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城市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重新认知城市的性质

一、城市性质的多元解读

为了增进对城市性质的理解,有必要回顾一下相关学科对城市性质的界定。

建筑学把城市理解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结合体,凸显了城市的建筑物密集特征。建筑学是研究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的学科,旨在总结人类建筑活动的经验,以指导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改进人居环境体系。在建筑学看来,城市发展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也要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求,城市建筑需要审慎考虑建筑的规模、材料、通风、采光等因素,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空间。

地理学将城市界定为人类聚落体系的一种类型,即大于村庄、镇的人类居住和生活场所,凸显了城市的聚落特征。人文地理学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村庄—镇—城市—大城市”的聚落体系发展历程[1]。城市以非农活动为主,人口规模大,建筑密度大,社会结构复杂,具有与村庄明显不同的社会特征。城市地理学者理查德·P.格林等指出,“城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较拥挤的空间、较高层次的经济活动,有更广泛区域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更加复杂的经济组织,蕴涵都市主义和城市价值的社会特征,具有更加有力和复杂的管理”[2]

在经济学的理解中,城市是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的集聚地,是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是某一区域或国家的经济中心,它凸显了城市的经济要素集聚特征。阿瑟·奥沙利文将城市定义为“在相对狭小的面积里居住着大量人口的地理区域”[3]。城市在有限的区域内,集中了大量企业、家庭和居民,是商业、工业、金融、房地产、信息等非农产业的集聚地。城市经济具有随着规模增长而报酬递增效应,当经济规模扩大时,“产出增长大于支出增长”[4]。随着分工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城市会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使城市比农村更有活力,产业更为齐全。

社会学将城市描述为由不同的异质个体组成的居住共同体,凸显了城市的社会分化和人口的异质性特征。路易斯·沃思将社会关系分为初级、次级、第三级关系[5]。乡村社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关系是面对面的初级社会关系,而城市主要由次级、第三级关系所支配,人们被陌生人所包围。社会学关注于城市社会阶层、民族、种族的多样性,不同的社群不仅生活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而且通常也在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工作。社会学者常用“竞技场”“巴比伦”“波西米亚”“马赛克”“万花筒”“迷宫”“城中村”等词语描述城市人群的多样性[6]

通过梳理,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科对城市性质的理解具有差异性,分别凸显了城市的不同属性。建筑学关注于城市的建筑密度、建筑风格、人居空间布局;地理学关注于城市的人文、经济地理和空间结构特征;经济学聚焦于城市的人口规模和产业结构;社会学关注于城市的社会分化、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由于关注的领域不同,上述学科分别提出各自的城市研究议题,构建了各自的知识体系,彼此之间既有差异性,又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推动着城市研究的理论发展。

斯特劳斯、科宾提出,理论是“通过关系陈述而发展良好的一组相关概念,这些概念共同构成一个整合的模式,而该模式能够用于解释或预测现象”[7]。通常所说的理论,实际上就是由一个或一组概念组成,用于解释或预测某种现象。概念是理论思维的基本元素,是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概括或抽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性质的一种认识。对于政府管理来讲,认识城市发展规律,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有必要基于公共管理的价值诉求,从最基本的概念界定入手,去把握城市的性质,推进理论发展,促进新理念、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

二、城市性质的新理解

在考察城市时,人们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建筑密集、工商业发达、交通便捷等视觉容易捕捉到的硬件元素,而忽略那些不易观察到的软件因素,如城市规划、安全防卫、环境保护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理解城市的本原属性,需要透过现实中纷繁复杂的建筑、景观、经济、社会等因素,把握城市最基本的功能。

芒福德通过考察城市的起源和演变,提出“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性居住地之前,它最初只是古人类聚会的地点”,“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8]。芒福德提出,城市发展的最初胚胎,是由于一些地点具有特殊的“磁性”,而成为人类的汇聚地点,“这类地点除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一种比普通生活过程更高超、更恒久、更有普遍意义的威力,因此它们能把许多家族或氏族团体的人群在不同季节里吸引回来”[9]

城市的“磁性”既有赖于优良的自然条件,也有赖于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而构造的人工环境。从公共管理的视角看,这种人工环境就是通常所讲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早期的城市普遍筑有封闭的城墙,具有防卫功能。《墨子·七患》曰:“城者所以自守也。”《管子·度地》曰:“内为之城,城外为郭”。《古今注》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除了防御功能外,早期城市还发展出了朝觐、圣地、庙宇、圣祠、仪典、集市、仓廪等功能。

基于上述,我们可将城市定义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高度集聚的地理空间,城市的本质在于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城市发展有赖于优质公共服务提供支持。城市兼有“磁体”和“容器”功能,其中,优质公共服务发挥了“磁体”功能,它吸引人们进城居住,形成人口集聚,促进了劳动分工和工商业发展,城市进而具备了“容器”功能。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先贤就指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优良的生活”[10]。上海世界博览会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就在于拥有配套齐全的基础设施,居民可享受更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具有成本,公共服务种类越多、质量越高、配套越好,财政支出也越高。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要少得多,服务质量、配套性也不及城市地区。对于边远、落后地区来讲,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仅限于通路、通电(力)、通邮、通电话、通广播、通电视等“村村通”工程,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最起码的民生保障。

早期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限,仅限于安全、秩序和仪式。而且,早期的公共服务只面向统治阶层,不向普通社会成员开放。芒福德指出,“先古城市最初只是在坚强、统一、自为的领导之下的一种人力集中,它只是一种工具,主要用以统治人和控制自然,使城市社区本身服务于神明”[11]。随着劳动分工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不断扩展,出现了祭祀、宗教、集市、娱乐、社会交往等专门活动,新的职业类别不断产生,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地覆盖普通民众。


注释

[1]R﹒J﹒约翰斯顿.人文地理学词典.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80.

[2]理查德·P﹒格林,詹姆斯·B﹒皮克.城市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21.

[3]阿瑟·奥沙利文.城市经济学:第六版.周京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4]Brendan O Flaherty.City Economic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5:12,572573.

[5]Louis Wirth.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28,44:324.

[6]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柴彦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56.

[7]AnselmStrauss,Juliet Corbin.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echniques and Procedures for Developing Grounded Theory.Sage Publications,Thousand Oaks,1998:15.

[8]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9.

[9]同②.

[10]亚里士多德提出:“等到由若干村坊组合而为‘城市’,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7.)

[1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