初礼。不变,屏之远方,终身不齿[86]

【注释】

[77]司徒:掌管教化的官员。六礼:指古代的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相见礼。参本篇45节。

[78]简:选。绌(chù):去除。

[79]乡:基层行政单位。帅:遵循。

[80]耆老:指乡中退休的高官及前辈贤人。朝:会。庠(xiánɡ):古代的学校,特指乡学。

[81]习:演习。射:乡射礼。功:指射中者。演习乡射礼,由射中者居上位,故称“上功”。

[82]乡:指乡饮酒礼。齿:年纪。演习乡饮酒礼,老者居上位,故称“上齿”。

[83]俊士:从乡学择优进入大学的人。参本篇29节。

[84]郊:乡界以外的行政区划。

[85]遂:郊以外的行政区划。

[86]齿:录用,收纳。ft

【译文】

司徒修习六礼以节制人民的习性,阐明七教以兴发人民的德性,整齐八政以防止淫邪放肆,统一道德规范以形成共同的社会风俗,赡养老人以提倡孝道,抚恤孤独的人以引导人民救济困乏,尊重贤人以示崇尚道德,举发小人以示罢斥邪恶。命各乡挑出不服从教管的人上报。让高龄老人都到学校聚会。选一个吉日,演习乡射礼,以射中者为上;行乡饮酒之礼,以老者居上;大司徒率领国家选出的俊士参与演习礼仪之事。如不服从教管的人仍不改变,就命右乡挑出不服教管的人,将他们迁到左乡,命左乡挑出不服管教的人,将他们迁到右乡,在异乡,如前演习各种礼仪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变,就把他们迁到郊区,也如前演习各种礼仪以教化他们。如果再不改变,就把他们迁到远郊的遂,也如前演习各种礼仪以教化他们。最后如果依旧不变,就把他们驱逐到远方,终身不录用。

29. 命乡论秀士[87],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88],立四教[89],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凡入学以齿。将出学[90],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91],大乐正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92],屏之远方[93],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94],曰进士。

【注释】

[87]论:考评。

[88]乐正:乐官之长,掌管贵族子弟的教务。四术:指《诗》、《书》、《礼》、《乐》。

[89]四教:以四术为本的教化。

[90]出学:郑注:“谓九年大成,学止也。”

[91]小胥:掌管学生征令。大胥:掌管学籍。小乐正:为大乐正副手。三者皆大乐正的部属。

[92]不举:食不举乐,表示自责。

[93]屏(bǐnɡ):摒。

[94]司马:掌管政务的官员。ft

【译文】

命各乡考评优秀人才,推荐给司徒,称为选士。司徒考核选士中优秀的人推荐给大学,称为俊士。推荐给司徒的免服乡中的徭役;推荐给大学的免服国家的徭役,统称为造士。乐正推崇《诗》、《书》、《礼》、《乐》四种学术,设立四类教程,遵循先王传下来的《诗》、《书》、《礼》、《乐》以造就人才。春、秋二季教《礼》、《乐》,冬、夏二季教《诗》、《书》。王太子、王子、诸侯各国的太子、卿大夫及元士的嫡子、国中的俊士选士,都来就学。凡入学,依照年龄长幼安排各种学习,不论身份尊卑。即将学成时,小胥、大胥、小乐正要挑选出不服从管教的人上报大乐正,大乐正再上报天子。天子于是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都到大学,演习各种礼仪,为不服管教的子弟示范。如果不改变,天子就亲自去大学视察。如果还不改变,天子三天用膳时不举乐,并将不服管教的子弟驱逐到远方,到西方的称为棘,到东方的称为寄,终身不再录用。大乐正考核学有所成的造士,选拔优秀的人才上报于天子,并推荐给司马,称为进士。

30. 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死以士礼葬之。有发,则命大司徒教士以车甲。

【译文】

司马辨析考评这些进士的为官能力,评选出进士中的优秀人才上报给天子,由天子进行最后的裁定。天子论定后就派任官职,出任官职后再颁授爵位,爵位确定后再发给俸禄。大夫如果荒废政事,则终身不再委任,死后也只能以士的礼仪安葬。国家有战事要征发兵卒时,就命大司徒教士子有关乘车戴甲等征战之事。

