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红杏出墙
江南的早春季节,最能想起来的,便是这首小诗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绽放的红杏,浥着朝露,从墙里伸展到墙外,在那静静的小村里,在那幽幽的小巷里,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优美的情景了。
“红杏出墙”,后来被作为妻室外遇的隐喻词,倒是这首诗的作者、南宋诗人叶绍翁始料未及的。他去探望朋友,未果,那枝开到园外的红杏,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写照,也许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遂有了这首极精致的小诗。
我想,他在写作这首《游园不值》诗时,肯定想起来前辈陆游的那首《马上作》:“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
两首诗的结束句,何其相似乃尔,显然叶诗由陆诗脱胎而来。南宋大诗人陆游(1125—1210),健在的时候,就享有盛誉,拥有盛名,亲自编校自己的作品九百首,生前就出版问世了。因此,他的诗集,影响极大,传播极广,其人其文,广为人知。叶绍翁为南宋中期诗人,并非是很有名气,连生卒年都无记载。作为后进,作为晚辈,从老先生写的那首诗里,得到悟解,受到启示,产生创意,大有可能。
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到:一、叶借用前人的诗意,写自己的诗,借得坦然;二、当时的人和后来的人,对这两首颇为相似的诗,并不感到突兀,读得坦然;三、似乎陆游也不觉得这种蹈袭,有什么不当的地方,没有发脾气,甚至没有皱眉头,处之坦然。这种相安无事,大概就是大师之间的豁达了。应该说,有陆的诗,才有叶的诗,而有了叶的诗,陆的诗也随之光大了。钱锺书先生认为叶的这首诗,要比陆的诗写得更为新警。“新警”一词,比较少用,故而眼生,乃“清新精辟”之意,褒其有后来居上之势耳。千百年来,这两首“红杏出墙”,挂在人们口边,遂成诗人之间的传承韵事。
唐代李白,是个天性狂放的诗人,他很少敬服谁,独对南朝齐代的谢朓,表现出始终如一的尊崇。李有一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其中的“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句,甚至将谢朓诗《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嵌入自己的诗中。清人王士稹说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是说到了点子上的。这种既是认同,又是共鸣,也是时空转换中艺术生命力的延续、张扬和创新的笔法,可以视作大师对大师,一种心灵上的折服。只有小师对小师,才鸡一嘴,鸭一嘴,互不服气地在比高低,脸红脖子粗地斤斤计较。
在文学世界中,无心的雷同,有意的借鉴,不幸的撞车,难得的巧合,是常见常有的事。我想,宽宏一些,谅解一些,大度一些,应是君子之风。你写出了一,人家在你一的基础上写出了二,对于丰富文学的可能性来讲,岂不相得益彰么?至于拙劣摹仿之徒,无耻抄袭之辈,一个赖剽窃为生的文学小偷,是又当别论的。
鹰飞得再低,它也是属于天空的,鸡蹦得再高,难逃一辈子在后院垃圾堆里觅食的命运。
我赞成这种自信的大家风度,只有那些长于相轻、短于相敬的小文人,才会把自己与别人的不谋而合、别人与自己的不约而同,当作天大的事,告状之,诉讼之,官司之,判决之。后来我也渐渐明白,越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同行,小本生意,现趸现卖,肚皮瘪瘪,腹中空空,你要抢了个先,他只好喝西北风,难怪是大方不起来的。像陆放翁,一生写诗近万首,如海一般汪洋恣肆,一首半首诗,被年轻人用来再创造,三千弱水,不过取一瓢饮耳,值得当回事,跑到法院去敲登闻鼓、鸣冤叫屈吗?
所以,一个狗肚鸡肠的文人,是成不了真正文学大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