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展露阶段
2.3.1 绝对阈限与差别阈限
没有展露,便没有信息处理。消费者必须能够接触和感受到刺激,才能进行后续的信息处理。缺乏展露包括两种状态:消费者根本没有接触到刺激,或是消费者的感官体系无法感受到刺激的存在。以广告来说,前者指的是消费者根本没有看到该广告,例如广告播放时,消费者根本不在场。这也是广告主会关心电视节目收视率高低的原因。不过,收视率高也不全然代表消费者就会看到广告。对于一些消费者而言,电视上播放广告的时段便是其上洗手间的时间,或是拿取零食的时间,因此很多在这个时段播放的广告便白费了。另外,消费者的感官体系无法感受到刺激的存在是指消费者对于该广告视而不见,也就是说,消费者虽然“看”了广告,但却没有“看进去”。
要了解消费者为何会出现视而不见的状况,我们需要先了解感觉阈限。感觉阈限(Sensatory Threshold)是指感官体系要能有效地感受到某一刺激或是刺激之间的差异,所需超过的最低刺激量水平。感觉阈限可以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是指若要使某一刺激能够被某一感官所感受到,所需的最低刺激量。例如人的眼睛所能感受到的光线亮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太暗了可能无法看清事物,但对很多夜行动物而言,这样的亮度则不成问题。因此,以眼睛对光线亮度的绝对阈限来说,相对于很多夜行动物,人类的绝对阈限较高。绝对阈限的概念对营销人员的意义是在执行营销策略时,必须考虑广告刺激或营销刺激的强度是否高于绝对阈限。例如很多平面广告或是广播广告由于篇幅过小或是音量过小,往往会被目标观众或听众所忽略,这便是没有达到其绝对阈限。
另外一个相关的概念是差别阈限。差别阈限(Differential Threshold)是指感官体系对于两个刺激之间的变化或差异,所能察觉的最小量值。一般而言,我们所能察觉到的两个刺激之间变化的最小差异量,又称为最小可觉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 JND)。例如对于某一颜色所能感受到最细微的深浅变化,便是对该颜色的最小可觉差。专业的美工人员或印务人员,由于训练和经常接触的关系,对于印刷品的颜色变化和差异的感知会比一般人更为敏锐,也就是他们的最小可觉差较小,因此使得他们对颜色的差别阈限较低。专业的宝石从业者对于两颗钻石之间的色差与净度差异往往比一般消费者更能辨认清楚。对于营销人员而言,降价是常见的一种促销手段,但是我们要注意差别阈限的问题。有时有些商品降价的幅度或折扣不够大,没能让顾客感受到价格的差异变化,所以无法引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不过,我们要注意最小可觉差的重点是相对的概念,也就是第二个刺激相对于第一个刺激的差异程度。
德国的心理物理学家韦伯(Ernst Weber)在19世纪提出了韦伯定律(Weber's Law)来说明最小可觉差的概念30。这个定律认为,如果第一个刺激的程度很强,则第二个刺激若要被感到差异的话,其所增加的强度必须加大。例如,每次都是买五送一,下次促销则必须是买三送一。他用一个公式来说明这种现象:
K=ΔI/I
其中,K代表常数,这一常数会随着各种感官的不同而有所不同;ΔI代表要产生最小可觉差所必需的刺激强度的最小变量;而I则指最初的刺激强度。
以前面所提到的价格下降来说,如果营销人员知道基于过去的经验:一个商品至少要降价10%(K)才会被消费者所感受到。例如一个标价4000元(I)的手机,至少要降价400元(ΔI),消费者才会感受到差异;但是对于一辆标价60000(I)元的摩托车,400元(ΔI)的降价可能没有意义,因为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差异。若该摩托车的降价要使消费者感受到,则至少要降价6000(ΔI)元。这是因为从韦伯定律来看,消费者对降价所能感受到的常数是10%,也就是受两个刺激间的相对量的影响,而不是受绝对量的影响。
不过,我们要注意韦伯定律中的ΔI代表变量,因此不是指第二个刺激一定会比第一个刺激强。例如韦伯定律不只适用于降价,涨价也同样适用。当厂商要涨价时,他们也要知道若未超过一定幅度的涨价(通常是指涨价的幅度小于K时),消费者一般不会注意到。但当涨价的幅度超过K时,消费者则很可能会对涨价有所反应。
名角登场
韦伯定律在营销上的应用当然不只局限于降价或涨价。只要是牵涉两个刺激之间的差异量,它便可以广泛运用在各种营销手段上。例如很多厂商有时会修改其品牌名称、更换注册商标或是重新布置店铺等。这些变化的差异若是太大,则会造成过去忠诚顾客的熟悉感丧失与不适应,因为他们觉得这已经不是自己过去所喜爱的品牌或商店了。另外有些仿冒的商品,往往也是利用消费者不易感受韦伯定律中的ΔI的细微变化,而混淆视听。像有些近似品牌或山寨产品,因为一字之差或商标上的细微差异,而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知觉,以为这两个品牌或商标是一样的。例如瑞福祥和瑞蚨祥这两个品牌,由于字形和字音相近,消费者一时不察便会将它们混淆。
2.3.2 过度展露
