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中国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写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案实施20年注12

蒋 萍 王 勇

国民经济核算是政府统计的根本,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国统计水平的高低,更直接影响政府部门的宏观经济决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正式建立。2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在实践工作、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基于实践工作的总结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

自新中国政府统计机构成立以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采用苏联的MPS,而欧美等西方国家则采用SNA。MPS与SNA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两种体系的核算范围和内容不同:MPS侧重对货物和生产性服务的核算,对于非生产性服务(如教育、医疗、文化、国防等)没有考虑;SNA全面考察了货物和服务的所有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生产性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上升,MPS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1993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通过决议,取消MPS,在全球范围内采用SNA。

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务院于1984年成立了专门的国民经济核算领导小组,负责和领导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改革工作。国家统计局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年,国务院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论证,通过了该方案,这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制度上转向SNA。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既是出于国际比较的需要,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宏观经济管理。一方面,从国际比较和交流的角度看,中国必须采用SNA,只有使用国际通用的“统计语言”才能融入国际统计大家庭;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忽略非生产性服务的MPS已无法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而SNA已经被现实证实是一套能够有效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核算体系。

1992年是中国政府统计发展历程中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在中国政府统计机构建立40周年之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统计人为统计事业的发展所付出的心血,饱含着他们对中国统计事业美好未来的殷切期盼。从MPS到SNA,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实现了“华丽转身”,尽管转身并不彻底且历经波折与争议,无论学术界还是统计系统始终有反对的声音存在,但是这毕竟标志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开始敞开胸怀面向世界,标志着中国统计开始融入世界统计大家庭,对中国政府统计的发展、对中国统计事业和统计学科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1992年至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已经成为政府统计的核心内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统计基础,中国统计也已成为世界统计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切成绩的取得与进步都始于1992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是中国政府统计发展历程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也惹人关注。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分水岭,1992年值得纪念。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历程

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颁布为分界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过渡期(1992—2002年)和接轨期(2003年至今)。

(1)过渡期(1992—2002年)。1992年到2002年,中国执行的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该试行方案中既包括MPS的内容,也包括SNA的内容。该方案采纳了SNA的基本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保留了MPS的部分内容,是一个MPS与SNA混合的体系,体现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从MPS向SNA过渡的特点,因此称该时期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期。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体系的建立都要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已经实行了几十年MPS的中国而言,改革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更是一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牵动全局,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并没有在建立之初就全面转向SNA,而是分阶段逐步完善,以SNA为参照,建立既适合我国宏观经济和社会管理的需要,又符合公认核算规范、具有国际可比性的核算体系。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过渡时期为我国的核算实践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我国下一阶段核算实践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全面转向SNA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阶段。同时,该试行方案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方案,在制定国民经济计划、财政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注13

(2)接轨期(2003年至今)。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实施以来,国家统计局一直致力于对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总结实践经验、吸收SNA(1993)注14最新研究成果、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进行了系统修订,制定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基本核算原则、基本分类、基本核算框架和基本核算内容进行了新的规范。该体系全面剔除了MPS的核算内容。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由五套基本核算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两张附属表组成。五套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两张附属表,即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该体系的设置既考虑了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又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发布是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的必然结果。第一,实践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的实施为2002版本核算体系的制定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多年的实践经验使统计部门逐渐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核算体系,核算体系改革存在坚实的实践基础。第二,理论发展。我国在制定《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时,SNA(1993)尚未最终完成,试行方案中所采纳的SNA的核算原则、内容和方法是建立在SNA(1968)及SNA(1993)草案基础上的。随着SNA(1993)的出版,许多国家根据这套新的国际标准对各自原有的核算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中国对原有的核算进行改革势在必行。第三,现实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原有的核算体系已无法满足宏观经济决策和大众对数据的需求,新核算体系的制定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实践推动、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多方合力,共同促成了新核算标准的制定。

2002版本的核算体系只是一定时期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规范文本,并非最终的核算标准,不论是与国际通行核算标准相比还是从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2002版本的核算体系都有许多方面有待改革和完善。需要指出的是,SNA(2008)已经发布,国家统计局和相关科研机构正在对SNA(2008)的变化及其对中国核算的影响进行研究。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标准的改进、中国统计水平的提高,2002版本的核算标准有必要进行修改,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改革已经提上日程。未来,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布值得期待。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20年主要成就