31. 凡执技[95],论力,适四方,臝股肱[96],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仕于家者,出乡不与士齿[97]

【注释】

[95]执技:指从事祝、史、射、御、医、卜、百工等工作。

[96]臝(luǒ):赤身露体。

[97]不与士齿:据郑注,执技者地位低贱,容许他们在乡可与士并列,是执政者为了表现亲和的治民原则。ft

【译文】

凡有一技之长的,考校他们的能力,派他们到各地,裸露臂腿,比赛射箭、驾车。凡以一技之长事奉君王的人,有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以一技之长事奉君王的人,不能兼职,不能改行,出了乡不能与士排序并列。在卿大夫家任职的,离开本乡出外,也不能与士排序并列。

32. 司寇正刑明辟[98],以听狱讼,必三刺[99]。有旨无简[100],不听。附从轻[101],赦从重。凡制五刑[102],必即天论[103],邮罚丽于事[104]。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疑狱,氾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105]。成狱辞,史以狱成告于正[106],正听之,正以狱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听之棘木之下[107]。大司寇以狱之成告于王,王命三公参听之。三公以狱之成告于王,王三又[108],然后制刑。凡作刑罚,轻无赦。刑者侀也[109],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注释】

[98]司寇:掌管刑法的官员。辟:罪。

[99]三刺:三度讯问调查,以弄清罪案,明断是非。据《周礼·秋官·小司寇》,三刺是,一讯群臣,二讯群吏,三讯万民。刺,侦讯,讯问。

[100]旨:内在的意念,指犯罪意图。简:外显的表征,指犯罪事实。

[101]附:判刑,施刑。

[102]五刑:指墨(在脸部刺字)、劓(yì,割鼻)、剕(fèi,断足)、宫(割除或破坏生殖器)、大辟(死刑)五种刑罚。

[103]论(lún):通“伦”,伦理。

[104]邮:据郑注,指断人罪过。丽(lí):附。

[105]比:以前的案例。

[106]史:负责整理狱讼记录的史官。狱成:即狱辞。正:长,官长。

[107]棘木:指天子外朝左右有九棵棘木,用以标示众朝臣之位。

[108]三又:即“三宥”。又,通“宥”,宽宥。据《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三宥是指在三种情况下犯罪则考虑宽宥:一为“不识”,指愚民因无知而犯罪;二为“过失”,即非故意的过失犯罪;三为“遗忘”,指因客观状况造成当事人一时遗忘法令而犯罪。

[109]侀(xínɡ):成形。ft

【译文】

司寇负责审定刑法、明辨刑罪,以审理狱讼,审理罪案时,一定要谨慎地侦讯案情,再三调查侦讯。对于有犯罪意图而无犯罪事实的人,不予起诉。定刑时,凡刑罚可轻可重的,则从轻;刑罚可赦免时,按照可以赦免的重罪予以赦免。凡终审要判处五刑的,一定要考虑天伦关系,使断案刑罚与犯罪事实相符。凡审理要判处五刑的诉讼,一定要考虑父子的亲情、确定君臣之义,以权衡刑罚;依据犯罪情节认真思量刑罚的轻重,审慎考虑罪行的深浅程度,以判定刑罚的差别;充分发挥耳之聪、目之明,秉持忠恕仁爱的原则,使犯罪之人得尽情表述,使案情能真正清楚。有疑问的狱案,要广泛地听取众人的意见;如众人也疑而不决,就先赦免当事人。一定要考察罪行的大小,比照以前发生过的案例,完成审理。完成审判过程记录之后,文书官就将案件审判结果上报给负责司法的正。正审核之后,再将案件审判结果上报大司寇,大司寇在天子外朝的棘木下审理案件。大司寇将审理结果上报天子,天子命三公一起参与审理。三公审理后把结果上报天子,天子再考虑是否在三宥的范围内,然后就判定刑罚。凡制定刑罚,罪刑轻的不予赦免。刑,就是“侀”;侀,是成形、定型,形体既成而不可改变,人体一旦受刑,也不可改变,所以君子审理刑案一定要尽心尽责。

