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谁说萝卜必须长在萝卜地里?
假如你有两块肥沃的土地,一块名曰“萝卜地”,一块名曰“白菜地”。
在一个没招谁也没惹谁的早晨,你突发奇想,打算种些萝卜好在收成之际拿到市场上卖钱。
你仔细地将精挑细选的种子带到你的萝卜地里,在即将播种之际瞥了一眼旁边的白菜地,你愣住了、迟疑了、纠结了。因为你发现,旁边那块土质一样的白菜地里,似乎种植成本更低、面积更大、人力更多、收成更好……
你产生了怀疑和疑问:我要把萝卜种在白菜地里,还是种在萝卜地里?
我想,绝大部分聪明人都会选择前者。
可是如果把萝卜种在白菜地里,那么在可以预计的未来,白菜地里长出来的这种“通体鲜红、缨子翠绿”的植物,究竟算是白菜还是萝卜?
这个问题若是放在我的西北老家,恐怕会被手掌厚实粗糙的长辈们猛地一拍后脑勺:“憨娃子,萝卜白菜都不分啦?”
我们都不傻,当然知道这种“通体鲜红、缨子翠绿”,由萝卜籽长成的植物是萝卜。可奇怪的是,这个问题一旦放在名创优品身上,就让我们变成了分不清“萝卜”和“白菜”的“憨娃子”。
2016年年初,我在朋友圈向我的两千多个好友征询对名创优品其品牌看法的时候,有超过十个人向我回复得直截了当却不约而同:“国产冒牌货/听说是国产的/披着日货外衣的国货……”
另一位以文艺青年著称,习惯了用“优美修辞”+“英文”+“网络流行语”的非典型80后、90后议论方式抒发感情的朋友则发表了如下内容:期待中的是东瀛风、扶桑范儿和樱花味道的浪漫,谁料想拿到手里才发现是“made in China”的“伪劣”产品,坑爹啊!
还有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则神秘兮兮专程致电而来向我爆料:“知道吗?名创优品最早是在广东注册的!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品牌啊!”
事实上,这些体贴地为我分享着他们真知灼见的朋友们的看法,的确符合目前互联网上对名创优品的质疑。质疑的焦点无非集中在了两个词汇上面:“品牌定位”“中国制造”。
那么,什么是品牌?
在市场营销学的课本里,我们能看到如下对“品牌”二字的解读和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品牌”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无形资产,用抽象化的、特有的、能识别的心智概念来表现其差异性,从而在人们的意识当中占据一定位置的综合反映。
从狭义上来说,“品牌”是一种拥有对内对外两面性的“标准”或“规则”,是通过对理念、行为、视觉、听觉四方面进行标准化、规则化,使之具备特有性、价值性、长期性、认知性的一种识别系统的总称(这套系统也被称为CIS体系,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上述理论说明太复杂和烦琐,但若是我们稍稍加以提炼,几个关键词便呼之欲出:特有、规则、长期、无形。
简而言之,“品牌”就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本身的认知程度。当然,这也依赖于品牌创立者对品牌本身的塑造和不断完善。
对于名创优品而言,我们也许会用很多篇幅去深究其对日本实体经营模式的借鉴之处,却也不能忽略其在核心文化层面的定位。
如果我们再一次驻足在名创优品的门店里,选择性地遗忘掉名创产品“made in China”的真相,去寻找其中那些“特有”的、“规则”的、为我们带来了“长期”印象的“无形”气质,我们会发现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这间与日本百元店如出一辙的名创优品,面对那些精致的印刷着日本达摩图案的文具、烙印着鲜明的日本意韵的日用品以及鲜明的原研哉和佐藤卓式设计风格的时候,我们能“顺理成章”地告诉大家“这个灵感和模式源于日本,传播着日本本土文化和日本设计理念,且严格遵循着日本品控标准的品牌是中国品牌”吗?
