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关于“罪”字的文献解释
关于“罪”字,就目前出土的甲骨文与金文来看,均未见。《说文解字》言,“罪,捕鱼竹网。从网、非。秦以罪为辠字。徂贿切”[1]。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捕鱼竹网。竹字葢衍。小徐无竹网二字。从网非声。声字旧缺,今补。本形声之字,始皇改为会意字也。徂贿切。十五部。秦㠯为辠字。文字音义云: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按经典多出秦后,故皆作罪。罪之本义少见于竹帛。小雅:畏此罪罟。大雅:天降罪罟。亦辠罟也”[2]。《康熙字典》言,“罪,(古文)辠。《广韵》,徂贿切;《集韵》,粗贿切;音㠑。《说文》,捕鱼竹罔。《易·解卦》,君子以赦过宥罪。《书·大禹谟》,罪疑惟轻”[3]。宋本《广韵》言,“罪,通上(辠)”[4]。
从上述文献的解释来看,“罪”字并非其本源的写法,其原作“辠”。《说文解字》言,“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徂贿切。(注)臣铉等曰:言自古者以为鼻字,故从自”[5]。《康熙字典》言,“《玉篇》,古文罪字。注详网部八画。《说文》,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自,古字。言罪人蹙,苦辛之忧。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按经史,辠、罪互用。今通用罪”[6]。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辠,犯法也。从辛自,辛自,即酸鼻也。徂贿切。十五部。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戚今之蹙字。此释从辛自之恉。秦以辠似皇字,改为罪。此志改字之始也。古有假借而无改字。罪,本训捕鱼竹网。从网非声。始皇易形声为会意。而汉后经典多从之,非古也”[7]。宋本《廣韵》言,“文字音义云,辠,从自辛也,言辠人蹙鼻辛苦之忧,始皇以辠字似皇,乃改为罪也,徂贿切”[8]。
“罪”字除写作“辠”外,文献还记载了书中其他写法。主要有、、几种写法。其中,,实则是从罪字的小篆写法演变而来,其与罪的写法最为相近,应该是罪的直接演化字。,见《康熙字典》,“《字汇补》,古文罪字。注详网部,八画”[9]。,见《龙龛手鉴》。此外,还有睪、辜、三字应与“罪”字同源。睪,音意,“司视也。司者,今之伺字。《广韵》作伺。从目,各本作从横目。今依《广韵》昔韵。众、蜀、蠲,篆下皆但言从目。从。会意字。㚔者,罪也。羊益切。古音在五部。今隶作睪。凡从睪之字同。今吏将目捕辠人也。今,各本讹令,今正。此以汉制明之故曰今。汉之吏人携带眼目捕罪人,如虞诩令能缝者佣作贼衣,以采线缝贼裾,有出市里者,吏辄禽之。是也。辠各本作罪,今依《广韵》”[10]。辜,见宋本《廣韵》,“辜,罪也”[11]。,见《康熙字典》,“《字汇补》,公都切,音姑。罪也,负也,音义与辜同”[12]。
综合上述关于“罪”字的各种写法,我们大致可以将之归结为两个系列,一个是以“罪”为基础的系列,包括“罪、、”;一个是以“辠”为基础的序列,包括“、睪、辜、”。如此,我们可以着重对“罪”和“辠”两个字进行分析,便可大致厘清“罪”字的源流。马叙伦,严可均曰,“非声,末句校语也,出文字音义”。王均曰,“鱼有何非而网之哉,当增生字也”。伦按,“非罪,声同脂类也。此罾之同舌尖前破裂摩擦音转注字”[13]。上述多种文献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记载,即“罪”字原来一直是写作“辠”的,由于秦始皇认为“辠”与“皇”颇为相像,犯了自己的忌讳,所以下令将“辠”字改为“罪”。这一记载是否真实,多已不可考,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睡虎地秦墓竹简》当中,“罪”字共出现78次,但均写作“辠”。在《语书》中出现一次,时间是始皇“廿年”,也即在秦始皇统一天下六年之前(始皇26年,嬴政并天下,也即公元前221年)。其余各条虽无明确年代。可以推断,如果秦始皇改字之事属实,从其所用“辠”字看,必在始皇改“辠”为“罪”之前,也应在始皇20年(公元前227年)之后。史载,始皇统一文字在扫平六合之后,那么此番改字亦应在公元前221年之后。“辠”本为形声字,“罪”为会意字,二者之间是否具有同源关系,需要我们做出进一步的深入考察。训诂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即因形求义。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本义。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为形训。故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对“辠”、“罪”二字做出解构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