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频器应用教程(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4 输入电流变异多

任何电器在使用过程中,人们都会特别关注其工作电流,变频器也不例外。在变频调速系统中,电源并不直接向电动机供电,中间被变频器隔开了。因此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需要认真分析。

2.4.1 输入输出不相同

当我们了解变频调速系统的电流时,既要关注变频器输出给电动机的工作电流,又要关注变频器从电源输入的电流。

1.输出电流负载定

拖动系统的任务是拖动负载运转,所以归根结底,电动机电流的大小,必取决于负载的轻重。就是说,要求电动机产生的电磁转矩TM必须足以克服负载的阻转矩TL

TM=KTI2Φ1cosφ2TL (2-8)

式中 cosφ2——电动机的功率因数。

这是决定电动机的电流(也就是变频器的输出电流)大小的基本公式。

在电动机的磁通Φ1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电磁转矩TM的大小取决于转子电流I2的大小。

所以变频器输出电流(即电动机电流I1)的大小是由负载轻重(即负载转矩TL的大小)决定的,与输出频率的高低无关:

如图2-28所示,不论变频器的输出频率是50Hz,还是25Hz,如果负载的阻转矩TL未变,变频器的输出电流是相等的。

图2-28 变频器的输出电流

a)50Hz的输出电流 b)25Hz的输出电流

2.环节虽多功率同

变频调速系统由多个环节组成:输入环节、直流环节、输出环节和拖动环节等。

根据能量守恒的原理,如果各环节的功率损耗都忽略不计,则各环节的功率近似相等:

PSPDPM1PM2PL

式中 PS——变频器输入的电源功率(kW);

PD——直流回路的功率(kW);

PM1——电动机的输入功率(变频器的输出功率)(kW);

PM2——电动机的输出功率(kW);

PL——负载功率(kW)。

3.减速运行功率降

在负载的阻转矩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当工作频率下降时,各环节的变化如图2-29所示。

图2-29 频率下降时各环节电流的变化规律

1)负载功率PL 负载所需的机械功率等于

式中 PL——负载所需功率(kW);

TL——负载的阻转矩(N·m);

nL——负载的转速(r/min)。

很明显,转速下降时,负载功率随之减小。

2)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M2电动机输出功率的计算公式

因转速nM要随频率下降,在电磁转矩TM不变的前提下,输出功率PM2将随负载功率一起减小。

3)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M1 电动机输入功率的计算公式

式中,因电磁转矩不变,故电流IM也不变,但变频器的输出电压要随频率下降,所以电动机的输入功率(也就是变频器的输出功率)也下降。

4)直流回路的电流ID 直流回路电功率PD的计算公式

PD=UDID (2-12)

式中,直流电压UD是不变的,故直流电流ID随功率PD而减小。

5)变频器的输入电流IS 变频器输入电源功率PS的计算公式

式中,因电源电压US是不变的,故输入电流IS随功率PS而减小。(式中的λ是全功率因数,见后述。)

2.4.2 三相电流不平衡

变频调速系统在低频运行时,整流桥的三相输入电流常常是不平衡的。其原因主要在于滤波电容器的充放电过程发生了变化。分析如下:

1.滤波电容接电阻负载

变频器输入的三相电压经全波整流后的电压有6个脉波,如图2-30所示。

图2-30 三相整流桥向电阻负载供电

每个脉波的上升沿是三相电源轮流地向滤波电容器充电,充电过程是有序的。

在每个脉波的下降沿是滤波电容器向负载电阻放电的过程,因为电阻值是常数,所以每个脉波的放电电流都是相等的。或者放电的过程是均等的。

所以,当三相整流桥的负载是电阻负载时,滤波电容器上的充、放电过程具有“有序充电,均等放电”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整流桥的三相输入电流是平衡的。

2.滤波电容接感性负载

逆变桥的负载是电动机,属于感性负载。如2.3.2节所述,电动机和滤波电容器之间,也存在着充、放电过程。即变频器里的滤波电容器,同时接受着电源和负载两方面的充、放电。由于两方面的频率不相等,充、放电的步调也就不一致。例如,当输出频率为25Hz时,电流比电压滞后的时间设为7.5ms,如图2-31所示。就是说,在7.5ms的时间段内,负载一直在向电容器充电。而三相全波整流后,每个脉波的时间只有3.3ms。于是,当电源侧的第2个和第3个脉波来临时,负载侧还在向电容器充电,电源的第2个和第3个脉波实际上并没有充电,于是6个脉波向滤波电容器充电的有序性被破坏了。