(1)核算意识与核算思想与国际接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落下MPS旗帜,升起了SNA大旗。将SNA作为唯一核算标准确立,顺应了国际核算理论的发展。从MPS到MPS+SNA,再到SNA,其变化是颠覆性的,虽然过程漫长,并伴随着改革的阵痛与迷惘,但最终还是确定了“国际标准”这唯一之路。大家终于达成共识——试图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核算体系的想法是幼稚的,这为中国统计水平全面走向国际水准打下了认识论基础。

(2)确立了国民经济核算在政府统计中的中心地位。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政府统计并非始终以国民经济核算为中心,例如,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业统计和部门统计等在我国政府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国民经济核算已成为政府统计的重要内容:政府统计的绝大部分工作围绕着国民经济核算进行,国家统计局在机构设置、人员配置、资金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工作展开也充分体现了国民经济核算在政府统计中的中心地位。将国民经济核算放到政府统计的中心地位彰显了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符合国际惯例。

(3)基本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核算体系。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发布为标志,中国已基本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组成部分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其中,基本核算表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经济运行状况和经济增长目标建立在GDP核算基础上;投入产出核算在研究产业关联、最终需求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资金流量核算在研究收入分配、金融交易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国际收支核算为分析对外经济提供依据。此外,一套国民经济账户和2张附属表作为核算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4)编制了一套较为详细的核算资料。通过多年的核算实践,中国编制了一套较为详细的核算资料。例如,国家统计局根据相关资料将GDP历史数据推算到1952年,形成了统一口径的GDP核算历史资料;先后编制了1987年、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编制了1992年到2009年的资金流量表等。此外,各地区也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一标准编制了各地区的一整套核算资料,为经济决策和分析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5)核算分类标准不断完善。核算分类标准是核算工作的前提。当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可供参考的核算分类标准,这些核算分类标准既有面向宏观整体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全国工农业产品(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个体经营分类与代码》等,还有针对特定行业或活动的,如《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高技术产业分类目录》、《环境保护活动分类》等。核算分类标准为实践工作提供了规范的参照,统一了核算对象的统计标准和统计口径。

(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的未来发展

展望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仍有许多方面有待提高。

(1)中心框架的完善。中心框架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仍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如GDP核算,今后需要在季度GDP核算、不变价GDP核算、地区GDP核算、GDP历史数据修订、GDP计算方法、服务业核算等方面进行完善;投入产出核算,要改进目前的直接编表方法,减轻企业负担和编表成本,采用国际通行的编表方法(由供给使用表间接推导投入产出表),加强投入产出表在核算体系中的作用;资金流量核算,要细化部门分类,提高资金流量表的时效性等。

(2)行业和项目分类标准的制定、改进和细化。行业和项目分类标准是统计工作开展的前提,详细的分类标准有利于全面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我国已结合现实需要制定了一些统计分类标准,并对原有的统计分类标准不断改进和细化,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的修订(1984、1992、2002、2012),《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制定(2004)和修订(2012)。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统计分类标准仍然存在核算标准过少注15、已有分类标准需要细化等问题。注16今后,对统计行业和项目分类标准的制定、改进和细化应该成为提高我国核算水平的重要方面。

(3)价格指数体系的改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价格指数体系,涵盖了农业、工业、建筑业等行业,但是在编制范围和编制方法上仍然有较大的改进余地。在编制范围上,我国在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服务业进出口价格指数上还存在缺口,影响不变价增加值的准确性;在编制方法上,有些价格指数的权数基期和价格基期并不一致,因此彼此不具有可比较性。科学规范的各行业价格指数是不变价核算的基础,对于准确测度各行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4)卫星账户的编制。目前,我国的核算实践主要围绕着核算中心框架进行。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涵盖的内容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人们认识世界、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卫星账户的编制是对核算中心框架的必要补充,对于从中观角度对不同领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对卫星账户的研究要领先于卫星账户的编制,学术界对环境、住户、体育等卫星账户的开发与研究都已展开,但是并没有进入实施阶段。今后,对卫星账户的编制应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核算工作中的作用,完善普查资料与常规资料的衔接等也是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需要改进的重要方面。

二、基于理论研究的总结

(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历程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初才正式转变为SNA,但学术界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从80年代初就已展开,并且取得了丰富的理论研究成果。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的推进而不断进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内容的不同,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21世纪初到现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初