对营销人员而言,展露是必要的,因为没有展露便没有知觉。然而,过度展露(Overexposure)很可能会带来一些相反的效果。由于过度展露会使消费者对于该刺激过分的熟悉,因而形成惯性。惯性(Habituation)是指由于对刺激的过度熟悉,而失去了对该刺激的注意力31。例如消费者可能看惯了住家附近的广告牌,久而久之便产生惯性,变成视而不见。在营销上,很多广告主经常会定期拍摄新的广告,这主要是因为一部广告若是经常重复播放,往往会导致该广告的效果下降,而这种因为广告过度展露所导致的广告效果下降则被称为广告疲劳(Advertising Wearout)32。所以,厂商必须定期更新广告来避免消费者的广告疲劳。乐事薯片等产品便经常借由更新广告的手法来避免消费者产生广告疲劳。当然,过度展露并不一定只出现在广告效果上,在品牌的经营上也有这种现象。例如有些知名品牌借由授权来获得利润。不过,过度授权就如同过度展露一样,如果不去控制其所授权产品的品质,品牌的价值终将被加速折耗。因为很多追求知名品牌的消费者,不但追求知名品牌背后的优良品质,同时也追求其独特性与稀缺性。名牌商品的过度展露与普及,往往会丧失其独特性与稀缺性所带来的心理满足。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过度的授权以及随处可见的皮尔·卡丹商品,已经使得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价值快速滑落。
2.3.3 潜意识知觉
与过度展露相对的是低度展露,与低度展露相关的一个概念是潜意识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当消费者在意识层次的认知上并没有感受到该刺激的存在时,是否该刺激对于消费者而言便没有意义呢?尽管当刺激太弱或出现的时间过于短暂,以至于从意识层次上来看,消费者并没有感受到该刺激的存在,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该刺激没有被人们的感官所接收到。潜意识知觉指的是一种刺激虽然低于意识知觉的阈限(又称Limen),但却在感官的绝对阈限之上的状况。图2-2显示了无知觉、潜意识知觉、意识知觉与刺激量的关系。
图2-2 无知觉、潜意识知觉与意识知觉的关系
潜意识知觉之所以会受到重视,主要是起因于一项针对美国新泽西州一家露天电影院的实验。研究者在这家电影院放映电影时,每间隔5秒便插入一个以1/3000秒的速度来放映的“请喝可口可乐”与“请吃爆米花”的信息,虽然以这种速度放映的信息是一般人无法意识到(低于眼睛的意识知觉阈限)的,但在6周的实验后,发现这家电影院的爆米花的销量增加了58%,而可口可乐的销量也增加了18%33,34。这个研究虽然由于缺乏控制组,而且事后也无法获得验证35,36,37,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受到很大质疑,但是却引发了人们对于潜意识知觉的注意与讨论。
常见的潜意识知觉技巧大概有以下两种:一种是嵌入(Embeds)。此技巧是将细小的图案嵌进杂志或报纸等平面广告中,很多这样的图片都具有性暗示,企图在潜意识层次上来吸引消费者38。嵌入的另外一个应用是将一部分声音嵌入录音带中,来影响听众的行为。例如有一些强调疗效的CD,便借由一些自然的声音(例如海浪声、风声、虫鸣)来帮助听者放松心情、产生自信,甚至达成减肥、戒烟等效果。不过,嵌入的效果并没有获得研究上的支持39,40,因此有关这方面的效果仍待进一步确定。
另外一种技巧是利用阈限信息(Threshold Messaging),即使用一些几乎听不见或看不见的信息来影响消费者的行为41。例如美国有家厂商在其一千多家分店中,以一种纤细的声音来播放录有“我是诚实的,我不偷窃,偷窃是不诚实的”的录音带,结果发现对于偷窃行为的遏止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效果42。
整体而言,潜意识知觉是基于两种理论途径43。一种是通过不断重复某种低弱的信息来产生日增的渐进效果。增量效果理论便是这一解释途径的主要理论。增量效果理论(Incremental Effect Theory)认为刺激的不断重复,可以使该刺激进入人类的神经系统,而当其强度累积到一定程度而超过行为阈限时,则会引发消费者行为的变化。不过,消费者对于这种引发其行为变化的原因并不一定知晓。
另外一种途径是利用低于意识阈限的性刺激来引发潜意识的性动机,最常见的理论是唤醒的心理动态理论。唤醒的心理动态理论(The Psychodynamic Theory of Arousal)认为消费者在潜意识中实施某种行为的意图,可能会被某种进入潜意识的刺激所激发。例如消费者一定是先在潜意识中已经存在一个性的动机,所以广告中低于意识阈限的性刺激(例如广告中隐约嵌入的裸女图像)才能激发出该动机而成为行动。不过,这样的论点尚需进一步的证据来支持,即有哪些广告或营销行为,成功地运用了这两种理论途径而达到效果。
对于潜意识知觉的效果,截至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顶多在情感上会产生作用,很少能产生实际的行动,并且认为这种效果也仅存在于某些特定的情境或特定的人身上。不过有趣的是,一项针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的美国人认为有潜意识广告的存在,并且相信它在影响消费者行为上是有效的44,45。
潜意识知觉受到关注已将近六十年,截至目前,虽然仍有些研究发现潜意识知觉可能有其效果46,47,48,但整体来说,尚未发现足够的证据来支持潜意识知觉会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影响49。
名角登场
1957年9月12日,美国纽约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发表了其在新泽西州一家露天电影院做的一个耗时6周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详见前文,此处不再赘述)。发表人是詹姆斯·维卡里(James Vic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