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强化习题详解
1一个人是某种商品的净销售者,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他从销售者变成了购买者,则他的境况是否可能会变好?请画图解释。
答:其境况可能会变好。消费者所出售的商品的价格下降,而消费者继续充当供给者,那么这个消费者的福利就一定会下降;如果消费者转而成为这种商品的购买者,消费者的情况可能会变好,也可能会变坏。如图9-10所示。
图9-10 比较静态分析
商品1的价格下降使得预算线绕禀赋点转动。如果消费者仍然是一个供给者,那么他的新消费束就一定位于新预算线的浅色部分,即禀赋点的左边。而新预算线的这个部分落在初始的预算集内:在价格变动之前,消费者可以毫无限制地选择这些消费束。因此,根据显示偏好原理,如果消费者仍然是一个供给者,那么他的境况一定会变坏。如果消费者选择成为这种商品的购买者,那么他的新消费束就应该位于新预算线的黑色部分,即禀赋点的右边,境况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
2试分析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答:工资率的提高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取决于工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者之中哪个在总效应中占主导地位,如果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那么工资的提高会增加劳动的供给;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那么工资的提高会减少劳动的供给。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用C表示消费品的消费量,p表示消费品价格,w为工资率,L为劳动供给量,C(_)是消费者拥有的初始消费品,得到预算约束:pC=pC(_)+wL。
如果用L(_)表示劳动时间的上限,那么预算约束就可以改写为pC+w(L(_)-L)=pC(_)+wL(_),再令R=L(_)-L,最终得到预算约束为:pC+wR=pC(_)+wL(_),此为劳动供给决策的标准预算约束。
假设闲暇是正常品,即∂R/∂m>0,利用修正后的斯勒茨基方程,就有:
由于L(_)-R>0,以及∂Rs(p,w)/∂w<0恒成立,所以上述等式右边第一项始终为负,而第二项始终为正,因此,∂R(p,w,m)/∂w的符号就取决于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者之中哪个占主导地位。
如果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那么∂R(p,w,m)/∂w<0,工资的提高会减少休闲的时间,从而增加劳动的供给;反之,如果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那么∂R(p,w,m)/∂w>0,工资的提高会增加休闲的时间,从而减少劳动的供给。
最后再对这个结论的实际意义进行分析,当工资w一开始比较小时,劳动的供给会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当工资增加到一定值时,此时劳动的供给比较充分,收入效应可能占主导地位,此时∂R(p,w,m)/∂w>0,若工资w继续上涨,则劳动的供给随之减少,这就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所描述的情况。
综上所述,当劳动的供应量比较少时,增加工资可以有效地提高劳动供给,可是当劳动的供应量比较大时,提高工资增加劳动供给的政策就未必继续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