该阶段,学术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可以用“讨论”与“吸收”概括。

讨论,指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的讨论。20世纪80年代,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否应该取消MPS,采纳SNA,国内学术界展开了大讨论。这次讨论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对外政治经济交往日趋频繁。在MPS下,核算结果无法全面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也无法满足对外交往中国际比较的需要。现实情况迫使中国统计人不得不认真考虑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站在重新选择的历史节点上。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的大讨论的背后含义则是对生产范围的不同认识和界定,许多著名经济学家都参与其中,如于光远、孙冶方等人。认为我国应该采用SNA的学者表示“一切能够满足社会消费需要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都应该计算产值”,而支持我国选择MPS的学者则认为“‘精神生产’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且是物质财富的消费者”(孙冶方,1981),因此科研、教育、文化、医疗、文学艺术等非生产性服务不应该算作生产活动。尽管存在巨大争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还是做出了逐步取消MPS、采纳SNA作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的正确选择。事实证明,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选择的大讨论有力推动了中国由MPS向SNA转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统计学界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发展的典型代表。需要指出的是,这次讨论并不是充分而彻底的,仍然留有“尾巴”:讨论并没有将国防和非法生产划到生产范围内。

吸收,指对SNA文本的吸收。闵庆全、岳巍、李运宽、钱伯海等人对我国学术界认识、吸收SNA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但翻译了SNA,如闵庆全、崔书香、肖家魁翻译了SNA(1968),正式将SNA介绍到中国,还撰写了论述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专著,如闵庆全的《国民经济核算综论》(1989)、岳巍的《国民经济核算若干理论问题》(1988)、钱伯海、杨缅昆、林擎国的《国民经济核算通论》(1992)、蒋萍的《社会核算方法》(1992)、邱东的《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结构研究》(1990)等都是早期对SNA研究的重要论著。

2. 20世纪90年代初到21世纪初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与SNA(1993)的发布,学术界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不断深入,同时注重结合中国实际。《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实际上是两种力量——“MPS不能取消”与“SNA必须引进”制衡的结果。这一阶段大家也在反思MPS+SNA模式的利弊。MPS+SNA模式意在说明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应该体现中国特色,但是,可比性是统计的灵魂,不可比的所谓特色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该认识的逐渐普及为中国2002年版核算体系的出台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的核算研究可以用“整体”与“实践”概括。

整体,指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主要关注SNA的体系和整体框架,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对SNA整体内容的介绍。SNA(1993)的发布使得中国学术界对SNA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关于SNA主体体系研究的成果不断出现,主要以专著形式,如张塞的《新国民经济核算全书》(1993)、钱伯海的《新国民经济核算原理》(1994)、贺铿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方法》(1995)、李宝瑜的《国民经济核算与分析》(1994)、钱伯海的《国民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核算原理》(1995)等都是对SNA整体框架和整体内容进行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实践,指对SNA的研究结合中国的实践。《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虽然采用SNA的核算原则、方法等,但是与SNA还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对两者之间差别的研究以及对中国特色核算体系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如许宪春对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1993)的差别做了详细的论述,并出版专著《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1998)。刘长新、钱伯海、龙华、徐向新等学者也分别就中国核算的实践发展和改革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3. 21世纪初到现在

进入21世纪,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全面转向SNA,与国际标准正式接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21世纪初到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可以用“前沿”概括。

前沿,指国内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不断地与国际前沿研究领域靠近,捕捉国际研究领域的动向,并结合中国实际,指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从经济到环境、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核算到国际比较。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显著增多,在GDP核算(许宪春、彭志龙、杨缅昆)、金融核算(曾五一、曹小燕)、绿色GDP核算(张颖、戴亦一、王德发)、环境核算(李金华、高敏雪)、住户核算(李金华、林玉伦)、非市场服务核算(蒋萍、高艳云)、未观测经济核算(蒋萍、刘丹丹)、投入产出核算(陈锡康、齐舒畅、李善同)、无偿服务核算(曾五一)等领域都有众多成果产生。SNA(2008)的发布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SNA(2008)的变化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已经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对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践发展历程基本吻合,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研究相互融合的特点。

(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研究领域注17

总体来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领域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对SNA文本的理论研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整体理论研究以及对具体核算领域的理论研究。

1.对SNA文本的理论研究

对SNA文本的理论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领域:对SNA的翻译、解读,SNA各版本的修订变化研究,SNA与其他核算标准的比较研究,表1中列出了各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表1对SNA文本的理论研究领域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续前表


image

(1)对SNA的翻译、解读。学术界对SNA的翻译、解读时间较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闵庆全等、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高敏雪等分别翻译了SNA(1968)、SNA(1993)、SNA(2008)。此外,闵庆全、钱伯海、袁寿庄等还较早出版了对SNA的解读性著作。对SNA各版本的翻译和早期的介绍性专著对中国学者更好地研究SNA产生了重要影响。