图2-31 变频器内的充、放电情形

再看放电,滤波电容器向电动机的放电电流是正弦电流,是由小逐渐增大的。因此,6个脉波的放电电流也是各不相同的,放电的均等性也被破坏了。

总之,6个脉波的充电既不有序,放电也不均等,所以三相输入电流是不平衡的。并且哪相电流大,哪相电流小,是随变频器输出频率的大小以及负载的轻重而变的,并无规律。

2.4.3 功率因数变了味

1.奇怪的测量结果

变频调速系统在运行时,工厂原有的功率因数表(cos表)的读数接近于“1”;但电力公司的功率因数表的读数却只有0.65左右,如图2-32所示,怎么回事呢?

图2-32 功率因数的测量

a)滞后功率因数 b)全功率因数

2.输入电流谐波多

因为三相整流桥的输出侧是较高的直流电压。以输入线电压380V为例,输出侧直流电压的振幅值为537V,平均值为513V,如图2-33a所示。输入侧的电压瞬时值只有在超过直流电压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电流,如图2-33b和2-33c所示。显然,输入电流是非正弦波。

图2-33 输入电流的波形及其谐波分析

a)输入电路 b)电压波 c)电流波 d)谐波分析

对输入电流进行频谱分析的结果如图2-33d所示。可以看出,其5次谐波和7次谐波的成分比基波分量小不了多少,就连11次谐波、13次谐波和17次谐波也都有相当的份额。

3.功率因数的定义

1)基本定义 功率因数是平均功率(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之比:

式中 λ——全功率因数;

P——有功功率(kW);

S——视在功率(kVA)。

2)位移因数 因电流比电压滞后导致的使平均功率减小的因子,称为位移因数,即cosφ。这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功率因数,如图2-34a所示。在分析电动机的定、转子电路时,因为电流基本上是正弦电流,所以仍用cosφ

图2-34 滞后电流与谐波电流的功率

a)滞后电流的功率 b)谐波电流的功率

3)畸变因数 任何高次谐波电流都是无功电流,以5次谐波电流为例,其瞬时功率如图2-34b所示。由图可以看出,每半个周期内,“+”的瞬时功率之和,与“-”的瞬时功率之和正好相等,平均功率为0。因此,当电流中含有高次谐波成分时,平均功率是比较低的。由此而导致的平均功率减小的因子,称为畸变因数,等于电流基波分量的有效值与总有效值之比:

式中 v——电流的畸变因数;

I1——电流的基波分量(A);

I5I7、…——5次谐波电流、7次谐波电流、…(A)。

4)全功率因数 全功率因数的定义为

λ=vcosφ (2-16)

需要注意:指针式的功率因数表是按照cosφ的原理制作的,它反映不了电流的畸变因数。而电流的基波分量与电压近乎同相位,故用指针式功率因数表测量变频器输入侧的功率因数时,读数接近于“1.0”。但这是错误的,因为它只反映了位移因数,而没有将畸变因数反映进去。

4.功率因数的改善

要改善变频器进线侧的功率因数,必须对症下药,设法削弱电流中的高次谐波成分。

1)接入交流电抗器 三相交流电抗器由3个相同的电感线圈组成,其外形则如图2-35b所示。在电路中的接法如图2-35a所示。

图2-35 交流电抗器

a)交流电抗器接入电路 b)外形

如果电抗器的电感量足够大,电源进线电流里的高次谐波成分是能够大幅度削弱的。但因为变频器的输入电路里接入交流电抗器后,要产生电压降,降低了变频器的实际输入电压。因此,交流电抗器的电感量是受限制的。所以,单就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而言,接入交流电抗器后,只能将功率因数提高至(0.75~0.85)。

2)接入直流电抗器 直流电抗器只有一个线圈,接在整流桥和滤波电容器之间,如图2-36a所示,其外形如图2-36b所示。

图2-36 直流电抗器

a)直流电抗器在电路中的位置 b)外形 c)接入直流电抗器后输入电流的波形

就提高功率因数的效果而言,直流电抗器可将功率因数提高至0.9以上。接入直流电抗器后,变频器进线电流的波形如图2-36c所示。

直流电抗器容易自制。只需找一个废旧的变压器铁心,在铁心上绕上若干圈线圈即可。导线的线径根据电流的平均值选定;线圈的匝数以电动机满载时,电抗器上的电压降不超过平均直流电压的3%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