这样的理解,在一些执着的朋友看来大概依旧无异于诡辩,因为对品牌的定位并不能消弭“made in China”的客观事实。
那么,这就涉及我们刚才所提及的两个焦点中的第二个:“中国制造。”
如果我们还记得在关于日本实体零售业的探讨中所提及的“大量”战略,就一定会记得日本百元店为压低成本,而通过包括中国在内的人力成本相对低下的海外工厂对自有品牌的商品进行“大量”定制的策略。
既然开设在日本的日本品牌杂货店里的产品可以“made in China”,既然数不清的国外知名品牌在经过理性思考和客观判断之后选择了“中国制造”,那么,以中国为主力市场的日本品牌时尚日用百货店里的商品为什么就不可以走前人之路呢?
如果我们说日本的百元店产品物美价廉,那么同时也不要忘记,以“物美价廉”享誉全球的,除了日本的日用杂货外,还有中国的人力资源。
对于在中国土生土长又在国内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广东摸爬滚打多年的叶国富而言,效仿日本的百元店、利用中国的工厂对自有品牌进行“大量”定制,对名创优品而言更具备优势。
至此,我们对于“品牌定位”和“中国制造”的问题可以告一段落。
因为这种流于表面的现象分析在许多“黑”惯了名创优品的朋友眼中,不过只是对名创模式的客观现状进行的一个总结式“洗白”。
我不想替谁“洗白”,也不想把谁“越描越黑”,但我愿意撇开以上的一切解释,与大家一起尝试着接近本源,去找出“叶国富为什么要打造日本品牌”的原因。
只有找到了这个原因,有关“日本品牌”与“中国制造”的论述才算“功德圆满”。
那么,究竟是什么促使叶国富走上了一条“日本品牌”创业之路?
崇洋媚外?哈日包装?博取眼球?
也许都不是。
也许这一切问题的答案,就存在于我们每个人最初的质疑里。看看我在本节伊始于朋友圈所发布的调查结果就知道,我们的目光焦点有多奇怪。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体现了舆论导向下公众的审美趣味。
我们大肆批判着“made in China”,似乎若是论起中国制造的不足之处谁都可以出口成章,似乎但凡是中国制造就会被贴上“假冒伪劣”的标签。
可是,中国制造很可耻吗?
绝不可耻。
中国制造能力之强,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认可。可偏偏相当一部分的国人无论如何也不肯承认,甚至几乎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认为,能买到一件“made in China”的商品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仅从这一点来看,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象呼之欲出:“中国的制造能力很强,但是市场能力和品牌能力很弱。”
然而遗憾的是:“制造能力提升易,品牌能力提高难。”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贸然下口,只能“咬碎牙齿和血吞”。
叶国富的看法则更为悲观:“少则30年,多则50年,甚至除茶叶、陶瓷这些代表中国的产品外,其他中国品牌很难打出中国,走入国际市场。”
这,便是我总在强调的社会格局。
这,也是基于中国社会格局之上的残酷现状。
然而叶国富的创新之举,则成为这“黑暗”现状下的希望之光。因此,我们必须感谢叶国富紧随其后的“语出惊人”:“中国企业短期内走不出去,但中国企业家可以走出去。”
这是一种对老生常谈的“借船出海”战术的全新解读。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借船出海”有诸如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那般的“天价购船”策略——收购。
而今天的叶国富式“借船出海”,则体现了一种开拓创新的“名创精神”——与外国人合资建造一艘冲破中国品牌魔咒的“大船”,然后驶向全球。
关于这种模式,互联网上有个很有趣的比喻:中国人坐着“船”出国了,和一个美丽的外国人生了一个足以在国内受到万人追捧、漂亮绝伦的“混血儿”,她不仅外貌美丽精致,还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特征,且一举一动透着一股浓浓的异国情调。
于是,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依赖于中国制造的国际“混血儿”——名创优品;
于是,当我们还在执迷于质疑叶国富撒在“白菜地”里的“萝卜籽”长出来的究竟是“白菜”还是“萝卜”的时候,当我们所有人都埋着头勤勤恳恳地在“萝卜”地里耕种“萝卜”的时候,叶国富早已领先于众人,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康庄大道。
他,成功地种出了长在“白菜地”里的“混血”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