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孔子“君子九思”的内省领导智慧
在《论语》“季氏篇”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凝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意思是,做一个君子,有九个方面的事要用心思虑:看到一件表面的事物要想到是否看明白了本质;听到什么事情要想到是否听清楚、听懂了,有无偏听轻信;与人交往时要想到脸色是否温和友善;为人处世要想到自己的态度是否恭敬;言谈时要想到是否诚实、忠于事实真相;做事时要想到是否谨慎敬业;有问题和疑难时要想到如何向别人请教;自己要发怒时要想到是否会带来灾难性后患;见到利益时要想到是否符合义的准则,该不该得。
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意思是,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与人忠。”意思是,凡事尽心竭力,忠诚不二。
在《论语》“公冶长篇”中,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贵,我把那些富贵视如过眼的天上浮云。
孔子的“九思”,讲的就是“内省”。所谓“内省”,就是自我省察和纠正在做人和做事实践中的偏差,从而不断提升做人的道德修养和做事的智慧。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孔子的弟子曾参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往今来,凡是为民族、为国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无不是道德修养和智慧极高的人。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能根据人生经历,以“九思”的形式总结出做人和做事的智慧,为今天的领导者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明察秋毫是“视思明”的智慧。“视思明”,就是看的时候就要思考是否真正看清楚了。古人云:“目睹为视,见微为明。”领导者要看的内容很多,看人、看事、看问题等。不管看什么,都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被浮云遮住眼。看人,要透过人的外表看到他的内心;看物,要透过它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看问题,要透过它的表层看到它的底里。为了把人、物和问题看明白,还要仔细地看、深入地看,要明察秋毫,要见微知著。为了要把人、物和问题看得正确,还要放在不同的环境中看,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看。要把人、物和问题看得全面,不仅要个别看,还要一般看,不能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要从局部看,还要从全局看;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还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只有把人、物和问题放在多维度中去全面地看、深入地看、系统地看、辩证地看,才能够从秋毫的发端和变化中,探索事理,把握规律。看得准不准,明不明,关乎领导活动在选人做事和解决问题方面的成效。所以,“视思明”当为领导者修心融智的第一功夫。
从善如流是“听思聪”的智慧。“听思聪”,就是听到什么事情时要思考是否听清楚、听懂了。“听”是领导者获得准确的感性材料和获得正确决策的意见以及建议的重要途径。听得是否清楚明白关系到事情结局的成功和失败。听明白的方法也反映出一个领导者的素养和智慧。要听明确,领导者就要认真地听、耐心地听、全面地听。不要带着观点去听,不要带着态度去听,要客观地去听;不要偏听,要兼听,不能只听颂歌,还要听犯颜直谏的批评声;不要只在办公室电话里听、会议室听,还要深入第一线、深入群众中去听。领导者尤其要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善于纳谏,从善如流;既要听取观点相同的人的意见,又要善于倾听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的意见,特别是要从别人的批评和谴责声中听出真知灼见,获得领导智慧。当然,人心复杂,并非每个人都能坦然地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有些人有时甚至还会出于某种目的刻意隐藏真实意图。领导者要仔细分辨它的真假对错,去伪存真,如果不加分辨就匆匆忙忙做出判断,很容易失误。
宽厚亲民是“色思温”的智慧。“色思温”,就是与人交往时要想到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友善。领导者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有时比语言更能打动人或者更伤害人。如果领导者有一颗公仆之心,就能宽厚亲民,在接待群众时就会有一颗热爱之心,面色就温和,说话就和气,神态就彬彬有礼、平易近人,就会产生亲和力和向心力,进而增添领导力。如果领导者不甘做人民的“铺路石”和“孺子牛”,就会故作高深,在人前一天到晚绷着脸耍权威。其实,权威不是靠绷脸绷出来的,相反,脸绷得越紧,人们越不买账,权威也建立不起来。所以,领导者一定要“色思温”,好好修炼和培育自己宽厚亲民的爱心。
谦谨恭敬是“貌思恭”的智慧。“貌思恭”,就是为人处世要想到自己的态度是否恭敬。“貌”是外在形象,“恭”是内心虔诚。外“貌”内“恭”是一个统一体,内心虔诚,外貌自然谦和。心理阳光的领导者,面貌上也一定微笑热情,温和友善;脸色纠结、凶神恶煞的人,内心一般也是积雪千丈、阴险狡诈的。领导者要把尊重、诚信、宽容、厚道作为与人相处的基本心态,在上级面前神态谦恭而不谦卑,在下级和群众面前举止谦和而不凶恶,这种“貌思恭”的智慧会赢得上级的认可和赏识,也会赢得下属的敬佩与支持,甚至能为自己的发展和自己所承载的事业的发展拓宽更大的空间。相反,若领导者缺失一颗虔诚的心,就会对上媚眼屈膝,百依百顺,助纣为虐;对下骄傲自满,飞扬跋扈,称王称霸。最终得不到为人正派的上级领导的认可,也为下属们所不齿,甚而断送自己的前程,损害自己所承载的领导事业。