(2)SNA各版本的修订变化研究。SNA(1968)到SNA(1993),再到SNA(2008),每一次版本的更新都会带来很大改变,中国学者对SNA各版本的修订变化进行了广泛关注,如李晓超(1990)、许宪春(1993)、杨仲山(2008)等对SNA(1968)到SNA(1993)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认为,与SNA(1968)相比,SNA(1993)变化较大,包括“调整了基本账户结构和建立了新的平衡项,修改了若干概念和采用了新的概念,调整了一些分类和具体处理方法”(龙华、许宪春,1993);高敏雪(2009)、刘伟(2010)、陈梦根(2011)等对SNA(1993)到SNA(2008)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从更为细致的角度研究了SNA(2008)的新变化,如非金融资产的修订、金融核算的变化等。

(3)SNA与其他核算标准的比较研究。SNA与其他核算标准的比较研究是关于SNA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整体比较研究,如褚可邑(1996)对SNA与MPS进行了比较分析,葛守中(2004)对SNA、GFS与MFS进行了比较研究,杨凤娟(2010)对SNA和MFS进行了比较研究;二是对SNA与其他核算体系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比较研究,如张启江(1987)对投入产出模型在SNA与MPS中的区别进行研究,费世平(2011)对SNA与CGMFS中的金融部门分类进行了研究等。

需要强调的是,对SNA文本的消化和吸收始终贯穿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历程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也始终围绕着SNA进行,这是因为SNA凝聚了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几乎所有重要议题,同时也充分体现了SNA作为纲领性文本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2.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研究

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的联系、区别,以及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改革。表2中列出了各部分的代表性成果。

表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领域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续前表


image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的联系、区别。学术界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一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与SNA的区别,例如,许宪春(1994)在《统计研究》上发表系列文章《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1993)的若干差别》,对中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SNA(1993)在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区别、基本分类的区别、基本核算内容的区别及基本账户结构的区别四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许宪春(2001)还对我国GDP核算与现行SNA的GDP核算之间的若干差异进行了阐述。二是SNA新版本的发布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吴涧生(1998),闵庆全、许宪春(1997)等都对SNA(1993)的发布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李金华(2011)对SNA(2008)对中国住户核算理论的启示进行了研究,韩丹(2012)、魏媛媛(2012)、陈杰(2012)分别就SNA(2008)机构部门分类的修订、关于研发与资产分类的变化以及按经济所有权原则记录国际贸易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与改革。许宪春(2008)、李强(1998)等都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从MPS到SNA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对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分别就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投入产出核算、机构部门账户核算等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刘长新、许宪春、高敏雪分别出版专著《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8)、《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1999)、《国民经济核算原理与中国实践》(2007),就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改革与发展阐述各自观点。

针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以SNA(2008)的发布为契机,蒋萍教授申报的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和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获得立项。该项目是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题组立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追踪国际核算最新标准,汇聚了东北财经大学、国家统计局、江西财经大学的众多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专家,理论与实践结合,旨在为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目前,课题组成员针对SNA(2008)的变化及其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已发表系列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3.具体核算领域的理论研究

除了对SNA文本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外,中国学者还对很多具体的核算领域进行了研究。如果说对SNA文本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研究侧重整体框架和宏观角度,那么,对具体核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则是从更加细致的角度进行,注重技术层面的研究,这些领域既包括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的内容,也包括未观测经济、非市场产出、卫星账户等前沿核算领域,既有针对中国核算实践的改进,又有前沿理论创新。

(1)GDP核算。GDP核算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研究热点,这与GDP作为SNA核心指标的重要性、在经济政策制定上的不可替代性、公众的广泛关注性以及我国GDP核算实践存在的局限性密切相关。对GDP核算的研究主要从季度GDP核算、不变价GDP核算、地区GDP核算、行业增加值核算等角度进行。季度GDP核算方面,郑学工、董森(2012)对世界主要国家的季度GDP核算方法进行了研究;赵进文、薛燕(2009)借鉴Chou-Lin方法对我国季度GDP进行了分产业的估算;徐强(2003)对季度GDP与年度GDP的衔接方法进行了研究。不变价GDP核算方面,焦俊会、魏涛远(2003)就进出口对不变价GDP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不变价GDP核算中存在国际比较问题、不变价GDP时间序列存在不可比因素、替代指数过多损害了不变价GDP的准确性、价格指数编制自身存在一定问题等,并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价格指数编制等来改进不变价GDP核算;朱之鑫、许宪春(2012)出版专著《中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研究》,对我国不变价GDP核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地区GDP核算方面,向书坚、柴士改(2011)对地区与国家GDP核算总量数据衔接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彭志龙(2009)对国外的地区GDP核算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地区GDP总和高于全国GDP的现状,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2009)认为,重复计算、基础资料不同、外部环境影响是三个主要原因。行业增加值核算方面,服务业增加值核算是研究重点,岳希明、张曙光认为“我国现价服务业增加值被严重地低估了,服务业增长率计算也可能存在着偏差”(岳希明、张曙光,2002);文兼武(2009)等研究了OECD20个发达国家测算服务业年度不变价增加值的具体测算方法(见表3)。

