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训“辛”
“辛”、“䇂”亦多见于甲骨文与金文。其在甲骨文中的写法主要有:
(铁一六四·四)(余一·一)(前三·七·五)(前四·二四·一)(前七·三三·一)
(后一·一八·三)(林一·九·一)(林二·二七·一四)(粹二五)(甲二二八二)佚八〇)
(掇一·三九八)(乙六六九〇)(乙七六八九)(乙九〇七四)(续一·一四三)
(甲二三二五)(甲二三三一)(掇二·四〇〇)(前二·三六·五)(乙八五一五,合文)
(后二·三四·六,合文)[50]
(甲30)(甲206)(甲1618)(甲2325)(甲2331)(甲2707)(甲3618)
(甲3620)(乙5519)(佚427)(佚577)(征1·7)(征3·71)(征3·216)[51]
其在金文中的写法主要有:
(司母辛鼎)(□辛鼎)(鳶且辛卣)(父辛□簋)(册戉父辛卣)(□父辛簋)
(□辛爵)(□父辛卣)(驭八卣)(且己父辛卣)(父日戈)(臣辰卣)(趠鼎)
(刺卣)(中父辛爵)(辛巳簋)(父辛鼎)(子辛卣)(田告作母辛鼎)、(考卣)
(辛爵)(扬作父辛簋)(仲辛父簋)(孟辛父鬲)(舍父鼎)(辛鼎)(申鼎)[52]
除此之外,辛(䇂)字在秦简、汉简、古币、古陶器中也有出现,其形多与甲骨、金文相类,不再一一列出。
关于辛(䇂)子的解读,古今多有学者发表议论。《说文解字》言,“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䇂,辠也。辛承庚,象人股。凡辛之属皆从辛。息邻切”[53]。许氏的解释大抵为辛氏的是秋天植物成熟后苦辛的味道,以致使人涕泪横下。后人对这一说法观点各异。但基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支持许氏的观点,二是反对许氏的观点,三是其他观点。支持许氏的观如,高田忠周在《古籀篇》中转述了许氏的观点,引段玉裁注,“一者阳也,阳入于䇂,谓之愆阳”。又引朱骏声云,干支义为讬名幖识者,即假借也。本意大辠也,从上,会意。干上为䇂。辠之小者,。㨖也。㨖,刺也。上为辛,辠之大者。辠、辥、辜、辟、辡皆从此为义。又引《白虎通》云,“辛,所以煞伤之也,转义。《周书》以匡辛苦注。辛苦,穷也。《周礼》以辛养筋注。金味,此说似有理。然审篆形,从䇂,下□者指事,此元不从一,又不从二,明矣。盖谓辛义,秋霜寒栗之际,椒蔱子熟,其味辣也。其意不可象,故借罪人被刑辛苦痛泣之意以为字义,此谓会意之假借也。辛字固古矣,卜辞多以䇂为之,亦省文假借之恒例也。又按干上曰䇂,犯罪之谓也。犯罪受刑曰辛,辛者,䇂之果也。凡䇂者,不能无辛。䇂亦受意于辛”[54]。陈书农认为,“辛者言万物之新生,故曰辛。说文,秋时万物成而熟,金刚味辛,痛既泣出,从一。按辛作,二即上字,指木之上端,盖梢之初文。梢,枝梢也。《律书》言新生,释名亦云,辛,新也。其义犹未失……从辛之字,如朔如妾如童,皆有新生之义。许书曰男有罪曰奴,奴曰童。谓妾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立说荒诞,则由其不明辛之本义也”[55]。朱芳圃引周伯琦言,“辛,木柴也。从木干而去其枝叶,上则横叠之,象形”。“按周说近是。余谓辛即薪之初文”[56]。陈邦福引《白虎通·五行篇》,“辛者阴始成”。又引《史记·律书》,“辛者,言万物之新生”。又引《释名·释天》,“辛者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57]。夏渌认为,辛代表植物的新生枝条,其上部的士萼丕、花蒂之属。上部的形为花苞、叶芽、胚珠的形象,代表物始生形……辛可以代表草木的新枝新草,也可以代表柴薪。当然也可以代表责罪鞭笞的工具榎楚、荆条之类……因此甲骨文中的辟像人避辛之形,可视作荆条、柴棍之类的鞭打工具,不一定即剠面的刀具、凿具[58]。马叙伦亦称,“辛者,物熟味也,故由成熟而得金刚味辛之义。含辛则泣,辛痛亦泣。引申为罪人心痛之义耳”[59]。从这一类观点来看,多是吸取了许氏的解释,将辛释为与植物有关的一系列含义。
