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孔子“子帅以正”的表率领导智慧
在《论语》“颜渊篇”中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季康子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为政者,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你做到正直了,谁还敢不端正呢?”季康子又问孔子:“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季康子又问:“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何必动用杀戮的手段呢?您想要行善,老百姓自然就会跟着行善。上位人的品德如风,下位人的品德如草,风吹到草上,草就会随风倒向一边。”
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如果领导者端正了自身的行为,领导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领导者自身的行为不能端正,怎能使别人的行为端正呢?孔子在回答子路问政时说:“先之劳之。”意思是,当领导的要率先垂范,要使民信服必须为民事而操劳。孔子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当领导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领导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领导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领导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领导者也不会服从。孔子还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意思是,在上位者只要崇尚礼,老百姓就不敢不尊敬;在上位者只要崇尚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崇尚信,老百姓就不敢不以真实感情回馈。如果真能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儿女前来投奔。
孔子的为人表率是以“正身”为起点的,也就是以为政者带头端正自己的品德、作风、行为为起点的。孔子对前来问政的季康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进一步指出,为政者“其身正”,就会产生“不令而行”的效应,这样从政还有什么难处呢?即“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孔子的“正身”就是示范领导,具有一般领导方法和谋略起不到的作用。当政者带头讲礼、义、信,老百姓哪有不追随、效仿的?即“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他还形象地把为政者之德比作风,老百姓之德喻为草,“草上之风必偃”,表达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孔子还从反面告诫为政者,自己品行不端或高高在上,指手画脚,即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服从,即“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孔子“为人表率”是一切为政行为的根本,为政者的榜样是“安人安百姓”,这是一种极其深刻的领导智慧。
“子帅以正”,即领导者以德修身是实现“为政以德”的根本保证。政治必须以道德为基础,为政者实行德治,必先努力修己志仁,修行自己的品德,端正自己的行为。德是做人、做事、做官的根本。领导者的威信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权力的威信和非权力的威信。权力的威信属于职务内权威,是由领导职位产生的,是有边界的,会因为职位的变化而改变,职务内的权威与组织及职务有关系,依靠的是强制性,人们不得不服从;非权力的威信属于职务外威信,与组织及职务没有关系,是由领导者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产生的,是没有边界的,有道德,就有人格魅力,就有吸引力,就有凝聚力,就有感召力,就有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追随者,就能够被众人拥戴,就能产生权威。这种非领导职务产生的权威完全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服从,不会因为职位的变化而改变。领导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务只能得一时之威,制度可得一事之威,品德则可得一世之威。所以,一个领导者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必须立住“子帅以正”这个根本。
领导不等于领导力,权力也不意味着领导力。领导力的核心是影响力,它不是来自于领导者的位置和权力,而是来自于领导者身上散发出的人格魅力。“人格”一词,来自于希腊语“persona”(面具),原意是指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所戴的面具,后被赋予了心理学的含义,用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各类角色的人都会戴着面具来表演,这些面具就是内在人格的外在表现。人格可以归纳为,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下在需要、动机、情趣、情绪、态度、价值观、信仰、能力等诸方面表现出来的行为集合。近年来,国外心理学界提出了一个“人格模型”,被广泛认可和采用。该模型包括五种普遍的人格特征:外向型、神经质型、和善型、严谨自律型和开放型。人格魅力,是指一个人由信仰、价值观、品行、才学、情趣以及容貌等人格综合因素体现出来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人表率不仅是领导者的一种永恒的美德,更是领导者才能的中心点。领导者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凡事都要求达到极致,从而给下属做表率。
人格的示范作用是“为人表率”的领导智慧。示范作用是领导力的基本作用,也是领导力的外在表现。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一种令人信服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帮助领导者快速完成某件事。中国古代就有“三立”之说,即立德、立功、立言,其中对“德”尤为重视。古往今来,官员政要多处于执政掌权的机枢要位,其品其德塑造出来的人格魅力,对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极其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即“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每一个领导者有自己的职位权力和个人权力。如果领导者总是使用自己的职位权力,会使得被领导者表面顺从、暗地较劲。例如,当领导者给被领导者安排工作任务时,被领导者可能满口答应,但是却拖着不办,或不认真去办。如果领导者使用自己的个人权力,被领导者会感受到领导者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并成为他们内心世界认同和敬佩的一种范式,他们就会追随领导者自愿地按照领导者的意思去办,并且力争把这件事办好。这样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就转变成追随者的“共同魅力”。所以,领导者要想做好工作,不能光凭职位权力,还需要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展现出了人格魅力,这种示范作用会收到立竿见影的领导力效果,领导者自己率先垂范地带头做,才能带动百姓毫无怨言地一起做。孔子倡导的“为人表率”内化就是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外化就是强大的领导力。“做表率”就是要带头,就是要做榜样、做模范,就是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所谓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领导者身体力行做在前面,不用多说就可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陈弘谋编著的《从政遗规》记有:“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如果领导者思想纯洁,道德高尚,行为端正,处事谨慎,勤于政事,不仅会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戴,还会影响、带动一方民众的风气积极向上。
