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寂寞”与“乐于宁静”
每天,我的生活大多是在“静”中度过的。我默默地从事着自己热爱的事业——文学翻译。近二十年前,我即喜爱上英文,从此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我决心把十年动乱浪费的光阴夺回来,力争在文学翻译这一崇高的文化事业上有所作为。于是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一本一本书地读着,使自己头脑不断丰富。其中的甘苦颇耐人寻味,永生难忘。后来我开始出自己的译作了,与出版部门有了密切来往。先是在报刊上发表短篇作品,《读者文摘》(现改名为《读者》)、《外国故事》《世界儿童》《中国翻译》《大学英语》《英语世界》等十多家刊物都留下了我的足迹。随着自己不断积累、提高,我继而与各出版社广泛联系,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译著。之后又相继出版了其他译著。更令我欣喜的是,新的作品还将不断面世。
上述一点成绩,均来自数千个日子的默默耕耘。做学问,尤其需要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小天地。我真喜爱我的书房,它整洁而庄严,虽然很静却似乎颇有“灵气”。每天我都数小时置身其中,翻译、写作、读书。我在这宁静的环境中,为社会贡献着精神食粮。当然,绝非说我只囿于“空中楼阁”——我仍然以各种方式把握着社会的脉搏。我强调的是,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要静得下来,对生活多一份思考,因为人与一般动物不同,就在于一个“思”字。
学界流行一句名言:“甘于寂寞。”要做学问,成大业,的确必须如此,浮躁是万万不能的。想在几天、几月干出惊天动地的成果绝不可能。不少大家的作品确实引起社会的轰动,然而它们均来自默默的耕耘。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耐得住寂寞。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商业气息浓浓地四处弥漫。我们一方面要力求与之适应;另一方面又切忌浮躁,因为浮躁是学人的天敌。不要为赚钱而浮躁,不要为出成果而浮躁。就后者而言,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对此感受颇深。以前老师们就这样告诫我,我照着去做了,“不问收获,只管耕耘”,结果时机一到,收获接踵而至。其实,做学问的人都知道,成功的欢乐只是一方面,平时的耕耘尽管艰辛,但也是其乐无穷的。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结果,而且很大程度上也追求其“过程”。结果因漫长艰辛的过程而焕发出灿烂的光彩,而倍显甜蜜!
“甘于寂寞”反映了学人干事业的辛劳。是呀,漫漫岁月,你都必须在默默的探索中度过,方能孕育出甜美的果实。对于此种寂寞,我们一定要心甘情愿,要耐得住。这是就事业艰辛方面而言。另外,我认为仅有这种境界尚不够。我们踏上学问之路完全出于对某一学科的热爱,勉强是成不了大业的。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热爱选定的做学问的路,又岂会“寂寞”? ——真的,从事文学翻译这么多年,我毫无此感觉,而是欢快活泼地迎接每一天,度过每一日。若不让我走自己的路,那才会空虚寂寞呢!表面看,学人常置身一隅,独来独往,是够冷清寂寞的,殊不知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世界活跃非凡——这唯有学人自知。因此,我以为除“甘于寂寞”,度过重重难关外,更重要的精神境界还在于“乐于宁静”——宁静难道不是我们最需要的环境吗?“乐于宁静”更体现了我们追求事业的主动积极的精神,这种精神十分有利于事业成功。而“甘于寂寞”似乎给人一种被动之感。要干一番事业,当然必须经历艰苦的过程,但若其中没有欢乐,亦难如愿。我们之所以能战胜众多困难,正在于其中包含的无尽乐趣,正是“苦中有乐”的体现。
我喜欢与学界前辈、同人们一起交心,感到相互之间有种种默契和沟通。每次出去参加学术会议,我都十分欣喜,收获不小。这是人间难能可贵的情谊,我会加倍珍惜。
写拙文,聊表寸心,以期与广大学人一道,欢快活泼地在“寂寞”的路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