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02/语文 史铁生散文作品专题教学

北京第五中学 王屏萍

案例概述

选修课可谓新课程的亮点,可是长久以来都是被当作选择性必修课来对待,或者流于选专题、选课文甚至选老师等形式性的选择。那么如何设计选修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完成必修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能够真正通过自由选择去满足自身需求,并且更有效地获得提升呢?我认为以专题形式推进聚类学习是一种适宜的方法。专题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方面结构化,进而实现方法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专题学习首先是从学生存在的语文问题出发。我的学生写作语言问题突出,他们在作文中呈现的语言往往是凝定下来的口语或者是一般书面语,缺少文学意味。所以我选择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作为专题学习的基础阅读材料。因为史铁生散文作品具有如下特点:其一,能够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进而调动读者的相关体验;其二,用词典雅,表达灵活新颖,角度多样,善于激发读者想象;其三,表达富有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

整个专题学习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历时两个月。专题学习主要利用寒假进行集中阅读,开学后每周在校保证网络课堂学习1课时(60分钟),共10课时(其余在家里利用网络课堂学习,时间自由掌握);实体课堂2课时(1课时60分钟,1课时40分钟),共100分钟,分别开设在第一阶段起始和第三阶段中期。

1.网络课堂的学习分别以两条线索交互式推进

(1)阅读指导线索:①通过观察学生的网络发言和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障碍和亮点;②通过观察学生网络发言,了解他们在阅读不同作品或者回答不同问题时呈现出来的相同错误,进而把握学生的方法缺失和能力缺陷。以上两点是指导阅读的关键所在。

(2)写作指导线索:①观察学生作业所呈现的写作问题,通过指导帮助逐步解决完善;②观察学生网络发言所呈现的表达问题进行指导和修改。

2.实体课堂主要完成三个任务

(1)进行学习动员和专题说明并且布置学习任务;

(2)针对学习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推动网络课堂的进一步学习;

(3)成果交流和总结。

3.专题学习过程具体设计

1)前期(寒假)走近作家,通读作品。(实体课堂)

(1)运用实体课堂进行专题说明,进行学习动员并布置学习任务。

(2)利用寒假20天时间推荐学生阅读了至少14篇史铁生散文作品和5篇研究论文以及书信谈话等助读材料,进行了基于叙述的写作实践(剧本、解说词和人物小传三种文学创作任选其一),学生平均写作文字量超过6万字。

2)中期(开学)交流作业,发现问题。(网络课堂)

借助网络课堂,分两个阶段组织进行了共4课时(240分钟)的学习,讨论史铁生多部作品,解决学生写作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①没有体裁意识,三种类型的作业(特别是解说词和小传)缺少必要的文体元素,没有体现出所选择文体应该具有的特点;②对部分作品的理解不够准确。并要求学生重新修改自己的创作。

3)后期(开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聚焦作品,直面问题。(网络课堂+实体课堂)

通过组织学生对史铁生多部作品的讨论过程,发现学生在网络课堂讨论中呈现的共性化能力问题和方法问题:①对语言体味不够,关注哲理深刻的语句,忽略表面朴素实则意蕴丰富的语句;②着眼于局部阅读,缺少整体阅读和互文解读的意识和方法;③难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有一定深度的文本内容。进而精选一部作品《我与地坛》作为精读材料,准备设计实体课堂,引领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方法的运用。然后在网络课堂中进行方法的迁移实践。

实体课堂:以经典散文《我与地坛》为主要研读文本,通过对其研读过程的指导解决学生读史铁生其他作品时呈现出来的共性化能力问题和方法问题。

(1)设计了三条线索:语言线、问题线和专题线。进而在过程中总结出方法和规律:①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结合语境反复读;②表现力强的语言需要结合形式仔细品;③形象说理的语言需要结合特点抽象看;④专题学习聚类感知的核心是整体阅读并进行互文解读;⑤深入解读作品的发展脉络是由感性到理性最终上升为哲思。

(2)以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肖复兴的《冬夜重读史铁生》和赵勇的《〈我与地坛〉面面观》三篇文章为助读材料,并且与学过的课文《秋天的怀念》《项脊轩志》《背影》《动人的北平》《登高》相联系,为学生树立起系列作品聚类感知、互文解读、触类旁通的意识。

(3)以王安忆对史铁生作品整体研究的体会为框架,以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的发言为资源推进整节实体课堂的学习。

第二阶段:交流总结,形成经验。(网络课堂+实体课堂)(1)布置学习任务。

①找到自己的角度,重新修改自己的作业(不限字数)。

②准备专题成果呈现:解说词组——录制短片;剧本组——排演话剧;小传组——给别人介绍。

(2)总结学习表现和呈现学习成果。

【教师简介】王屏萍,北京市第五中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研组长,北京市骨干教师。自2008年起参与“语文双课堂”教学研究,2013年又进一步开展了“双课堂语文专题教学”的研究。

案例亮点

【亮点1:个性化的有力驱动】

学生具有极大自主选择的空间,可以满足多样化的个性需求,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爱的作品,并发自内心地推荐作品或者自我推荐时就形成极强的感召力。于是,有的同学受推荐意见的吸引而选择阅读作品,有的同学由于自身尝试的失败而希望看看别人的成果,有的同学愿意通过借鉴来完善自身,还有的同学对作者本身充满崇拜……大家虽然怀着不同的目的,但是都能够主动自觉地走近作品进行饶有兴味的阅读和学习(见图1~图3)。

图1 “互动讨论”中“史铁生散文专题”栏目下设立的论题1

图3 论题《作业回顾1》中学生发帖片段2

图2 论题《作业回顾1》中学生发帖片段1

【亮点2: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中互动充分,学习过程不再艰苦孤独。同时,正是这种对互动的渴望反过来推动着学生进行更深入地独立思考,生成性资源丰富。这里既有对某个问题的探讨,也有对学习所遇困难的互助,更有对学习心理体验的分享,互动立体全面,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见图4~图10)。