人格魅力的辐射作用是“为人表率”的领导智慧。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巨大的正能量,具有无限的辐射力。领导者也是血肉之躯,生活在特定历史环境中,带有时代的烙印和局限性,但是领导者身上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具有道德价值的永恒性,具有超越时空的辐射力,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被当时的被领导者尊重和敬仰并极其强烈地追随着,又为当代人所追忆和怀念的根本原因。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人格魅力很值得称道。赵匡胤生于一个没落世家,早年经历了生活的磨难,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他立志要改变这个社会。后来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但他富贵后不忘本色,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都深为后世所传颂。从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作为切入点来提升自己的领导力,不仅提升速度会更快些,而且产生的辐射作用也是无与伦比的。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时代的道德标杆,引领着被领导者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上获得担当的责任力量,从而坚定追求美好未来的信念,也引领着普通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观导向,如果每个公民都能接受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中所辐射出来的道德思想,并砥砺自己在道德层面有所作为,全社会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进而影响和推进公民道德的建设。所以,为人表率是真理的指引力量和人格的示范力量的统一,具有归心的神奇力量。南非总统曼德拉说得好:“作为领袖,最好是在后方领导,让其他人站在前线,尤其是在庆祝胜利或好事时。但在危险时,你要站在前线。这样,人们会欣赏你的领导力。”
人格魅力的感染作用是“为人表率”的领导智慧。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具有精力旺盛、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特征。具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即使在疾病和衰老的状态下,依然会活力无限,给下属以极大的鼓舞和感染。领导者的感染力并非来自于嘴皮子功夫,而是来自于领导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传奇领导者。1921年,在经受了小儿麻痹症的折磨之后,罗斯福只能依靠外力走路了。罗斯福一般由一个儿子搀扶着左手,右手则由拐杖支撑着,但每当罗斯福在公众场合露面时,人们却看不到拐杖,也看不到轮椅。并且面对病魔时,他表现得异常乐观自信,因此多数美国人从来不知道罗斯福的疾病。他的微笑极具感染力,即使做着自己非常讨厌的事,他的微笑仍能让人觉得他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他的话语也极具感染力,他的话语像一个老父亲那样亲切动人,人们喜欢听他讲话,崇拜他,官员们也乐意为他“卖命”。当时的一个国会议员曾这样说:“如果罗斯福要求我们从金门大桥上跳下去,三分之二的议员都会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不问缘由。”这就是罗斯福的人格魅力产生的强大感染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下属不仅爱戴他,而且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士为知己者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无论是推行新政,还是竞选总统,罗斯福的成功都离不开他那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人格魅力。
在历史上,有作为的领导者都高度重视道德的完善,清朝的名将曾国藩就提出,领导者必须完善“八德”:勤,即无论居家、居官、居军,皆以勤字为本,勤以治事,勤则不匮;俭,即俭以养廉,廉以服从;刚,即所展仪度必有不可犯之英风,未有无阳刚之气而能大有立于世者,困心衡虑,正是玉汝于成,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咬牙立志;明,即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明以应物;孝,即凡吾德意足生人感恋者,皆吾所以爱吾亲也;信,即一言不欺,一事不假,行之既久,人皆信之;谦,即居今之世要以言逊为直,有过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居,貌恭而不招人之辱,心虚则可受人之益,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笑,乃有进步也;浑,即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不可过于武断。我们今天选择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在孔子眼里,有人格魅力的领导者可以列在“君子”行列,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小人”。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既是领导者的必修课,又是领导者的常修课。《论语》共20篇,512章,论述小人的有20余章,约占全书的1/25,领导者也应该深入研究。孔子关于小人的论述,往往都是在与君子的相对论述中展开的,从而让小人和君子形成鲜明的对照。赞成君子,否定小人;褒扬君子,贬斥小人。其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对比,让领导者(君子)以小人为镜鉴,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
西方的组织行为理论认为,组织间的领导和部属之间是相互影响的,领导者能够产生领导的效能,根源于他比组织其他成员具有更大的影响力。美国著名的领导学权威史蒂芬·柯维也认为,领导的本质是影响力,或者说,领导的才能就是影响力,真正的领导者是能够影响别人,使别人追随自己的人物。领导者这种有影响力的才能是什么,史蒂芬·柯维并没有说出来。可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给出了答案:领导力中最强大的影响力就是领导者以德修身修炼出来的人格魅力。领导者强化自我修炼,修出了品德,就会在各个方面以身作则、做出表率,就会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和影响力,就会有心悦诚服的追随者。领导者具有五项权力:合法权、报酬权、强制权、专家权、典范权(人格魅力)。前三项权力是职位权力,后两项权力是个人权力。领导者借着职位权势去支配和控制下属,对下属指手画脚,那不是领导力,那只能叫拿着鸡毛当令箭,如此取得的领导绩效只能是以零为半径的圆。个人权力中的专家权能够产生无冕领导的影响力。人格魅力更为重要,它是领导者修德正身的结果。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其《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也指出:“领导做出榜样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之一。”当领导者在出勤方面做出榜样时,谁也不敢迟到;当领导积极、勇敢、忘我地工作时,职工也将效法他,以他为榜样。
现在,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情境和权变因素是决定领导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实,领导力的最主要源泉还是领导者本身,也就是说,领导者的人格魅力是领导力的最主要决定因素。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时必须首先实现“自我领导”,通过进德修身来锤炼人格魅力,挖掘领导力。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就是一本最有价值的领导学教科书,因为领导者的魅力把领导智慧撰写得淋漓尽致。西方的著名学者普拉斯也盛赞领导者的人格魅力:“魅力有一种能使人开颜、消怒,并且悦人和迷人的神秘品质。它不像水龙头那样随开随关,突然迸发。它像根丝巧妙地编织在性格里,它闪闪发光,光明灿烂,经久不灭。”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曾说:“真正的领导能力来自让人钦佩的人格。”一个卓越的领导者要想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影响力,就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征服被领导者,让被领导者做出忠诚的承诺和不惜任何代价去实现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