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管理
一、管理的概念
(一)“管理”词解
1.中文意义上的“管理”
“管”字,上为竹,中为宀,下为双口。
竹,从动词上来看,意为书写、书记、记录,即对人的一切活动、事物及其规律进行记录、记载;从名词上来看,是指由文字符号所构成的内容及其载体。从现代意义来讲,它是指法律、政治制度、政策或伦理道德与风俗习惯。
宀,即是房屋,人们生活、休息或办公的地方,这里是指管理者办公的地方。从现代的意义来讲,它泛指所有的组织,包括各级政府、各类企业、学校、政党、宗教团体、军队等。
双“口”,发布命令,凭嘴巴做事的人。从现代的意义来讲,它指各类各级的管理者。
可见,管的全部含义是:组织与组织的管理者依据所制定的文件、法律、政策或伦理道德发布命令,并依据命令、文件、法律、政策或伦理道德对所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从“管”的构成来看,法律、政治制度、政策或伦理道德与风俗习惯处于最高位置。
理,从玉,里声,原意为对玉进行加工。中国人崇尚玉,玉有自己的纹理,在加工的过程中,必须按玉的纹理对玉进行加工,否则,就会对玉造成损害。不仅玉有自己的纹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纹理,即内在的结构与规律。从动词来看,理,是指按事物的内在规律与结构办事,不能违背事物的内在规律与结构,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十分严重的灾难。理还有含义:合理性,是指人们的活动符合客观事物的结构与规律。
管理,重在一个“理”字。“理”是管理的基点与前提。作为各类各级组织及其管理者,首先要认识“理”,了解“理”,把握“理”,并在此基础上遵循“理”,根据“理”来制定法律、政治制度、政策,根据“理”来规范伦理道德与风俗习惯。简单地说,管理就是各类各级组织及其管理者按照事物的内在规律与特性制定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并依据法律、制度、伦理道德办事。
2.英文中的“管理”
英文中管理有两种类型,一个类型是manage,另一个类型是administrate。
Manage是动词意义的管理,由词根manu与后缀age构成。Manu,表示手,手工;age表示动作。Manage表示对手、手工、动作、操作流程的管理,侧重于对事进行管理。工商管理一般用这个词来表示。因为,工商管理主要表现为对事的管理,对动作、操作流程的管理。Management是名词意义的管理。Managing是动名词,表示管理的进行状态。Manager表示人物,即管理者。
Administrate中的mini,表示小,小人、小事;ad,表示强化动作,意为管理。Administrate即管理、归整小人、小事。Administrate含有居高临下之义,意味着权力与地位的不平等、不对称,意味着存在等级链与等级结构。在政治人社会,Administrate用来表示行政管理,侧重于对人的管理,这种表示方法一直延续了下来。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与大中型企业的行政管理都可以用这个词来表示。Administration是名词意义的管理。
(二)“管理”定义
1.“管理”诸家说
上述对中文与英文中的“管理”进行了文字性的解释,至于“管理”二字的学科定义,不同的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与立场,有着不同的定义。
有“管理过程之父”之称的法国著名管理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法]H·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有“决策理论之父”之称的赫伯特·A·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美]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3.)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等认为,“管理是引导人力和物质资源进入动态的组织,以达到这些组织的目标,亦即使服务对象获得满意,并且使服务的提供者亦获得一种高度的士气和成就感。”([美]J·M·普蒂,H·韦里奇,H·孔茨.管理学精要(亚洲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27.)
中国管理学家周三多等学者认为,“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10.)
