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文化地图:古华贤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奉贤的古桥与古镇:千年一脉的美好乡村

古代奉贤是个什么样子?由于摄影技术是近100年才有的事情,所以我们对一千年前古华大地的样子已经很难知晓了,只有通过古人的诗作窥见一斑。

宋代抗金名臣李纲,在南宋初年回到他的出生地松江华亭县时(奉贤原属旧松江府华亭县,清雍正二年,两江总督查弼纳奏请清政府,分出古华亭县南境白沙乡和云间乡建奉贤县),写下《吴江五首》:“重过松江忆旧游,依然风景照行舟。危桥跨水虹垂影,高阁凭虚蜃吐楼。渺渺冲烟归钓艇,轻轻点浪舞沙鸥。暮天横笛江村起,激烈能令逐客愁。”

读这首诗,犹如一幅白描书画,勾勒了古代华亭地区曼妙清新的景色。河上有桥,水中有舟,水边有鸟,岸上是炊烟袅袅的村落,而河边还有一位读书人在吟诗。

谈到这诗中的宋代古桥,在今奉贤柘林镇新寺社区还保存着奉贤最古老的桥——建造于南宋嘉定九年的“通津桥”,其存在的时间比奉贤建县还要早500多年。近年来,这座古桥通过奉贤有关部门的全力修复,一座八百多岁的宋代危桥又恢复了原先半圆拱形石阶桥的风貌。而奉贤最出名的古桥,就是原先位于南桥老镇东街上,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的“南塘第一桥”,此桥拱桥为7.6米,姚金祥,《奉贤县志·卷十七·第三章·第一节·人行桥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桥长25.8米,桥宽3米,高2.7米,单孔,两边石阶各14级。1983年修建南桥镇古华公园时,“南塘第一桥”被完好移建于园内,至今风采依然。而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的南虹桥,至今也依然矗立在青村古镇上。

旧南桥古镇

青村古桥

柘林古桥

青村古镇

从城乡规划的视角看,这种以桥为枢纽的舟桥相连的江南水乡格局,其功能以服务农业生产和贸易为主。根据苏南沿海地区河网密集、低洼潮湿的地理特征,奉贤先民们“靠水吃水”,将水资源充分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上,他们用海塘、圩堤、水闸将河水控制,用于水稻种植。在人居上,他们将村社的建造与布置,就近于河道,以解决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经过人工疏通和连贯起来的大小河网,成为运送人和农作物的交通脉络,易于农作物的商贸交易。在河网交汇的枢纽形成的商贸市镇,进行农产品和各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物资交易。沿河造屋、以河为路,河网枢纽形成市镇。市镇村社被包围在耕地中,耕地中又有苏南沿海地区的水乡格局,人居、交通、耕种、生产、自然等元素并行不悖,和谐融合。这种格局在奉贤保存较好的庄行、青村等古镇的建筑布局中还能清楚地看出。

据奉贤区史志办老文史工作者蒋祖兴老师研究考证,庄行古镇早在宋初即成村落,元代成为集镇,明清时期鼎盛发展,由于地处奉贤、金山、松江三县交界处,商贸繁荣,各业兴旺,遂成奉贤西部之重镇。庄行地属鱼米之乡,盛产稻米、棉花,是天然的粮棉之仓,也是奉贤西部最大的稻棉集散之地,尤以花米行最盛,四邻将收获的稻谷、棉花运到镇上交易,商家将收购来的谷、棉,通过水路经黄浦江运往江浙苏杭。在20世纪30年代,庄行有花行24家,米行11家,每到新谷、新棉上市时节,每月进出大米数千石,棉花数百担,连带出现土布纺织业,以印花土布最为兴盛。在1949年以前,庄行、青村、南桥等大集镇上,形成花行、米庄、布庄、槽坊、油坊、烟杂、百货、南货、茶食、锡箔、竹木、地货、砖灰、茶馆、菜馆、理发等商铺。南桥成为奉贤的商业中心,时有商号240多家,文献记载“舟楫往来如织,百货聚焉”。有民间乡土歌谣称赞这些商铺的土特产:“亭林馒头张泽饺,叶榭软糕实在好,闻得庄行粽子大,一剥剥出三里路。”

青村老街

庄行老街

青村老街古建筑

在今天庄行、青村还能看到这些保存完好和已修复的晚清和民国时期的集镇建筑。这些水乡街市建筑多为白墙黑瓦、砖木结构、山墙加贴,木楼板构筑,沿街对峙布局,中间形成街市,街道以大块青石或鹅卵石铺筑。其中,不乏建筑考究的富商大贾的住宅,在现在的青村镇和庄行镇保存和修复的几处晚清民国的民居中,门前立有影壁,正门框上雕有鹤、鹿、蝙蝠等吉祥图案。内侧用砖砌成,镶嵌方砖雕刻花纹。两旁有对联,上有楣,有方砖刻横幅并题字,姚金祥,《奉贤县志·卷十七·第四章·第四节·住房结构》,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编者注:此为当地一种在传统方砖上制作汉字和花纹的传统建筑艺术顶用砖瓦砌成,三面有浮雕、壁画、花纹、泥塑,称为檐门。天井用青石铺设,有街沿石二三级。脊梁中间装蜂窝,梁柱两边接连处有镂刻花纹板,山墙用木板浮雕花纹代替,称纱帽头或斗,步梁下有枋,前枋正反两面均是浮雕,镂刻人物花卉,后枋正面浮雕,镂刻福、禄、寿之类吉祥如意人物,十分精美。

庄行晚清民居古建筑

为了保证老街古镇的完好和现代化新镇建设的和谐,庄行镇和青村镇花费不少财力、物力来保存这些水乡古建,与此同时还要改善老街居民居住条件。据庄行镇和青村镇政府文保工作人员沈伋元和张积阳介绍,在过去几年,老街的古建筑由于居民自行整修,使得古建房屋的原有外观和结构发生严重改变,这几年镇政府统一对老街的古建进行了维修,尽量在材料和结构上恢复这些老镇古建的原貌,做好抢救性保护措施,实现蓝天、绿水搭配古镇风貌的目标,实现古建、人居、自然、经济有序、和谐的发展目标。

除此之外,庄行镇在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抢救和挖掘上也花费不少力量,庄行镇已先后申报了几个古镇特色非遗项目——《庄行土布印染技艺》《庄行羊肉烧酒饮食民俗》《庄行青团制作传统技艺》等,并从组织上成立镇“非遗”保护领导小组,寻找和挖掘了一批传统工艺的传承人。

相关链接:

庄行老街与杨瑞记鞋铺

庄行老街东街的毓秀桥是此地的一座古石桥,拐弯处是杨瑞记鞋铺。鞋铺的老鞋匠是杨慎喜,其制作的布鞋从鞋底到鞋面纯手工。杨慎喜的制鞋手艺已经申请了庄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做了一辈子鞋,原来与他一起做鞋的老师傅已经全都消失了,据他自己说,现在自己年纪大了,眼睛花了,腿脚胳膊也不利索了,再继续做鞋,身体也吃不消,儿子和亲戚也没有传承这做鞋的技术。他希望有人能去学习和传承这门制鞋的手艺。

庄行杨瑞记鞋铺

(李晓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