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语文 格言新解
广东仲元中学 周华
案例概述
这是借助“双课堂教学平台”,面向“每一位学生”开展议论文段落写作训练的课堂。这里既有虚拟的网络课堂,也有传统的实体课堂。课堂上,阅读、思考与表达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交流、探讨、感悟的实践者是学生,筹划这一系列活动的设计者是师生,点拨提升的引领者是教师。
课前
虚拟课堂设计围绕“格言新解”进行,教师在班级互动讨论区新建了学习任务主题帖和资源共享主题帖,组织学生读格言和格言新解的范文,并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格言充分思考后进行段落写作训练,以回复主题帖形式上传自己的作品,同时借助“电子书包”上传共享自己查找到的相关优秀资源。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能力,独立筛选和加工信息的能力,以及分享共赢的意识。
课中
实体课堂分为“作品欣赏”“挑刺优化”“训练提升”三个环节,环环相扣,讲求针对性与实效性。
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用PPT展示了格言新解的美妙思维(见图1),每一则格言都是人生感悟与智慧的浓缩,每一则格言新解,都别出心裁,别有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批判质疑精神。之后,展示了学生在“虚拟课堂”的部分优秀作品,在学生已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品评、交流写作中的优点,并指出每一个作品改进的方向,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1 教师展示的格言和格言新解示例
在第二个环节,教师展示了“虚拟课堂”中存在典型问题的学生作品,并引导学生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修改意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逐渐明确以下写作要点:“讲道理要先讲清为什么”“时时照应中心”“多角度揭示新解格言的理由”“先破,找出所选格言的疏漏、过时、偏颇处;再立,先举例再总结,指出新解的意义”。整个过程在学生已有写作经验的基础上,引发思维碰撞,研讨优化段落写作的方法,问题源于学生,解决于学生,又高于学生。最后,师生根据研讨结果进行总结:①写作的中心是自己新解的格言;②先破再立,注意详略;③多角度揭示理由,如个体的、社会的、客观的、主观的等。
在第三个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在已有的言语表达经验基础上,运用已掌握的写作技能和策略,使用“电子书包”修改自己的文章段落,进行写作再实践,并将优化后的作品上传教学平台。之后,以“开火车”的形式,组织学生依次展示自己修改后的作品,并说明修改理由,适时点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着重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促进课堂生成。
课后
组织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完成课后练习(对“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耳熟能详的名句,进行新解并写作,600字左右,上传到教学平台“作业巩固”主题区),帮助学生及时巩固课堂所学,强化表达能力。
这个时代,信息浩如烟海,学生“知道得很多,但体验、理解、领悟得太少”。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议论文写得不少,但“独到”“深入”的见解不多。格言是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格言新解,意味着否定、批判或是丰富格言的内涵,让学生批判吸收他人成果,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授课时间是2014年7月15日,是“广东特色高中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教材研讨——暨广东仲元中学新技术背景下课堂教学现场会”展示课之一。以“双课堂教学平台”为载体的虚拟课堂,为学生、教师、格言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的发生和展开提供了空间条件,能引起多重观点和见解的碰撞、转化,走向融合和升华,在验证、批判和创造中激发生命潜能和创造智慧。
【教师简介】周华,广东仲元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州市番禺区“电子书包”项目中心组成员。
案例亮点
【亮点1:课堂容量无限拓展】
课前,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搭建的“虚拟课堂”,教师在班级互动讨论区新建了“格言新解”的学习任务主题帖(见图2),组织学生读范文并挑选自己感兴趣的格言充分思考,利用逆向、发散等创新思维方式对其进行新解,以新解之意为中心,进行段落写作训练,并使用“电子书包”将自己的作品上传至平台(见图3),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与批判质疑精神。“电子书包”能装载所有学生的发言,体现出个体表现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极大地拓宽了格言新解读写课堂的容量。
图2 教师在班级互动讨论区建立的学习任务主题帖
图3 教学平台中学生利用“电子书包”上传的作品
此外,教师还在班级互动讨论区新建了资源共享主题帖(见图4),上传了《人在江湖,身可由己》《看得远,站得高》《可怜天下儿女心》《招招鲜,吃遍天》《弄斧需要到班门》《听君一席话,须读十年书》这六篇格言新解相关文章(见图5),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上传共享相关优秀资源。
图4 教师在班级互动讨论区建立的资源共享主题帖
图5 教师在资源共享主题帖中上传的优秀资源
学生能够利用“电子书包”分享教师共享的诸多信息,能各抒己见自如地表达自己,能指点江山坦诚地评论他人。师生都能认真研读全体学生的作文,教师能够准确把握全班学生在作文中呈现出来的言语经验方面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备课,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写作学习质量,实现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
【亮点2:鲜活资源课堂即时生成】
课上,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直观地向所有学生呈现大家课前创作的部分优秀作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出了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办法(见图6和图7)。之后,又展示了其他部分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这些作品文段中的不足,提出修改意见(见图8、图9、图10和图11),并组织学生使用“电子书包”对自己的作品当堂进行了补充和改造(见图12)。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利用“电子书包”开展这种写作再实践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并有效地促进了课堂鲜活教学资源的生成和共享。
图6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1
图7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2
图8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3
图9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4
图10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5
图11 教学平台中学生作品范例6
图12 教学平台中学生上传的修改后作品
教学反思
母语状态中的写作学习,不是从“无”到“有”,而是从“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学生写作水平的不高,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只是局部性的要素缺失或错误。
格言,短小精悍,好懂好记,蕴含丰富。格言新解,富于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读写格言新解,形式灵活,操作方便,是训练高年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通过本次学习,引导学生定期阅读《格言》杂志,是对语文教材的有效拓宽,非“大一统”体制的“预成”性,而是有较大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实践此类课题的困难:学生课堂生成信息量大,快速判断及时升华,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专业素养都提出严峻挑战。
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