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开发与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任务三 乡村旅游开发典型模式

(一)乡村旅游主要发展模式

随着乡村旅游发展的不断成熟,其模式也越来越多元化。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以下几种。

1.乡村度假休闲型

乡村度假休闲型是指地处城镇周边的乡村,利用离城近、交通便利的条件,以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和农民的生产生活为基础,以家庭为具体接待单位,开展旅游活动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投资少,风险小,经营活,见效快。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做好规划,防止产品简单重复;二是挖掘文化内涵,提升产品的品位;三是推行行业质量标准,规范服务;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

2.依托景区发展型

依托景区发展型是指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重点景区;二是游客量较大;三是周围农民具备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一定的服务功能;培养农民的旅游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对从业农民的组织和引导。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湖北省秭归县周坪乡、北京房山十渡镇。

3.原生态文化村寨型

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是指利用当地原生态的村寨文化资源,包括当地居住环境建筑、歌舞等的独特性,以保护为主,因势利导开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是当地村寨原汁原味的,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发展这种模式要注意:一是做好整个村寨旅游发展规划;二是引入市场开发机制,促进旅游开发;三是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着重强调对当地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南花村、广东省封开县杨池村。

4.民族风情依托型

民族风情依托型是指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以独特的民族风情为基础,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少数民族具备一定规模;二是民族风情具有独特性和吸引力。

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一是切实挖掘当地少数民族的风情,提升文化品位和旅游吸引力;二是引导当地少数民族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三是改善当地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哈拉新村、青海省互助县土族民俗旅游村。

5.旅游城镇建设型

旅游城镇建设型是指在旅游资源丰富的乡镇,把旅游开发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旅游小城镇,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基础;二是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吸引力大。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对小城镇进行科学规划,确保规划实施不走样;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多渠道增加收入,完善小城镇基础设施;从当地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农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云南省腾冲县和顺镇、江西省婺源江湾镇。

6.特色产业带动型

特色产业带动型是指在村镇的范围内,依托所在地区独特的优势,围绕一个特色产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以一村一业的发展壮大来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生产某种特色产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相应的产业带动,且市场需求旺;需要一定的“组织形式”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定位准确,大而全就是没特色;政府不能越位、缺位和错位,要树立服务意识,避免过分干预市场;重视示范带头作用,分步实施;大力提高农业和旅游产业一体化组织程度;重视市场推广和自主创新,以特色促品牌。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山西省阳城县皇城村、北京市大兴区庞各庄镇。

7.现代农村展示型

现代农村展示型是指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因势利导,接待游客参观展示新农村形象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必须是在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知名度较大的农村。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一是处理好发展旅游与发展其他产业的关系;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活动。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等。

8.农业观光开发型

农业观光开发型是指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观光、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临近城镇,客源市场潜力大;二是交通便利,可进入性较好;三是农业生产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强。发展这种模式必须注意:有良好的项目创意和规划;认真对客源市场进行调研,分析客源市场的需求;制订可行性研究报告;加大对于项目的宣传促销力度。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观光园、上海市奉贤区申隆生态园、辽宁省葫芦岛市宏业现代农业园区。

9.生态环境示范型

生态环境示范型是指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农村,以生态环境作为旅游吸引力,开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要具备便利的交通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这种模式应注意: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旅游开发引起环境的破坏和退化;培养旅游开发经营者和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江苏省常熟市蒋港村、北京市密云县石塘路村。

10.红色旅游结合型

红色旅游结合型是指在具备“红色旅游”资源的乡村,结合“红色旅游”的发展,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活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必须是在知名度较大、革命遗迹和遗存较为丰富、旅游接待具备一定规模的乡村开展的。发展这种模式要注意:突出“红色”主线,体现“红色”特征;发挥“红色旅游”的革命传统教育功能;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循序渐进。

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有: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牌坊村。

(二)乡村旅游开发典型经营模式

在当前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主要有当地政府、旅游企业、村委会及当地农户等。根据他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程度和作用,可以归纳总结出不同的开发模式。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发展比较成功的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农户+农户”开发模式

这是乡村旅游初期阶段的经营模式。在远离市场的乡村,农民对企业介入乡村旅游开发普遍有一定的顾虑,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多数农户都不愿把有限的资金或土地交给公司来经营,而更相信那些“示范户”。在这些山村里,通常是“开拓户”首先开发乡村旅游获得了成功,然后在他们的示范带动下,农户们纷纷加入旅游接待的行列,并从中学习经验和技术,最后在短暂的磨合下形成“农户+农户”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将乡村文化保留得最真实,使游客不仅花费少还能体验到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受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的影响,通常旅游的带动效应有限。在当前乡村旅游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这部分农民善于学习别人经验,汲取别人教训,因其势单力薄、规模有限,往往注重揣摩、迎合游客心理,因而能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