33. 析言破律[110],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111],杀。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此四诛者,不以听。凡执禁以齐众[112],不赦过。

【注释】

[110]析言破律:指巧言玩弄辞藻以曲解法律。

[111]泽:化妆用的膏脂,引申有粉饰掩过之意。

[112]禁:禁令。据《周礼·秋官司寇·士师》,国有五禁之法,即宫禁、官禁、国禁、野禁、军禁等。ft

【译文】

诡辩巧言、玩弄辞藻以曲解法律,混乱名分,变易制度,搞歪门邪道来干扰国政者,杀。制作淫邪的音乐、奇装异服、诡异的技术、怪诞的器物来迷惑大众者,杀。行为虚伪而貌似坚贞,言语虚伪而诡辩其辞,学非正道而貌似广博,道理乖谬而巧饰,以此迷惑大众者,杀。假借鬼神、时日吉凶、卜筮等以迷惑大众者,杀。这四种该杀者,都不必再审理。凡是执行禁令、要求众人一律遵守时,对犯禁者,不赦免。

34. 有圭璧金璋[113],不粥于市[114]。命服命车,不粥于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锦文、珠玉成器,不粥于市。衣服饮食,不粥于市。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粥于市。木不中伐,不粥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讥,禁异服,识异言。

【注释】

[113]金:王引之《经义述闻·礼记上》“圭璧金璋”条说,“金”当是“宗”之误,“宗”是“琮”的假借。圭、璧、琮、璋,《聘礼》称为“四器”,文献多见。王说似可信。

[114]粥(yù):同“鬻”,卖。ft

【译文】

有圭、璧、琮、璋贵重器物,不得在市场买卖。国君赏赐的衣物、车辆,不得在市场买卖。宗庙祭祀用具,不得在市场买卖。祭祀用的牺牲,不得在市场买卖。军队用的武器,不得在市场买卖。生活用器不合标准规格的,不得在市场买卖。兵车不合标准规格的,不得在市场买卖。布帛的经纬线精粗不合标准规格的,门幅宽度不合尺寸规格的,不得在市场买卖。不正之色混淆正色、压过正色的,不得在市场买卖。用锦纹、珠玉制成的器物,不得在市场买卖。日常的衣服饮食,不得在市场买卖。五谷未到成熟季节,果实尚未成熟的,不得在市场买卖。树木过小、不合砍伐标准的,不得在市场买卖。禽兽鱼鳖过小、不合捕捉标准的,不得在市场买卖。各关卡依照禁令稽查往来人员,禁止奇装异服,辨识不同语言。

35. 大史典礼,执简记[115],奉讳恶[116]

【注释】

[115]简记:册书,用单枚的简编连成册。

[116]奉:进奉。讳:先王的名讳。恶:先王的忌日。ft

【译文】

太史掌管礼仪,手持简册文书,并进奉应避讳的先王名字与忌日。

36. 天子齐戒受谏[117]。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118],冢宰齐戒受质。大乐正、大司寇、市三官[119],以其成从质于天子,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齐戒受质。百官各以其成质于三官,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齐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120],成岁事,制国用。

【注释】

[117]齐戒受谏:据郑注,此指岁末之际,群臣奏报当年的事务并对应当改进的地方提出谏议,因此天子要斋戒以示敬慎。齐:通“斋”。本节“齐”字皆同此。

[118]司会:冢宰的属下,主管财政以及考察群臣政绩。成:统计的簿书。质:评断,评定。

[119]市:司市,司徒属官,主管市场。

[120]劳:犒劳。ft

【译文】

年终时,天子斋戒以接受群臣奏报当年事务并提出谏议。司会将一年来的行政业绩统计簿书呈报天子评断,冢宰斋戒接受天子的评定。大乐正、大司寇、司市三官员,随从司会将各自的行政业绩统计簿书呈报天子评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斋戒接受天子的评定。百官各以其行政业绩统计簿书呈报三大官员评断,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再将百官的行政业绩统计簿书呈报天子评断,百官斋戒接受评定。然后,使老年人休养,犒劳农夫,完成一年应办理的事,即可制定国家下一年预算。

