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高技术的发展,科技成果及其应用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人口、能源等关涉人—自然—社会系统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其中既有造福人类的正效应,亦有对人—自然—社会系统的负效应。如同刁传秀博士在该书中所说,产生了“造福人类的时间悖谬、空间悖谬及研究—应用的悖谬”,诸如生态伦理问题、食品安全伦理问题、基因伦理问题等科技伦理问题日益凸显并且困扰全球,科技活动的伦理风险日益增大。
如何规避或者减少科技活动的伦理风险,解决日益凸显的科技伦理问题?从科技伦理的客体层面而言,亟须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科技伦理机制和法律法规,以及科技伦理文化氛围;从科技伦理主体层面而言,亟须从德性论和科学伦理学或者技术伦理学的视域,研究科学活动与技术活动主体的德性。
该书主要从德性论和科学伦理学的视域,研究科学活动主体的德性。尽管对科学“无法下一个多样和多变的普遍有效的”定义,但是可以通过概括科学的三种形相加以说明,即科学是多元的知识单元,通过其内在联系建立起动态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生产过程的人类活动即科学活动。在这三种形相中,作为知识生产过程的人类活动即科学活动至关重要。因为作为多元的知识单元和动态的知识体系都与知识生产过程的人类活动即科学活动密切相关。因此,作者考察了科学活动及其主体的历史演进,研究科学活动主体德性的历史嬗变。从分析当前科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揭示了科学活动的德性悖论,其中包括科学探索活动中“真”与“伪”、“真”与“善”的德性冲突;科学创新活动中革故鼎新的困境及优先权之争所引发的德性困惑;造福人类的时间与空间悖谬,即科学活动的近期德福一致与中期或者远期德福背离;局部地区德福优化与全球德福次优化或者恶化;研究的优化与应用的退化等。在此基础上,通过反思科学活动的德性悖论,立足于科学活动自身的特点,从两个层面构建科学活动主体的德性:其一,在主体道德哲学层面探究科学活动主体德性的理论建构,其中包括科学探索主体如何克服科学活动真伪悖谬、真与善的冲突,培养自身的科学探索德性;科学创新主体如何突破革故鼎新的困境及优先权之争,塑造自身的创新德性;造福人类的科学活动主体如何规避时间上、空间上及研究—应用上的德福悖谬,构筑其造福人类的德性。其二,在客体道德哲学层面构建科学活动主体德行机制,其中包括探讨建立与完善科学活动主体德行导控与问责机制,探讨如何进一步养成和提升科学活动主体的德性境界,以展现其人格魅力。
从科学活动本身出发研究科学活动主体的德性是该书的一大特色。而刁传秀博士本科并不是学理工科专业的,因而研究这一选题的难度可想而知。难能可贵的是,刁传秀博士以其顽强的毅力与刻苦钻研的韧劲,勤奋研读科技史、科学哲学、科技伦理、德性论等方面的中西方名著,检索相关的中外文论文200余篇。在此基础上,探索并领悟了科学活动的德性本质,继而展开该选题的研究。与此同时,她为了体验科学活动过程,还到工科院系工作实习。“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5年多的艰辛探索,终于完成了博士论文的出版——她以自己的探索经历诠释了科学活动的德性本质。
客观地说,尽管刁传秀博士写作过程历尽艰辛,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该成果还只是她探索科技伦理的处女作。限于视域和文献的研读,还有许多可升华的空间。这有待于她的进一步研读、探索和完善。既然已经迈开了探索的步伐,相信她一定会在今后的研究和探索的征程中继续砥砺前行,肩负起一个学者探索科技伦理的使命,并使之发扬光大。对此,我们期待着。
陈爱华
2018年8月于翠屏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