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戏剧文化丛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京剧“红楼戏”摭遗——致吴小如先生的公开信[1]

钮骠

小如师惠鉴:

尊作《根据〈红楼梦〉故事编写的京剧》已奉读,受益良多。对于《红楼梦》,我只是个一般读者,本无饶舌的资格。然因得工作接触之便,略微了解一点资料线索,谨向您提供,以为续貂。舛误之处,尚祈匡正。

(一)陶君起同志编著的《京剧剧目初探》(以下简称《初探》)一书,一九六三年又出“增订本”,著录的“红楼戏”剧目有所增补,除您文中已提到的二十出之外,在“甲编”中又补入两出:

1.《梅花络》(“上”),演原书第三十五回“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之事。

2.《黛玉伤春》(“京”),见《红楼书》第八十六回。

以上二出均已收入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的《京剧汇编》第五十七集。另于“乙编”中录有《司棋》一出,一名《同心结》,系一九五九年金寄水、陈庭月根据《红楼梦》第七十二至七十四回,又第七十七、九十二回部分情节编写的,由吴素秋演出。演司棋与潘又安相爱,遭贾府迫害,愤而自杀事。

这样算来,《初探》中著录的“红楼戏”剧目则当为二十三出了。

(二)《京剧汇编》第五十七集中所收入的八出(详目见后)“红楼戏”中尚有一出《初探》未录人,即《潇湘探病》,郝效莲藏本,演潇湘馆宝玉探病事。

(三)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上海苏雪安另编的《晴雯》和童芷苓演出的《王熙凤》二出。

上述应该补入的六出,都有案可查,而且,或剧本、或演出均曾问世。

(四)要向您着重提及的是中国戏曲学院收藏的王瑶卿先生遗本中,另有两出从未传世的钞本:

1.《群芳集艳》(亦作《群芳斗艳》),用“百舍斋”八行方格稿笺抄录,系齐如山手稿,剧名下注有“红楼梦四十九回至五十回”一行小字。全剧共十场。出场人物二十七个,其中只宝玉一角为男性,余者均为女性。这些角色中除史太君当老旦行扮演外,另二十五个都是要由旦行应工的。这在新中国成立前,无论哪一家班社,也不会拥有如此众多的旦行演员,看来是难以排演的。只有打破班社界限,集各班的旦行演员于一堂,才有可能演出。有趣的是,这个钞本里附夹着一张“全剧场次题纲”(幕表)和一纸分四组开列的三十五名当时的旦行演员名单,统统是男角:

甲、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

乙、赵荣琛、杨荣环、陈永玲、臧岚光、南铁生、吴绛秋、许翰英、王吟秋、华世香、陈啸秋、毛世来、林鸣霄、孙荣蕙、郭韵蓉、林秋雯;

丙、何佩华、任志秋、谷玉兰、张蝶芬、王秀雯、田玉林、白婉华、朱桂华、王元芝、贾世珍、郝效莲;

丁、宋德珠、李金鸿、阎世善、陈金彪、张龙华、朱盛富。(按:原名单中只列名字,姓氏是我补上去的)

想来,这是齐氏编成剧本后,或他自己,或经别人之手,送给王瑶卿先生,请瑶翁担任导演的。当时,只有瑶翁是最为理想、最能胜任此职的人物。这张名单,无疑是为导演从中择定演员所用的。从这堂演员阵容看,这当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事。时间不能再早,再早则荣环、荣蕙、鸣霄、韵蓉、龙华诸人尚未出科,便不会在列了。

梅兰芳先生在《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提到“还有一出是根据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编好了始终没有上演”。依我揣度,恐怕指的就是这出《群芳集艳》,故事应是见于《红楼梦》第四十九、五十回,并非第六十三回。因齐氏手稿存于瑶翁处,梅公手头不一定存有副本,以致后来写书时,无从稽考,致说法有出入,这是颇有可能的。当然,这仅仅是我的分析。好在许姬老今犹健在,尚可请教。

设若当时这出戏排成上演了,必成京剧中规模最大、阵容最强的一出“红楼戏”。惜哉未成事实。

2.《寻梦香》,全剧共九场。登场的红楼人物有宝钗、宝玉、王夫人、贾兰、李贵、焙茗、麝月、紫鹃、柳湘莲、莺儿、黛玉、尤三姐等。但应该说这是一出不应列入“红楼戏”的“红楼故事戏”。钞本首页录有剧情说明,缩录如下:

宝玉娶宝钗后,黛玉死。时当乡试,宝玉与侄儿贾兰同往应举,叔侄皆捷。兰归,宝玉入山修行。宝钗方生一子,一恸几绝。其侍婢麝月则绝食以殉,黛玉婢紫鹃亦死。宝玉与柳湘莲为渺渺真人守丹炉,花隐道人至,知宝黛尚有仙缘,欲为结合,具奏上闻,上帝诏花隐携宝玉,往太虚幻境,与黛玉匹为夫妇。麝月、紫鹃及尤三姐并在侧,黛玉招宝钗生魂来,欢好如平生,后送之还,赠以寻梦香,谓倘思来此,焚香即可入梦。宝玉亦告尤三姐,以撮合湘莲。作者自注云:“此戏续《红楼梦》编撰,但于原书不无润色耳。”