37. 凡养老[121],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注释】

[121]养老:指养老礼,古代以养老之礼以倡导尊老、敬老。ft

【译文】

凡养老之礼各朝皆不同,有虞氏举行燕礼,设宴于正寝且仪式比较轻松;夏后氏举行飨礼,设宴于朝而仪式比较隆重;殷人举行食礼,设酒不饮而以食为主;周人斟酌去取而兼用这三种礼。对五十岁以上老人,在乡中行养老礼;对六十岁以上老人,在国都行养老礼;对七十岁以上老人,在大学行养老礼。此例天子、诸侯通用。

38. 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122],瞽亦如之。九十使人受。五十异粻[123],六十宿肉,七十贰膳[124],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离寝,膳饮从游可也。六十岁制[125],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126],死而后制[127]。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128],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129],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唯衰麻为丧。

【注释】

[122]一坐再至:君王有所赏赐时,本应行隆重跪拜之礼,但是念及老年人体衰不胜劳顿,只须一跪二叩首。坐,即今之跪。至,指俯首至地。

[123]粻(zhānɡ):粮食。

[124]贰膳:佐以佳肴。贰,副,佐。

[125]制:指预备制作丧葬用品。

[126]绞:包束尸体殓衣的布带。紟(jīn):单被,大殓时用。衾:被子,大小殓均用。冒:包裹尸体的最外层布套。此四者皆是人死后敛尸所用的物品。

[127]死而后制:人死后才开始制作。据《礼记·檀弓上》:“丧具,君子耻具,一日二日而可为也者,君子弗为也。”是说君子若急急准备丧具,则有速弃其亲之嫌,故上述用以收殓尸体的物品,只要在死后第二天小殓、第三天大殓前赶制即可。

[128]杖:拄杖,以下可以拄杖的场所,随着老者年龄增长而愈来愈大,表示对老年人的体恤。在汉代,由皇帝向高龄老人颁授王杖,成为养老、敬老的象征。甘肃武威磨嘴子出土汉简明文规定“七十以上,人所尊敬也……高年赐王杖”(《王杖诏书令册》)、“年七十者授之以王杖”(《王杖十简》),磨嘴子汉墓出土王杖长约2米,端首有木刻的鸠鸟。

[129]不俟朝:指年老的大夫、士上朝,向君王作揖行礼后即可退朝,不必等朝毕。ft

【译文】

八十岁时拜谢君王赏赐,可以一跪二叩首,双目失明的人也如此。九十岁的人可以找人代为接受君王赏赐。关于用餐,五十岁,可以享用较精美的粮食;六十岁,可以隔天吃一次肉;七十岁除了吃肉之外,可佐以另一种佳肴;八十岁,可以时常吃珍贵的食物;九十岁,饮食就在寝室中,若出游则饮食应随时供给。关于制作丧具,六十岁要每年准备,七十岁要每个季节准备,八十岁要每个月准备,九十岁则每天都要准备;只有绞、紟、衾、冒等,是人死后才置办的。人五十岁开始衰老,六十岁没有肉就吃不饱,七十岁没有丝帛衣物就不暖和,八十岁不依傍他人的身体就睡不暖,九十岁虽然有人可依傍也不暖和了。五十岁可在家拄杖,六十岁可在乡中拄杖,七十岁可在国都中拄杖,八十岁可在朝廷中拄杖,九十岁的人,天子若有事问,就要到老人家中去,带着珍贵物品前往。七十岁上朝见君王,可以不必伫立等到朝毕才退朝;八十岁,君王每个月要派人去问候;九十岁,君王每天要派人致送膳食。五十岁可以不服劳役,六十岁可以不参与战事,七十岁可以不参与宴会宾客,八十岁可以不参与祭礼及丧礼。大夫五十岁封爵位,六十岁不亲自到学校学习,七十岁辞官退休,遇到丧事只要服丧服,不必参与丧礼众多仪式。