2.“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通过吸纳当地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与管理,在开发极具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时,充分利用农户闲置的资产、富余的劳动力、多样的农事活动,来丰富旅游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旅游公司的管理,对农户的接待服务进行规范,避免因不良竞争而损害游客的利益。

这一模式中有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公司或投资商与农户的合作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受投资商实力的影响较大;其次,农户的知识层次、个人素质、服务意识等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最后,在内部经营管理中,如何进行游客的分流与分配,是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之一。

3.“公司+社区+农户”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应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延伸。社区(如村委会)搭建桥梁,公司先与当地社区进行合作,再通过社区组织农户参与乡村旅游。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所接触的是社区,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旅游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此种模式通过社区链接,便于公司与农户协调、沟通,利于克服公司与农户因利益分配而产生的矛盾。同时,社区还可对公司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保证乡村旅游正规、有序地发展。

4.公司制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发展进入快、起点层次高、开发有规模,如果思路对头、经营科学,容易使乡村旅游开发迅速走上有序化发展的道路。

公司制开发模式比较适合乡村旅游初期阶段,随着农民的关注与参与,这种利益主体是公司的模式将难以适应未来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农民作为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其积极性是不容忽视的。而采用公司制开发模式,农民就很难从旅游收入中获得应有的利益,仅是靠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获得收益。

乡村旅游生财之源是公共资源,即农民共同的资源。但在使用这种公共资源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旅游公司,当地农民很难得到相应利益,并且还要承担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这种资源与利益的严重失衡,极易引起农民的不满。

5.股份制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是通过采取合作的形式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按照各自的股份获得相应的收益。根据旅游资源的产权,可以界定为国家产权、乡村集体产权、村民小组产权和农户个人产权四种产权主体,在开发上可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个体合作的方式进行,这样把旅游资源、特殊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本,收效一般是将股份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来评判。对于乡村旅游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维护以及乡村旅游扩大再生产等公益机制的运行,企业可通过公益金的形式投入完成。

这种模式有利于乡村旅游上规模、上档次。特别是通过股份形式,能够提高乡村集体和农民的经营份额,有利于实现农民参与的深层次转变,从而引导农民自觉参与到他们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的保护中去。

6.“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开发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充分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避免了过度商业化,保护了本土文化,增强了当地居民的自豪感,从而为旅游事业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种模式各级职责分明,有利于激发各自潜能,形成“一盘棋”思想。具体来讲,政府负责乡村旅游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乡村旅游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农民旅游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地方戏的表演、导游、工艺品的制作、提供住宿餐饮等,并负责维护和修缮各自的传统民俗,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

7.“政府+公司+农户”开发模式

从目前一些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这一模式的实质是政府引导下的“企业+农户”:就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由县、乡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按市场需求和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确定开发地点、内容和时间,发动当地村民动手实施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政府和旅游部门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引导。由当地村民或村民与外来投资者一起承建乡村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旅游经营管理按企业运作,利润由村民(乡村旅游资源所有者)和外来投资者按一定比例分成。除此之外,村民们还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而获取收益。这种模式一是减少了政府对旅游开发的投入,二是使当地居民真正获得了实惠,三是降低了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难度,因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经营模式。

8.个体农庄开发模式

个体农庄开发模式是以有规模的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以“旅游个体户”的形式出现,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旅游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旅游景区,能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通过个体农庄的发展,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以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对点案例

袁家村:缺山少水,但越做越大

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地处关中平原,全村共有62户286人,土地面积660亩。这里缺山少水,自然和人文条件均不突出,也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典型村”。但这个村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们想办法、出点子,齐心协力硬是以独具特色的关中“农家乐”旅游打开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

袁家村持续发展的精髓是不断创新产业形态。在村干部的带动下,袁家村先是建起农民个体经营的“农家乐”,后来又建起特色小吃街,引来特色餐饮、旅游商品等资源,提升了乡村旅游层次。随后又打造“月光下的袁家村”,发展酒店住宿、酒吧等夜间经济,还采用成立股份公司、群众入股的方式,实现了“全民参与、共同富裕”。良好的前景吸引着外出打工的袁家村人纷纷回村。2007年,很多村民的收入是打工时的10倍。据村干部介绍,现在每户村民能保证年入20万元,在外打工的20多名年轻人也几乎全部回村发展。袁家村还带动了周边10个村的发展,吸纳了超过2000名外村民众来此就业。

评析:建立共享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袁家村的制胜法宝。发展乡村旅游奔小康的袁家村村民,没有忘记周边乡亲的发展大计,因此联合了周边近千户群众,共同经营袁家村店铺,让他们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共享旅游发展的红利。也正因此,袁家村靠着独特的发展思路,全面实施“一点促全域,一村带十村”战略,名气越来越大,成为乡村旅游中的楷模。

技能训练

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国内外著名的乡村旅游案例,并分析其成功的开发模式。

步骤:

(1)5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并汇总讨论结果;

(2)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发言,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3)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