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阶层结构分析(社会学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

本章是关于阶级理论的基础性研究,从纵向角度对阶级理论自古典社会学时期到当代社会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时代形势变迁所带来的社会结构上庞大中产阶级的崛起和社会资源分配上的组织化机制等问题,同时作用于马克思和韦伯的阶级理论,前者的生产资料所有权的阶级决定逻辑以及后者的市场能力决定生活机会的逻辑均遭遇了适用上的难题,亟须调整与重构。后世阶级分析家对时代形势变迁所带来的理论困境进行了或被动或主动的回应,展开了深刻的理论调整与重建过程。其典型体现就在于从“组织层次”而非“一般社会”层次寻求突破,将界定阶级位置的要素从“经济市场地位”转向“组织权威地位”。

在两大主流阶级派别的发展史中,转向的内在理路或逻辑都是清晰可辨的。针对韦伯阶级图式中存在的操作化及实现问题,洛克伍德的“市场结果测量论”、戈德索普的“结构性位置论”、吉登斯的“阶级结构化论”等都在相当程度上纳入了对组织权威(工作状况)要素的考察。在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中这一取向更为明显:达伦多夫直接以权威关系定义阶级位置,布劳提出权力结构的等级序列,赖特提出从经验上直接测量组织权威的方法并用于阶级定位。另外,20世纪后半期兴起的劳动力市场社会学对组织与分层关系的阐述也为我们所提出的理论转向问题提供了呼应与佐证。

本章所阐述的阶级理论转向问题对于推进中国的阶级分析乃至更大的社会分层研究而言,同样具有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一,从学理层面讲,从组织权威角度展开对于社会不平等的研究,相对于那些从一般社会层次或抽象关系上对不平等形式和资源的探讨来说,更接近于社会的真实,或将分析推进到更加具体的社会过程之中。

第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中国社会都是一个典型的“权力社会”,国人崇尚权力、追逐权力,权力在重要且稀缺资源的配置、关键性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扮演着支配角色,从而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形成与塑造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限于行政权力,在其他的契约性雇佣关系组织类型中,权力结构及权威关系链条也清晰可辨。因此,从权力尤其是组织权威视角展开的分析将有助于推动对所谓权力社会的研究。

第三,在“单位制”色彩依然浓厚的当代社会,对于大多数成员来说,实际的资源和机会分配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发生在组织和工作状况的层次上。工作组织依然是成员获取资源和机会、确立合法性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场所,界定阶级成员位置的指标或要素坐落于工作组织领域的原则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适用。

第四,后文实证研究将表明,处于社会权力结构或权威关系链条的不同位置的成员,分享着与其权威地位或权威资源相一致的明显不同的生活机会与主观意识。权威资源占有的多寡对成员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活机会形成了程度不等的有效约束,并且在主观地位认同、生活满意度以及生活方式上体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