2.“管理”的广义定义
广义的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下,管理主体由某种理念的支配,运用一定的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预设目的的过程。
这里有几个关键性的概念需要进一步说明。
管理主体泛指个人、群体、组织、国家等。
特定的环境是指任何一个管理主体对某件事情(管理客体)进行管理时,都处于特定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之中。宏观环境主要指组织外部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社会关系等。微观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人际关系、资本、制度等。
理念是一个意义系统,它由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所构成。价值判断是主体对客体所作出的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也包括主体对客体所作的价值等级的判断或分类。价值导向则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主体的行为选择指向。任何一个管理主体都存在于两个世界:一个是物理或物质的世界,另一个是意义的世界。管理主体的任何行为都是由理念,即意义系统所决定的,这些行为会改变物理世界。而理念,即意义系统又来源于物理世界。物理的世界与意义的世界互相依存、互相作用。
资源是指管理主体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物质资源包括身体状态、钱财、房产、工具、设备等。非物质资源包括智慧、知识、技术、名声、社会地位、人际关系等。
这里的手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管理战略与管理策略。
目的是管理主体所要得到的结果。任何管理活动都必须有目的。目的是管理行为的根源性动力,并且为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
从上述广义上的管理定义来看,管理无处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管理,我们的时间需要管理,事件需要管理,家庭需要管理,情感情绪需要管理,健康需要管理,印象需要管理,我们的人生需要进行系统的管理。管理有宏观的、中观的、微观的。
3.“管理”的狭义定义
狭义的管理是指,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下,由组织某种理念的支配,运用组织内部和外部的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有效的手段,达到组织预设目的的过程。
在这个定义中,管理的主体是组织,如企业、学校、军队、政府、国家、教会、非营利组织、班、系等。
组织特定的环境包括:国际的经济与政治形势;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家的法律与政治及政策;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所处社区的文化传统与风俗、人际关系等。
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包括硬资源与软资源。硬资源有资金、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人才、劳动力等。软资源主要有技术、发明、专利、管理制度与方式、各种优惠政策等。
结果是要达到组织的目的,这个目的必须是特定环境所需要的,所认可的。组织与环境存在着能量交换的关系。
二、管理的性质
(一)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层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管理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自然需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人必须生活在群体之中,这是自然而然的,是人的群体性所决定。人生活在群体之中,一方面,需要被管理,另一方面需要管理别人。正如荀子所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君者,善群也。”(《荀子·王制》)这里的“分”就是组织、协调与分工等管理活动。“善群”,即善于“群分”,就是长于组织、人事、计划、控制等管理活动。
第二,管理的对象(包括人、物、事)有自己的自然属性,有自己的内在规律,即所谓的“理”。就此而言,它没有阶级性、集团性、民族性、历史性。
2.管理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管理活动都渗透了个人、集团或阶级的利益、意志与愿望,都具有民族性与历史性。例如,美国式的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等)与中国式、日本式、印度式的管理存在极大的区别,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民族性格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与具体的关系。管理的自然属性是一般的、普遍的;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特殊的、具体的。
(二)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1.管理的科学性
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是一门科学。管理的基点是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与内在结构;管理活动必须要按理性、法律、规章进行;而法律、规章制度制定的依据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内在规律。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自己而然,即客观事物先天所具有的内在结构与内在规律。
管理对象的自然性决定了管理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就是所谓的理性,它讲究严密的逻辑思维与表达。
2.管理的艺术性
管理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社会性、特殊性、具体性决定了管理的非规律性、非理性、经验性、灵感性,即艺术性。从行为学的角度来说,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管理者在不违背科学法则、法律、规章制度之下所具有的权变性。
管理的非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的非规律性。每个管理者都有自己的管理方式方法。每个管理者对管理活动、管理过程、管理科学都有自己的体会,这些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科学。管理学来自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管理的非理性主要表现在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情感、冲动、灵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甚至有学者认为,在管理过程中,情商比智商更为重要。
三、管理的职能
职,指的是“应该干什么”;能,在这里指的是“能干什么”。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应该干什么和能干什么。