表3GDP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2)投入产出核算。与其他核算领域相比,投入产出核算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起步较早,山西省1979年即编制出投入产出表,钟契夫编写的《投入产出分析》(1987、1993)成为我国投入产出研究的经典著作,蒋萍教授的《人口投入产出及应用分析》(1992)是我国早期将投入产出技术应用到其他领域的代表性成果。陈锡康的投入占用产出技术和刘起运的对称型投入产出模型及两阶段投入产出模型是我国学者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上取得的代表性成果(见表4)。此外,投入产出技术还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如能源、环境、人口、教育、对外经贸等。当前,中国投入产出核算在整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作用并没有发达国家那样显著,特别是供给表和使用表在协调三种方法GDP的一致性、细化GDP的生产和使用、改善季度GDP核算、完善价格指数编制、改进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均没有得到体现,这也为投入产出核算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表4投入产出核算及代表性成果注18


image

(3)价格指数。价格指数是不变价核算的基础,对价格指数的研究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热点,其中,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由于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因而受到格外关注:徐强(2007)对CPI的测度目标、概念框架、消费范围、地理范围、基本价格指数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高艳云(2009)对中国CPI的编制及公布进行了国际比较,分析了存在的差距;刘敏(2005)、桂文林(2011)分别对PPI和CPI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徐齐渊(2012)则对人民币汇率对CPI的传递效应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对CPI的传递效应是显著的”(徐齐渊,2012)。除了CPI外,各行业的价格指数编制也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如王晓红(2003)、李国柱(2003)、徐国祥(2009)等分别对我国交通运输业、房地产、金属期货等价格指数编制进行了研究(见表5)。国家社科基金中关于价格指数的立项数量明显多于其他研究主题,充分说明了价格指数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内容包括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房地产特征价格指数、特征价格理论等众多方面。

表5价格指数研究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续前表


image

(4)非市场服务核算。非市场服务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国内研究以蒋萍教授领衔展开,其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2001)、出版的专著(2005)、发表的学术论文(2001、2003)对非市场服务核算进行了深入研究,对非市场服务生产、非市场服务交易以及非市场服务产出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此外,罗良清(2003)、金钰(2003)、高艳云(2001)等也对教育、卫生等的产出核算进行了相关研究(见表6)。

表6非市场服务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5)未观测经济核算。未观测经济核算对经济总量的测算影响较大,也是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研究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未观测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包括概念框架、测算思路、测算方法等,如蒋萍(2006)、徐蔼婷(2009)分别出版专著对未观测经济核算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李金华(2009)提出用直接测度法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李朝洪、程黎黎则认为“货币作为流通于经济体制之外的血液,是研究未观测经济的一种很好的工具”(李朝洪、程黎黎,2008);二是对未观测经济的测算,田光宁、李建军对中国1982年到2006年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未观测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为10%~49%,未观测经济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田光宁、李建军,2008),林玉伦(2010)采用货币需求模型对我国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核算,认为未观测经济占国民经济规模达到12.7%,王周成(2010)对广东省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测算。表7中列出了未观测经济核算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

表7未观测经济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续前表


image

(6)环境核算。环境核算并不属于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框架的内容,但是随着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以及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著,环境核算已成为国内外核算研究的重点。早期的研究主要对环境核算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如李金华(2003)对中国环境核算体系的目标、范围、理论依据、框架和核算工具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吴优、曹克瑜(1998)对环境核算的内容与方法以及我国开展环境核算的思路与设想进行了分析。目前,关于环境核算的研究主要从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角度进行,如高颖、雷明(2007)在传统社会核算矩阵的基础上引入资源、环境账户,构建了一个资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的综合性核算框架,李金华(2009)按照SEEA的构架对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范式进行了设计与阐释。此外,绿色GDP核算也是环境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向书坚(2004)、王永瑜(2010)等对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核算方法及应用进行了具体研究。表8列出了环境核算领域的代表性成果。