此戏未注明作者,全剧情节荒诞不经,与曹、高原书大相径庭,实无足取。然与“红楼戏”又不能说毫无瓜葛,姑录之备考。

您在文章中提及《太虚幻境》、《醉眠芍药裀》诸剧的演出情况,据我向几位前辈打听,民国后,与杨韵谱(艺名“还阳草”)先生组织的女班“奎德社”同时,北京尚有“城南游艺园”,亦为女班,金少梅、雪艳琴、碧云霞、琴雪芳、福芝芳、孟丽君、金友琴都充任过主角,经常有新戏上演:其中的金少梅就演过《黛玉焚稿》;金友琴演过《泣春饯红》(故事见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初探》则注为《饯春泣红》)。

另有女伶刘玉琴演过《太虚幻境》,系清逸居士(爱新觉罗·溥绪,亦名庄清逸)编剧,喜彩琴演过《醉卧芍药裀》。

以上情况,《初探》增订本亦略有注明。

《黛玉伤春》一剧,金碧艳曾演出,《戏剧月刊》一九三〇年二卷九期发表过她的演出本。并注系她原作,刘豁公述。

另闻景孤血先生生前说:编剧家陈墨香曾为荀慧生先生写了《红楼梦》的四大丫环戏,计《晴雯》、《平儿》、《香菱》、《鸳鸯》。前三出均曾演出(《晴雯》、《平儿》二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上小学时,曾在长安戏院看过荀慧生先生的演出),唯《鸳鸯》未排成。此事,最近曾询及令香同志(慧生先生长子),他也说,荀先生确实只演过前三出,他没有排过《鸳鸯》的印象。

下面将我所了解的京剧“红楼戏”剧本出版情况提供给您备查:

1.一九二三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的《戏曲大全》四卷中收有:

《黛玉焚稿》、《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晴雯补裘》

2.一九二六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凌善清、许志豪合编的《戏学汇考》中收有:

《黛玉葬花》、《晴雯撕扇》、《晴雯补裘》、《宝蟾送酒》

3.一九二六年,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李菊侪编的《戏本》一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

4.一九三〇年,《戏剧月刊》第二卷九期上发表过:

《黛玉伤春》。全剧共二场,金碧艳原作,刘豁公述。

5.一九三三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中华图书馆编辑的《戏考》第十六、三十、三十一、三十八、四十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黛玉焚稿》(《黛玉归天》)、《晴雯补裘》、《贾政训子》、《晴雯撕扇》(《千金一笑》)、《宝蟾送酒》、《馒头庵》(《智能还俗》)

6.一九三三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罗驾新编的《戏学指南》第十三册中收有:

《晴雯补裘》

7.一九三三年,上海竞智图书馆编辑出版的《名伶剧本大观》第一册收有:

《千金一笑》(梅兰芳本)

8.一九三七年,上海图书公司出版,胡菊人编辑的《京戏考》第六、十集中收有:

《馒头庵》、《宝蟾送酒》

9.一九五四年,艺术出版社出版,中国戏剧家协会编辑的《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中收有:

《黛玉葬花》(六场本)

10.一九五七年,上海文化出版社曾出:

《晴雯》(苏雪安编剧)

11.一九五九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的《京剧汇编》第五十七集中收有:

《大观园》(李万春藏本)、《黛玉伤春》(北京图书馆藏书)、《黛玉葬花》(赵桐珊藏本)、《千金一笑》(赵桐珊藏本)、《梅花络》(郝效莲藏本)、《潇湘探病》(郝效莲藏本)、《晴雯补裘》(赵桐珊藏本)、《黛玉焚稿》(北京图书馆藏本)

以上谨约略开列于前,尚不完全,容日细查,当再奉闻。

另,由于您在文中提到了影片《尤三姐》,我不妨再补充两句题外话。这部影片,我错过了几次观摩机会,至今还未看成,只是从影片连环画中见到了柳湘莲串演《宝剑记》的一页,发现其装扮有误。扮林冲,不该戴倒缨盔,应戴黑软罗帽,才是老扮相。因改戴倒缨盔是民国后,杨小楼先生排演此剧时首创的。红楼梦时代的演员怎能按民国时代的演员那样扮呢?这不是同林黛玉不能穿“布拉吉”、贾宝玉不能穿西装是一个道理吗?

以上拉杂布陈,仅供参考。

敬颂

时绥

生 钮骠上

一九八〇年岁暮

[1] 本文发表于《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