根据管理过程之父法约尔的观点,管理具有5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根据戴维斯的观点,管理具有3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控制。
根据古利克的观点,管理具有7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人事、沟通。
根据现代美国管理学家孔茨的观点,管理具有5项基本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领导、控制。
目前,学界比较普遍地将管理的职能分为5大部分:计划、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组织、领导、控制。
四、管理的类型
(一)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从管理广度、层次与领域来看,管理可以分为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不同的组织,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存在着极大的区别。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从管理层次来看,中央政府的管理属于宏观管理,各个省、部的管理属于中观管理,乡镇街道的管理属于微观管理,市与县的管理则介于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间;从管理的时间跨度来看,5年计划与10年计划属于宏观管理计划,3个月以内的计划则属于微观管理计划,介于两者之间的可归为中观管理;从管理对象的重要性来看,关系到国家前途与命运、影响国家以后数十年发展的计划都属于宏观项目,对国家前途与命运影响极少的计划属于微观计划。
一个省、市、县、乡镇甚至企业也有自己的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三者互为支撑、互为依据、互相渗透。
(二)独裁式管理与民主式管理
从管理的方式来看,管理可以分为独裁式管理与民主式管理。
独裁式管理的决策权集中在最高管理者或最高管理集团手中,中层与基层没有决策权与话语权。所有资源的分配和所有责任的分配也由最高管理者或最高管理集团说了算。当一个组织处于初创阶段时,一般来说,独裁式管理趋势、特征明显;当组织处于危机关头时,独裁者就有出现的可能。有时,独裁式管理方式可以帮助组织度过难关,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独裁管理方式对组织发展极为不利。
民主式管理的决策权不是集中在一个或少数人手中,中层、基层人员对重大的决策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影响最终的决策。所有资源的分割与分配一般来说都征求中层、基层人员的看法。奖励与惩罚公平、公开。总体而言,实行民主式管理的组织,员工对组织认同度较高,有平等感,不存在个人崇拜,在工作时有较高的士气。
(三)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
从关注的中心来看,管理可以分为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
物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X理论,即人性恶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天生就不想承担责任与义务,天生就不想工作,因此,必须进行组织结构、组织制度的建设,促使人们承担责任与义务,促使人们完成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员工来到组织就是为了钱,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偷工减料,不好好工作,因此,员工需要严格的监督,组织需要有效的制度。
人本管理的人性假设是Y理论,即人性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人天生就想工作,工作是人性的一部分,只要有机会,人们愿意承担责任与义务。人来到组织不仅仅是为了钱,作为组织员工,人们想从组织那里得到归属感和友谊;人们想在组织中一展抱负,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管理者需要从如何满足员工(组织成员)这些需要出发,建设好组织结构与组织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归属感与献身精神,营造出良好的组织氛围,提高工作士气以促进工作效率。根据这一管理理论,管理者没有必要对员工进行严密监督,这样有损员工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实际上,X理论与Y理论各揭示了人性的一部分,物本管理与人本管理是一个连续体,从总体来看,两者同等重要。
(四)公共管理与非公共管理
从公共性来看,管理可以分为公共管理与非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与非公共管理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在社会的运转中起不同的作用。
第一,两者管理的目的不同。公共管理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来管理公共事务,满足公众的需要。公共管理谋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它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二位。在多数情况下,为了社会效益可以或必须放弃经济效益。非公共管理谋求的则是组织自身、组织成员、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其目的是维护组织自身、组织成员的生存与发展。公共管理的管理领域主要有政府、军队、警察、消防、基础教育、基础研究、基础公共设施等。非公共管理的管理领域主要有工商企业、银行、交通、物流等。
第二,两者提供的物品或服务不同。公共管理为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社会成员在支付国家成本(纳税)的基础上,一般来说不必再支付其他成本即可享用。个人的消费行为不具有排他性。在支付国家成本方面不平均、不平等,但公平。例如,在支付国家成本方面,财富越多的人,支付的费用越高;财富越少的人,支付的成本就越少。但是,这种在支付成本方面的差异却是公平的,因为,财富越多的人所占用的社会资源就越多,而这些资源是公共的。公共资源成就了个人的财富。
在享用公共物品或服务方面则坚持平等、公平,甚至平均的原则。从理论角度说,任何人不能因为支付了较高的税费而要求国家给予更多的保护,或者占有更多的公共物品与服务。例如,一个亿万富翁不能因为向公共部门缴纳了大笔税费而要求警察机关派人专门保护,特殊情况除外,例如,他可能是一桩重大案件的重要证人,才有必要这样做。
非公共管理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属于私人性质,消费者必须根据其消费的质与量来另行付费。个人的消费行为具有排他性,专属权属于个人,例如个人的小汽车、服装、面包、住宅等。
第三,两者活动的依据不同。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公共权力,这种权力是国家法律赋予的。公共管理的公共权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宪法、组织法的规定,即法定的公共权力;二是来自宪法、组织法以外的其他法律的授权或公共权威部门的委托,即授权或委托性权力。但是,归根到底,这些权力是个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在有条件与前提的情况下对公共组织的让渡。非公共管理的依据是协议性权力。协议性权力来自组织成员自愿组合及他们之间共同订立的规章制度或合同。
第四,两者费用来源不同,公共管理主要依靠国民的税收来维持运转。非公共管理则需要通过组织的盈利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