表8环境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续前表


image

(7)金融核算。随着各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以及SNA各版本对金融核算的逐渐重视,金融核算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国内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对金融核算理论的整体研究,如杨缅坤(1993)、杨灿(1995、1999)等对我国金融核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金融产出的定性、金融产出的计算及验证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二是对金融核算中的具体议题进行研究,如邱雅、曾五一(2001)对商业保险(如财产保险、人寿保险)的产出核算、服务份额计算以及保险活动账户记录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杨灿、曹小燕(2009)对非寿险产出的测算,非人寿再保险如何处理以及非寿险不变价产出如何测算等进行了分析,蒋萍、贾小爱对FISIM核算方法的演进与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认为“FISIM的进出口核算与国际贸易的一致性、FISIM的物量核算、参考利率的确定等议题仍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蒋萍、贾小爱,2012)。此外,陈梦根(2011)对SNA(2008)中关于金融核算的变化及尚存议题进行了分析。表9中列出了金融核算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随着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考虑到我国金融核算存在的诸多问题,金融核算将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表9金融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8)卫星账户核算。卫星账户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内容,它将某一行业或领域视为一个整体,是SNA灵活性的重要体现,SNA(2008)对卫星账户进行了扩展和补充。国内对卫星账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旅游卫星账户注19,如康蓉(2009)对联合国于2000年和2008年发布的两个版本的《旅游卫星账户:推荐方法框架》进行了详细对比,郭丽对我国编制旅游卫星账户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变传统的旅游统计方法,建立全新的旅游核算体系;注意进行旅游资本形成总额核算,建立旅游公共消费核算账户,并且定期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估;以SNA为中心框架,旅游卫星账户作为SNA的有力补充”(郭丽,2008)等编制对策。此外,韩中(2011)、刘丹丹(2007)对住户部门卫星账户的构建进行了系统阐述,张若(2010)对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构建进行了研究。表10中列出了卫星账户领域的代表性研究成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卫星账户的研究和应用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卫星账户的编制范围有待扩展,这也为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

表10卫星账户核算及代表性成果


image

(9)其他。除了上述几大研究领域外,在资金流量、资产负债、无偿服务、国际比较、福利核算等众多领域,我国学者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可以说,我国学者在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核算整体框架的研究和中心内容的研究,当前研究已经触及到核算领域的许多前沿问题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国民经济核算,而且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的发展也意义重大。

(三)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结合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实践发展。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建立之初,高校系统和统计系统一直进行着密切的交流,形成了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工作进步,实践工作引导理论研究创新,实践工作与学术研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1)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工作进步。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工作进步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理论研究为实践发展献计,例如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改革之初,钱伯海教授被国家统计局任命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总体规划组组长,为我国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又如,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的制定过程中,国家统计局先后召开多次研讨会,征求学术界对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意见,其中许多建议被采纳,理论成果被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第二,理论研究直接为实践发展服务,一方面,国家统计局根据实践需要委托高校学者就指定核算研究项目进行研究。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受国家统计局委托就“SNA(2008)与SNA(1993)比较及其在我国适用性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承担了SNA(2008)和《OECD服务业生产指数编制手册》等国外文本、著作的翻译工作;东北财经大学受国家统计局的委托承担了《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的翻译工作。另一方面,高校系统承担了国家统计局和各地方统计局数量众多的统计培训任务,为提高基层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做出了贡献。

(2)实践工作引导理论研究创新。第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为理论研究提供了研究课题。在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中,有相当数量的课题是对中国核算实践的研究。第二,为了解决统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鼓励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服务,国家统计局自2004年开始设立全国统计科学计划项目申报和评审机制。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届课题指南中,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工作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得到了重点关注,如GDP统一核算问题、服务业统计、居民收入统计、资产负债核算、住户调查、普查数据与常规统计数据的衔接问题等;同时,许多关于中国核算实践的研究课题得以立项,研究主题广泛,如资本存量核算、R&D核算、绿色GDP、公共部门核算、收入分配统计核算等。

(3)实践工作与学术研究共同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统计系统与高校系统的合作研究,统计系统人员与高校系统人员有各自优势,前者对中国实践情况较为熟悉,后者对核算理论了解深入,二者的合作对于核算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进步都有积极作用。例如蒋萍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改革和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研究”,课题组采用统计系统与高校系统结合的方式,分工明确、成果显著。

(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特色及未来研究展望

从理论研究到结合中国实践,从对SNA整体框架的研究到对前沿领域的研究,从吸收国际研究成果到进行理论创新,在20多年的研究历程中,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特色。