39.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130]。八十者一子不从政[131]。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132]

【注释】

[130]引年:根据户籍核定年龄。

[131]政(zhēnɡ):通“征”,徭役的征召。

[132]期(jī):满一年。ft

【译文】

凡夏、商、周三代行养老礼都根据户籍以核定年龄,以确定资格。家有八十岁以上的人,可有一个儿子不服徭役。家有九十岁以上的人,可全家都不服徭役。家有残废、生病无人照料就无法生活的人,可有一人不服徭役。为父母守丧,三年不服役。服齐衰或大功之丧的,三月不服徭役。即将迁居到诸侯国采地的人,三月不服徭役。从其他诸侯国迁来定居的,一年不服徭役。

40. 少而无父者谓之孤,老而无子者谓之独,老而无妻者谓之矜[133],老而无夫者谓之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也,皆有常饩[134]

【注释】

[133]矜(ɡuān):亦作“鳏”。

[134]饩(xì):粮食。ft

【译文】

年幼而没有父亲的人叫作孤,年老而没有儿子的人叫作独,年老而没有妻子的人叫作矜,年老而没有丈夫的人叫作寡。这四种人,是人民中困乏而无处可投诉的人,都要定期供应粮食。

41. 瘖、聋、跛、躃、断者、侏儒[135],百工各以其器食之。

【注释】

[135]躃(bì):亦作“躄”,足不能行。ft

【译文】

哑吧、聋子、瘸子、不能行走的人、四肢断残的人、天生特别矮小的人,各种工匠都以各自的技能供养他们。

42. 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朋友不相逾。轻任并[136],重任分,班白者不提挈[137]。君子耆老不徒行[138],庶人耆老不徒食。大夫祭器不假。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注释】

[136]任:指有担负的人。

[137]班白者:指头发斑白的老人。班,通“斑”。挈(qiè):提。

[138]君子:与下文“庶人”相对。孙希旦《礼记集解》认为是指大夫与士。ft

【译文】

在道路上行走时,男子从右边走,妇女从左边走,车辆从中间行驶。与父亲年龄相当的人同行,应跟随在他后方;与兄长年龄相当的人同行,应该如雁行一样并行而稍后;与朋友同行,并肩而走不超越抢先。两个各有担负的人同行,如果两人担负都轻,就合在一起由比较年轻的人挑担;若两人担负都重,则各自挑担,由比较年轻的人挑重的,年长的人挑轻的;头发斑白的老人不提着东西走路。年老的大夫、士不徒步走路,年老的庶人吃饭要有肉。大夫应自备祭祀用器而不向他人借用。祭器未制成之前,不制造生活用器。

43. 方一里者为田九百亩[139]。方十里者为方一里者百,为田九万亩。方百里者为方十里者百,为田九十亿亩[140]。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为田九万亿亩。

【注释】

[139]方一里:一里见方,即呈正方形时长一里宽一里。

[140]亿:相当于汉代的十万。ft

【译文】

一里见方的土地可以划分田地九百亩。十里见方的土地是一里见方的一百倍,可以划分田地九万亩。一百里见方的土地是十里见方的百倍,可以划分田地九百万亩。一千里见方的土地是一百里见方的百倍,可以划分田地九万万亩。

44. 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141]。古者百亩,当今东田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者百里,当今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注释】

[141]今:指汉代。下同。ft

【译文】

古时候以周尺的八尺为一步,现代则是以周尺的六尺四寸为一步。古时候田地百亩,相当现代东方齐鲁一带田地的一百四十六亩三十步。古时候的一百里,相当现代一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分。

45. 六礼:冠、昏、丧、祭、乡、相见。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142]

【注释】

[142]异别:指五方用器各不相同。度:丈尺等长度单位。量:斗斛等容量单位。数:百十等计数单位。ft

【译文】

六礼:是指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乡饮酒礼及乡射礼、相见礼。七教:是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等人际关系的教育。八政:是指饮食、衣服、百工技艺、各类用器、长度单位、容量单位、计数单位、布帛规格等八方面的制度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