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简明史:以西蒙-沃尔多争论为主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研究方法

本书重在探索和阐明现代公共行政学的逻辑进程,这里所说的逻辑进程,就是自现代行政学诞生以来相继出现的各种行政理论或思想体系,在现代行政国家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的具有逻辑必然性的矛盾进程,这一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现代公共行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在梳理这一进程时,我们会忽略其历史发展的外在性与偶然性,而着眼于现实的公共行政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而呈现的一种相对纯粹、逻辑自洽、前后一致的逻辑形式。简言之,本书所指称的逻辑进程是现实的公共行政历史发展进程之辩证逻辑的再现。

这一研究旨趣决定了本书的研究方法,即侧重规范性质的诠释与批判,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解读经典文本来实现对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性理解与创造性借鉴,所依托的文本主要来源于西蒙、沃尔多、新公共行政运动、黑堡学派、宪法学派、奥斯特罗姆和丹哈特等学者和学术流派的重要作品及对这些著述加以再研究而形成的相关作品。我们希望与上述文本作者开展一种心灵对话,从而在这种对话中读出文本作者所赋予文本的原有思想,并对之作出新的理解、深化与发展。

本书更愿意将自己的任务定位于理解公共行政理论的内在逻辑发展,从而还原公共行政理论演变对于真实公共生活的意义。要有效地解释公共行政这一微观的理论发展,就必须在历史事件与理论分析之间建立起一种内在的联系。邹谠在阐释中国革命时的一段话,对于我们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指引的意义,他说:

当历史学者或理论学者在历史事件和理论分析之间找到了一种恰当的结合的时候,那么理论、参照框架、模型等等工具,就能帮助我们把某个特殊的个案放到一个更为宽广的情景下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对那些历史个案的理解。这样,独特的历史个案,就能充分展示理论、理论构造、理论框架的解释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运用一个理论观点去分析一个历史个案,能使我们看到人类行为和历史演变的某种一般模式。[55]

本书所要阐释的历史事件就是前文所提及的西蒙-沃尔多争论。在公共行政学百年争论中,为何要挑选出西沃之争作为本书讨论公共行政学说史的主线呢?曾任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的弗雷德里克森(George Fredrickson)如是说:“西蒙和沃尔多是横跨20世纪后半叶美国公共行政学的两位巨人。从事现代公共行政的实践或理论工作,就是要接受西蒙和沃尔多的影响。”[56]要更好地理解西蒙与沃尔多的重要性,“就有必要重返他们在世纪中叶的那场争论……这场争论是我们领域两个最强有力的心灵之间不同认识论的一场强有力的展现”[57]。长期担任美国公共行政学旗舰杂志《公共行政评论》的执行编辑的达布尼克(Melvine Dubnick)也说,作为公共行政学说史上最激动人心、最富于启发意义的辩论,西沃之争基本上“确定了随后半个多世纪公共行政理论的发展方向”[58]

本书主要遵循上述宏观历史与微观事件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将公共行政理论置于现代社会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讨论。本书认为,对公共行政的研究离不开对其所赖以产生与发展的恢宏的思想文化传统的探讨。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关于公共行政的大多数讨论都未能顾及所涉问题的历史背景,公共行政研究中贫乏的历史意识和“无时间性”无助于化解公共行政学的身份危机。[59]因而,本书同时期待能够有助于激发公共行政研究的历史意识。但当我们进行这种历史分析的时候,我们希望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所述:

我们必须进行的这种研究(这已经规定了我们所准备的建议的样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那种历史的研究。我们的任务是去理解哲学的、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历史发展的目的,同时也认清我们自己:我们是这种目的的承担者,我们通过我们自己个人的努力,参与实现这种目的。我们试图识别和理解贯穿于这一切既互相反对又互相合作的变化不定的历史的努力中的统一性。我们在不断进行批判的时候,总是把整个历史的复合体现为一个人的复合体,并从中最终看出我们自己所需承担的历史任务。我们不是从外部、从事实(仿佛我们本身所经历的这一时间的变迁只是一种外在的因果系列)来识别这种目的的,而是从内部来识别它。[60]

按照胡塞尔的方法论指引,我们通过对公共行政学说的探讨,旨在识别和理解贯穿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性,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发现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任务。

本书着力凸显三种意识,一是历史意识,二是批判意识,三是创新意识。首先,本书希望激发公共行政研究中有所欠缺的历史感,为此,本书构造了一个以现代性为宏大叙事背景和一个以行政国家为物质背景的历史舞台,这使得公共行政学说史的研究突破了“就史论史”的窠臼。

其次,我们通常所见的学说史著述,往往以编年体的形式逐一评介代表性学者的生平、著作与思想,忽视了这些学者彼此之间的思想传承、对话与争锋,容易给人以“见木不见林”之感。本书尝试突破这一局限,以学术争论为主线,依托公共行政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注重概括和提炼公共行政理论的演进逻辑。本书并不单纯地评介某种理论或某种学说,而是着力探讨其背后的问题情境;不在于对公共行政理论加以历史还原式的考证,而重在理解其变迁的内在逻辑,系统地考察理论与理论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联。

最后,本书以学术争论的视角切入公共行政学说史的研究,以西蒙-沃尔多争论为主线,以期辩证地、多角度地绘制一幅较为独特的公共行政学说史“图景”,有利于本学科的学术传承与知识积累,有利于丰富行政学基础理论研究、拓展公共行政学的思想资源;也有利于指导当前的公众参与、草根民主等社会实践,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可咨借鉴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