(1)形成了特色研究团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在几十年研究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若干特色鲜明的研究团队,如东北财经大学、厦门大学、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它们始终坚守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最前沿的阵地,立足自身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色研究团队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中坚力量,推动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不断取得进步。

(2)立足于高水平学术刊物《统计研究》。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立足于我国统计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统计研究》。自1984年创刊到2012年年底,《统计研究》共刊发论文4 009篇,其中,国民经济核算主题的文章共计415篇,占全部文章数目的比例为10.35%。《统计研究》几乎每一期均刊登国民经济核算主题的论文,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大多可以在《统计研究》上得到体现。

(3)始终是我国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议题。首先,国民经济核算每年都有许多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得到立项,许多研究著作得以出版;其次,在中国统计界的各类学术会议上(中青年统计科讨会、中国统计科讨会、中国统计学年会等),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会议论文和大会主题报告始终是各学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成果较多,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属于中国学者的原创性成果较少,中国学者在国际核算研究领域很少有影响较大的成果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中国对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追赶国际前沿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其次,必要的国际交流较少,对于国际核算研究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和参与。中国学者和国外学者在核算研究领域缺少畅通的交流渠道,无法直接参与到国际核算研究最前沿领域中,这也是制约中国核算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望未来,中国的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侧重。

(1)扩大研究队伍。结合中国国民经济核算2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人员的数量逐渐减少,特别是部分高校从事核算研究的学者数量明显少于以往。目前国民经济核算领域的研究人员以老一辈学者为主,而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青年学者数量下降明显。研究队伍规模的减小不利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实践发展和理论进步,今后应该将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队伍的扩大放到重要位置,加强对国民经济核算的宣传,不断吸引年轻学者参与。

(2)立足中国实际,追踪国际前沿。当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标准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与中国统计基础薄弱有关。未来的核算研究应该立足中国实际,侧重对中国核算实践具体问题的研究(如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等),把完善中国的核算体系作为首要研究目标,为改进中国核算体系提供理论支持。此外,要不断追踪国际前沿,在理论研究方面缩小与国际前沿的差距,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国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

(3)加强对卫星账户的研究。国民经济核算中心框架能够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进行较好的核算,其特点是侧重宏观角度,但是对特定领域的核算有所欠缺。对特定领域编制独立的卫星账户可以更好地对该产业的整体状况进行研究,国内外目前正在研究和应用的卫星账户包括环境卫星账户、旅游卫星账户、卫生卫星账户、R&D卫星账户等。当前,卫星账户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较大的改进空间。SNA(2008)对卫星账户也进行了扩展、说明,卫星账户作为核算中心框架的必要补充应该得到我们更广泛的重视。

三、基于学科建设的总结

国民经济核算学是应用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国民经济核算学已经走进许多高校的课堂,成为一门重要课程。围绕国民经济核算学的学科建设,学术界和相关高校在国民经济核算的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博士点设立与博士论文写作、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与高校分会的发展等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

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是学科建设的基础工作。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学的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取得了显著进步,同时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教材编写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教材有两个特点:第一,数量众多,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学者编写了数量众多的国民经济核算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教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第二,主要内容设置基本成熟,国民经济核算教材的主要内容设置基本成熟,大部分围绕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心框架,辅以部分前沿研究(环境核算、卫星账户核算等)。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教材的编写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缺少非统计专业人员使用的国民经济核算教材。国民经济核算是一门专业性较强且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非统计专业人员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对国民经济核算有完整、准确的了解。缺少非统计专业使用的教材对国民经济核算知识的普及和学科建设也是一大阻碍。第二,适用于高层次专业人员的教材缺乏。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教材大部分是关于核算基础内容的介绍,适用于硕士生、博士生的高层次教材较少,高层次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深入。表11中列出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教材。

表1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部分代表性教材


image

2.课程设置

当前,各高校的国民经济核算课程设置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侧重点有所不同,授课内容多样化,这与授课老师研究领域和关注点不同相关。此外,开设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高校数量亟须增加。目前开设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高校主要集中在部分综合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以及部分财经类院校(东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等)的统计学院,这与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学者分布有关。开设国民经济核算课程的高校数量较少极大地限制了国民经济核算的学科发展,未来,我们呼唤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和普及国民经济核算课程。