忠于事实是“言思忠”的智慧。“言思忠”,就是言谈时要思考是否诚实、忠于事实真相。忠诚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所以,孔子一贯主张“与人忠”。忠于事实,就是说话要忠诚,按事实说话,句句都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实话,对上级、对下属、对家人、对朋友,都用心说话,表里如一。面对大是大非的问题,要坚持原则、刚正不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不讲违背事实和违背良心的话,言行一致。那种违背事实而信口开河,专讲大话、空话、套话,或者专讲永远正确的废话的领导者,无忠实可言,不会为群众认可,因此,他永远不可能成为一名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导者。
严肃认真是“事思敬”的智慧。“事思敬”,就是做事要想到谨慎敬业。“敬”是指办事谨慎,严肃认真。孔子主张“敬事”,教导弟子“执事敬”。领导要做的工作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只有仔细思考、周密准备、对工作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敢于自我加压、自我超越,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问题面前不回避,在荣誉面前不伸手的“敬事”领导者,才能把领导活动中的每一项工作做好。那种没有事业心和使命感,不敢担当,不愿奉献,消极、敷衍、怠工的领导者,决然干不出一番事业。
释疑解惑是“凝思问”的智慧。“凝思问”,就是碰上疑难问题要思考是否需要求教。善于发问,不耻下问,化解疑惑,立德增智,是有智慧的领导者的一大特征。在千头万绪的领导工作中,遇到一些疑难和困惑在所难免,面对困惑和问题时,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的问题不能不懂装懂、自以为是,要学孔子“每事问”和“不耻下问”,这样才能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心明眼亮、考虑周详、措施得当,才能避免工作中的瞎指挥和盲目蛮干,才有利于适应工作中不断提出的新要求和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
冷静克制是“忿思难”的智慧。“忿思难”,就是愤怒之前要想可能带来的后患。有人研究过,人的一生有大约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到极端愤怒的状态。愤怒是情绪失控的表现,人在发怒状态思维混乱,理性丧失,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倒是会把问题搞得更为复杂、更糟糕,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人们常说“冲动是魔鬼”,发怒比魔鬼更可怕,“上帝开出去的最沉重的罚单就是给那些没有制怒定力的人”。领导者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凭个人情绪信马由缰,失去仪态。但丁说过:“测量一个人的力量大小,应该看他的自制力如何。”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也说:“在所有显示力量的事物中,克制最能给人留下印象。”遇事不慌、遇事不怒,冷静、沉着,细致、从容应对,是非常高的素养,需要不断地修炼与磨砺。有智慧的领导者必须攻读这门必修课,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就能够防止和避免不良情绪给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的危害。
重义轻财是“见得思义”的智慧。“见得思义”,就是在得到利益和好处之前要先审视是否符合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是指思想和行为合宜的道德或道理。重财轻义之人,必然会为小利而忘大义,为小利而忘大害,这种人就像为了吃到捕鼠夹子上的诱饵而搭上了性命的老鼠。宋代吕本中在他所著的《官箴》中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其中的“清”,指的就是清廉,即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但是有些领导者不以“不义而富”为耻,反以“不义而富”为荣,以权入股,坐收渔利,搞权力寻租而大发横财,还自以为这样做很聪明,从历史上和近年的腐败案件来看,往往是一人作奸,全家坐监,家破人亡,臭名被永远钉在了耻辱柱上。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懂得“见得思义”,以义为上,乐于义然后取。在各种各样的诱惑来袭时,能够重义轻财,干净做事、廉洁奉公,不要自己不该得的东西,不伸手去拿自己不该拿的东西。所以,领导者在充满各种利益诱惑面前,要像孔子那样“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做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孔子的“九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涵盖了为人处事及修养的方方面面,是关于人的行为规范和要求,领导者应该不断学习、深刻领会,经常以“九思”为行为准则检视自己,要求自己,在践行感悟的基础上,不断地增修养、塑品格、开眼界,做一个真正成熟和成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