不同意许氏的观点者则多从因形求意之路。从其在甲骨文与金文中的字形来考释。郭沫若的解释最为具体,他认为辛为刻镂之工具,
䇂辛同字而异音,此亦有说。字乃象形,由其形象以判之,当系古之剞劂,《说文》云,“剞劂,曲刀也”。王逸注《哀时命》云,“剞劂,刻镂刀也”。应劭注《甘泉赋》分为二物,云,“剞,曲刀。劂,曲凿”。盖同为刻镂之器,则曲凿曲刀是一非二。高诱注《淮南子》则别立异说,其于《俶真训》云,“剞,巧工钩刀。劂,规度刺墨边笺也。所以刻镂之具”。而于《本经训》又云,“剞,巧刺画尽头墨边笺也。劂,锯齿”。一人之说而前后互异,此其出狱臆度之明证矣。剞劂为刻镂之曲刀,然其为用自不限于刻镂,古之简篇亦用锲刻,故剞劂当即《考工记》“筑氏为削”之削。削之制,“长尺博寸,合六而成规”,郑注云,“今之书刃”。是所谓曲刀者,其形殆如今之圆凿而锋其末,刀身作六十度之弧形……
䇂辛本为剞劂,其所以转为愆辠之意者,亦有可说。盖古人于异族之俘虏与同族之有罪而不至于死者,每黥其额而奴使之……而剠其额截其鼻,此古代虐待奴隶之真相也[60]。
吴其昌对辛字之考证亦致为翔实,认为辛为刃属兵器。在其文《金文名象疏证》中谈到,
辛之本意亦为金质刃属兵形之器。辛之形体亦由石斧一形化衍而出,甚为浅著明白。盖由之一形,其锋刃下向者,则衍为“工”“士”“壬”“王”诸字;其锋刃左右旁向者,则衍为“戊”“戉”“戌”“成”“咸”诸字;其锋刃仰而上向者,则衍为“辛”字也。是故“辛”字即“士”字之倒形……是故“辛”之本义亦斧属也。亦兵形器也。
朱奇在其《十干字考》一文中谈到,
“辛字,甲骨文作,象今木工所用之钻,《说文》从辛之字,若辠若辜若薛若辞若辡若辩。皆由狱讼之意。意者,古有肉刑,黥椓之具,即名为辛。今肉刑废而辛之本义亦遂晦欤”。又“《说文》䇂部所从之字,若童若妾,皆为有罪之奴隶,足证䇂字即辛字也”[61]。
陈独秀认为,
“甲文之,金文之,当为辛字原始形,此器亦有二用。如斧,大者用之推火,平草穿木,变异为铲,且以刑人。小者用之契刻,变异为削,为剞劂,今曰刻字刀……锲刻艰辛,刑人大苦,故辛用为艰辛、辛苦字。辣字从辛,谓其味之刺舌”[62]。
李孝定也认为许氏的解释不合逻辑,“万物成熟其味不必皆辛,辛痛泣出,而从一䇂义尤迂腐”,“盖亦象器物之形,借为庚辛字,又借为苦辛字也”[63]。他还大胆的推测下面两个更具符号色彩的金文就是古“辛”字[64]。詹鄞鑫认为,辛字的字形与出土的商周青铜凿极为相似,应为类凿具的象形。应该是“鐫”字的初文[65]。可知这一类观点普遍认为辛为某种金属质工具。其他观点如,陈启彤在其《释干支》一文中谈到,“辛,当训大辠也,从上,会意”[66]。林义光认为从屰。曲逆上之意。言“凡辛味上撠鼻,故从屰。引申为罪,与同意。凡从辛之字多此意……是辛与同字”[67]。综观上述诸说,前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第三类观点则多属模糊或牵强,不足为训。然而,对前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将辛训为金质刃属更具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