(二)“国民经济核算”博士点的设立与博士学位论文写作

1.“国民经济核算”博士点的设立

2003年,东北财经大学申报的中国第一个“国民经济核算”博士点获准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并于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国民经济核算”博士点的设立既是中国经济高速、稳定发展的要求,也是应用经济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学的学科建设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国民经济核算博士点流动站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对核算理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宏观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注20截至目前,已有多名国民经济核算专业的博士生获得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们的研究范畴涵盖了国民经济核算的众多前沿领域。

2.以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研究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很多统计学专业或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以国民经济核算方面的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第一,他们的研究范畴较为广泛,既有对核算整体框架的研究,如孙秋碧的《国民经济核算及其总体模式研究》(厦门大学,2000)、杨仲山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论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1),又有金融核算、住户核算等核算框架具体内容的研究,如曹小燕的《金融服务核算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9)、韩中的《中国住户生产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社科院,2011),还有环境核算、卫生核算等中心框架外围内容的研究,如马忠的《水资源环境经济综合核算理论与初步实践》(中国科学院,2008)、艾伟强的《全口径医疗卫生行业的核算原理与方法》(东北财经大学,2011)等。

第二,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博士论文写作的博士生来源较广,既有来自财经类院校(如东北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也有来自综合性院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辽宁大学),还有来自如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专业性较强的院校的博士生。

第三,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博士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专业较为广泛。以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博士论文选题的博士生的专业主要为统计学,此外东北财经大学的国民经济核算学专业的博士生也主要以国民经济核算作为博士论文选题。除了上述两个专业外,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博士论文写作的专业还包括政治经济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

需要指出的是,总体来看,与其他专业相比,从事国民经济核算博士学位论文写作的学校和博士生数量都较少,这与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也不利于国民经济核算的学科发展。未来,如何扩大国民经济核算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博士生从事国民经济核算研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三)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为了更好地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整合优秀研究人员,发挥团队科研的优势,各个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相继建立(见表12)。

表12国内部分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


image

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民核算研究机构立足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现实发展,追踪国际最新核算理论成果,围绕国民核算实践和前沿领域展开系统研究。目前,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呈现两大特点。

第一,汇聚了中国绝大部分从事核算研究的学者,科研实力雄厚。国民核算研究机构的研究队伍汇聚了中国大部分从事核算研究的学者,既有著作等身的著名学者,引领着研究机构不断攀登学术高峰;也有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青年学者,他们普遍拥有博士学历,发展潜力巨大,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未来的希望。

第二,成果显著,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各核算研究机构自建立以来,始终将高水平研究成果作为检验自身发展的标准,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有的以年度报告形式对外发布,有的以学术论文形式发表于高水平学术刊物,有的是国家级或省部级研究课题,有的作为著作公开出版。丰富的科研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许多成果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为实践部门的发展提供参考。此外,研究机构还不断举行学术论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

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的建立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的发展,特别是对国民经济核算学的学科建设意义重大。未来,核算研究机构的发展要继续定位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实践,追踪国际前沿,同时要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实践部门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使科学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与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高校分会注21

1.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成立于1995年,是经民政部批准并注册登记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从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科学研究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的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统计局,挂靠单位为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会员分为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两类,目前共有团体会员56个、个人会员300余人。会员主要来自五类机构:一是国家统计局的有关单位,二是国务院有关部委,三是国家相关科研部门,四是地方统计部门,五是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

截至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理事会共召开了四届代表大会,开展了各种不同主题的小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学术研讨会、核算知识培训班、核算体系国际学术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为加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理论、编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其尽早与国际标准接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高校分会

高校会员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的重要成员,是从事有关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和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制度改革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人员涉及的学术领域不同,在进行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时,对一些问题的研讨其针对性就差一些,专业方向性也有所欠缺。为了加强高校之间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及教学工作的交流,以及政府有关统计部门与高校之间的顺畅合作,以利于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实践的健康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会议研究决定在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领导下设立高校分会,并向民政部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申报,民政部于2003年8月18日下文批准其成立。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与高校分会汇集了国内国民经济核算研究领域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分会自成立以来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会与高校分会一方面为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核算专业的学科建设。

四、结语

2012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方案实施20年,也是中国国民经核算体系建立20年。20年来,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在实践工作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国民经济核算已成为政府统计的核心并日趋完善;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研究同样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也在许多前沿领域有所创新;而国民经济核算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在不断发展进步,在学科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尽管如此,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仍有诸多方面亟须改进:实践工作存在诸多问题、核算标准已然过时、与发达国家差距巨大;理论研究呼唤更多本土的创新,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参与,更多结合中国实践的研究;国民经济核算学也处在上升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有以实践改革带动理论研究、以理论研究推动学科建设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未来才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