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语教学从这里开始:中小学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案例03 从三个角度分析低年级初阶国际汉语教学课堂

蒋颖莹

新加坡东南亚世界联合学院小学中文部主管

教学地点 新加坡

教学对象 (1)年级:小学一年级

(2)国籍: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和印度

(3)第一语言:英语

教学任务 (1)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名称:火车、汽车、飞机、公共汽车、自行车、船、地铁、电车。

(2)学生掌握“我坐(骑)××上学”句型。

案例正文

这是我在观摩教学中记录下来的教学案例:

上课开始后,老师用英语介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用英语维持课堂秩序。

老师先带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生词和基本句型,练习中用PPT展示了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出名称,并回答了老师的提问:“Mary坐汽车上学。”“Jack坐公共汽车上学。”

老师又播放了一首与交通工具有关的歌曲,大屏幕上显示歌词及交通工具的配图。唱歌时,大部分学生很努力地跟唱,几个比较顽皮的男孩却在交头接耳,直至老师皱着眉头走过来,用严肃的眼神警告一下,他们才安静下来。也许是因为有其他老师来听课,男孩们很快就坐好了,有的跟唱,有一两个则静静看着PPT。坐在地毯最旁边的一个男生看起来比较内向,他没有唱歌,低着头不停地拔地毯上的毛。由于他没有发出任何声音,也没有影响别人,我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到他在做什么。

唱完歌后,老师就宣布要玩游戏了。老师继续使用英文指示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并解释了游戏“拍苍蝇”的玩法、规则及注意事项。具体玩法是老师先将一张词卡放在地上,两名学生各拿一把苍蝇拍,老师说一个词语,看哪个孩子先打到那张词卡,并将该词套入“我坐(骑)××上学”句型造一个句子。孩子们非常兴奋,在老师的提醒下遵守纪律,非常有序地完成了这个游戏。参与游戏的孩子们基本上都能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并且完成造句;没有机会玩游戏的学生也都很投入地看别人玩游戏。

下课时间到,老师结束了游戏,并用英文提问:“你们今天学会了什么?”举手的学生说了多种交通工具的名称,也有一两个学生说了前面PPT中出现的句子。

课后分析/解决方案

在此案例中,课堂秩序良好,授课老师利用阅读、歌曲和游戏等不同类型的活动来让学生学习和复习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词语与句型,重点突出。老师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成功使大部分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这个环节也是本节课中最为可取的地方。总的来说,老师基本完成课前所定下的教学目标。然而,本着让学生的汉语学习更有效率这一精神,我将从以下三个角度谈谈可以商榷改进的部分。

1.教学目标

在这节课中,授课老师选择的生词基本上都属于必学的常用词语。虽然“电车”已不常用,但是“电”和“车”都是HSK一级词汇中出现的词,更重要的是,它们也都属于构词能力特别强的词语,因此介绍给孩子未尝不可。

句型方面,建议选择学生能有更多机会使用的句子。例如:针对初级班,把基本句型改为:“我去××,我坐××去××。”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这个句型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造出很多相关的句子,如:“我去新加坡,我坐飞机去新加坡。”“我去学校,我坐汽车去学校。”“我去公园,我骑自行车去公园。”此外,还可以延伸出更多句子:“星期天我去圣淘沙,我坐公共汽车去圣淘沙。”“我和我的弟弟去游乐场,我们骑自行车去游乐场。”“我们去中国,我们坐飞机去中国。”当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时,学生不仅更有表达的欲望,也能在反复的练习中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这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2.教学语言

这位老师的大部分指令语都使用英语。我们知道国际汉语课堂时间有限,除了课上,大部分学生接触汉语的机会并不多。在课堂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上课时间,尽可能地增加汉语的输入。使用英语教授汉语,固然有一定的好处,如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有安全感,或有助于课堂管理等等。但长远来看,还是弊大于利,我们还是应该尽量减少英语等中介语的使用。

例如一开始上课,老师可以通过简单的歌曲或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拉个圆圈走走,拉个圆圈走走,走呀走呀,大家坐下来。”“眼睛看,耳朵听,我们大家坐坐好。”等学生熟悉后,也可以不唱,直接给汉语指令:“拉个圆圈……”

3.活动设置

案例中的“拍苍蝇”游戏很好,但是只有两个孩子在玩,其他学生观看。除了两个玩游戏的学生练习了口语,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听和看(当然由于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学生的参与度还是很高的),能练习到的也只有听力吧。我们可以重新设计一下“拍苍蝇”的游戏:两个人拍,可是把其他学生分成两组,轮流说词语;又或者三人一组,三人轮流当说词语和“拍苍蝇”的人。

另外,如果老师将课堂指令换成汉语,并要求学生尽量使用汉语与老师、同伴沟通,那学生练习的机会就多了。比如说在玩游戏这一环节,两名学生玩完一轮后,可以让他们说一说“拍子你要给谁?”而其他想玩这个游戏的学生必须说“我要玩!”“请你给我!”等。

延伸思考

1.教学目标

语言是沟通的工具。学习第二语言,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跨语言交流。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应该先教功能性强的词语或句型,一来可帮助学生早日解决沟通上的困难,二来由于这些词语使用频率高,构词组句的能力强,学生学会这些词语后,对日后学习事半功倍。

2.教学语言

我们知道,语言的复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学习的词语、句型才能变为长时记忆。鉴于平时教学语言的重复性,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让孩子自然习得这些指令语,如:

(1)在日常指令中尽量使用目的语,以手势、动作、图片、实物、歌曲和小视频作为鹰架(scaffolding),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架构。

(2)实在很难解释的词语或句型,用汉语说一遍,用母语解释一遍,最后再用汉语重复一遍,并且使用大量的情境和例句帮助学生理解。

(3)教室内可以张贴一些常用课堂用语,帮助学生闲时加强记忆。

3.活动设置

每个孩子的兴趣点和个人特长都不一样。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是视觉学习者,有的是听觉学习者,有的则是运动型学习者,这就是在歌曲环节有的孩子根本不愿参与的原因。如果我们能设立各种不同的活动角,有的通过对话练习,有的通过唱歌学习,有的通过摆弄建构模型并找到对应的词语来学习,有的则通过角色扮演来练习,每个孩子能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更有效地学习语言,这节课上那个坐在角落的小男孩也不用在唱歌时无聊地拔地毯上的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