图4 “互动讨论”中“史铁生散文专题”栏目下设立的论题2

图10 论题《得意与徘徊》中学生发帖片段3

图5 论题《学习讲故事》中学生发表主题页面

图6 “互动讨论”中“史铁生散文专题”栏目下设立的论题3

图7 论题《得意与徘徊》中学生发表主题页面

图8 论题《得意与徘徊》中学生发帖片段1

图9 论题《得意与徘徊》中学生发帖片段2

【亮点3:丰富的读写实践】

提供多元化读写机会,推动学生的读写实践,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教师提供给学生多种类型的文本,包括抒情叙事散文、评论、书信、谈话、传记等,阅读实践的内容十分丰富,文字量可观。学生在互相审读作业和彼此交流时又在无形中进行了大量阅读,人均阅读文字量为7~10万字。教师通过布置写作任务及组织学生发言,从多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多种类型的写作实践,专题人均写作量超过6万字。

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大致有三类:底线阅读材料、助读材料、其他材料。

第一类包括10篇散文:《我与地坛》《想念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墙下短记》《扶轮问路》《我在史铁生》《随笔十三》《病隙碎笔》。这些散文的语言文学意味浓郁,反映了史铁生对人生独立深入的思考。

第二类有散文《故乡的胡同》《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昼信基督夜信佛》,内容与前面的相关,有助于理解史铁生及其作品。同时,还推荐了一篇谈话和一封书信:《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与复旦大学学生的对谈》《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南方都市报,记者许庆亮、陈祥蕉)。史铁生直言了自己对写作、信仰、生死、爱情等人生多方面命题的认识,二文可供学生解读作品参照。

第三类是相关资料:《史铁生已发表作品总目》(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12b810100wv70.html)展示其作品概貌,便于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孙立哲《想念史铁生》(http://blog.sina.com.cn/s/blog_3dbf2cce0101a60h.html)从最亲密朋友的视角来看史铁生,深化对史铁生及其一生的认识;许宪国论文《生命的思考——关于史铁生研究》(http://www.doc88.com/p-0496891397241.html)可使学生宏观理解史铁生作品的价值所在,论文要素完备、结构清晰、语言具有文学意味;李海峰论文《拄着拐杖,看那孩子走来——史铁生笔下“老人”“孩子”人物形象内涵初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2e12b810101e5n4.html)从某个微观角度解读一系列作品;赵素兰论文《史铁生散文语言特色初探》(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29/17/3980569_263082165.shtml)立足于对史铁生作品语言的研究。

学生专题写作量统计如表1所示。

【亮点4:突破障碍,不断前行】

从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生随时呈现出来的需求不断调整学习过程,帮助学生不断突破难点完成自我建构。

专题设计立足于学生确实存在的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实行中会不断节外生枝附带引出学生的各种学习困难。双课堂专题学习不回避这些困难,不忽视个性化需求,而是及时改变学习过程的设计,在大多数人存在困难的地方进行停留指导,在个性化需求处提供帮助,使学生不断突破障碍,自我前行。

(1)放弃的原定论题,见图11。

图11 “互动讨论”中“史铁生散文专题”栏目下设立的论题4、5、6

(2)临时新增的论题,见图12。

图12 “互动讨论”中“史铁生散文专题”栏目下设立的论题7、2、8

教学反思

“史铁生散文作品专题”学习历时两个月,主要利用寒假进行集中阅读,开学后每周在校学习60分钟,共16课时。整个学习过程中充满艰难和意外,也常常伴随着意想不到的惊喜。个人觉得有如下突破: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浏览“实体课堂教学设计”

http://chat.tfedu.net/edu/?p=124

(1)把单篇文章的学习与系列作品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真正理解并践行了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让课内学习真正对课外学习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

(2)由于双课堂让学生学习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学习过程中经常会节外生枝。最终的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基于真实的学情不断调整修改而成的,满足现实要求,具有实用性。

(3)专题作业设计具有综合性,目标要求大胆,对学生形成了某种冲击性,受到学生欢迎。

(4)实体课堂的设计依托于网络课堂的学情,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由于第一次尝试进行双课堂专题教学,介入“双课堂”和“专题”两个专业性元素,所以在实践中有时感觉捉襟见肘,偶现狼狈,方方面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最初预设的教学问题难以顺利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发出新问题,倒逼教师不断调整教学设计,先去解决阶段性问题,对教师应对水平和教学策略都是严峻考验。此外,学生读写实践一旦真正展开,教师的工作量剧增数倍,该如何应对?还有专题教学材料的筛选问题、双课堂教学的组织问题等,这些都是教学不可回避的关键点,也都还有继续努力的极大空间,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

同行点评

刘德水(顺义教研中心语文特级教师):此节课,学生先在教师组织下自主阅读,在网络课堂研讨碰撞,生成问题后,师生在现实课堂深入探讨、交流。教师不仅要有自己的预设(教学的目标),更要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问题,进行点拨、纠正、提升。王屏萍从事“双课堂”研究近十年,技术娴熟,底蕴丰厚,驾轻就熟。旁听一隅,大觉过瘾!

刘葵(北京四中特级教师):今天的课令人震撼,很受启发。切入点很好,从简单无疑处深入,不断扩大语境丰富内涵,示范精读体会的要着。品味语言,注重勾连以往学习内容,打通学生学习体验。在交流鉴赏体验中发现妙处!解释专题学习的精髓在于文本互参。对我有很大启发。

课堂实录

请扫码或访问网址观看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4OTYyMTc0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