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老子“自知者胜”的内求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老子曰:“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意思是,不固执己见,所以能明智;不自以为是,所以能是非昭彰;不自吹自擂,所以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保持长久。

在《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中,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能认识别人的叫作有智慧,能认识自己的叫作高明。能战胜别人的叫作有力量,能战胜自己弱点的叫作坚强。

在《道德经》“第七十一章”中,老子曰:“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意思是,对于某些事物,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是高尚的认知精神;本来不知道却自以为是,这是求知上最糟糕的病态。

在《道德经》“第七十二章”中,老子曰:“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意思是,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能自爱,而不自显尊贵。

在老子看来,人的“自知”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境界,即“圣人自知”。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因而人最缺的也就是“自知”。一般人都是朝外看,对别人说长道短。其实,不把自己作为观看的对象,是不能“自知”的。因此,“自知”,首先就要正视自我,敢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和无知,即“知不知,上矣”。反过来,不敢承认自己的缺点或者不懂装懂,这就是一种病态,即“不知知,病也”。“自知”也要反省自我,反省自我才能达到明智,即“自知者明”。人最难得的就是有自知之明,这不只是因为“身在此山中”而“难识庐山真面目”,更是因为人们通常都不会自我反省、忏悔。盲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纠正不了已经存在的过错,还会放大原有的错误和造成新的过错。所以,老子强调能够“自知”“自爱”而不“自见”“自贵”才能成为圣人,即“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荀子也从正面阐释清楚了反省自我和无过错的关系,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自知”,还要完善自我,完善自我就要有自我批判的认错心理,拿出勇气,向自我挑战,纠正自己的缺点与过错,对自己的心灵污染进行大扫除,以达到“自胜者强”的境地。

“自知者胜”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知的人明白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必须干什么。想干什么,就是知道自己的愿望、理想和目标是什么,并将其作为自己心中始终不灭的一盏指路明灯;能干什么,就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多大,核心能力圈的范围,不干超越负载能力边界的事;必须干什么,就是知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化敌为友,并善用这些资源干成事,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领导活动是在风雨中铿锵前行,在纷扰的变数中奋力博弈,影响成败的因素很多,因此,“自知”尤为重要。

“自知”能让人洞明事物。自知是对自己的认识,是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认知,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理解和领悟。自知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自知者通过外物反观自己、了解自己,再以本明之智、虚静之心关照外物,最终获得能够知晓事物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领悟“天道”的能力。不自知的人,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受外物的烦扰而不能净化心念,不能洞明事物之理,无法获得认识“天道”的枢机。这种人小无力为家,大无力为国。所以,领导者只有自知,才能真正地战胜自己,达到老子所讲的“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的状态,获得驾驭万般事物的能力。

“自知”使人奋进。自知者不自满,不会夜郎自大,也不会犯“不知知”那种错误。相反,他们有“知不知”的高尚精神,明白自己愚钝,与别人有差距,但不气馁,知不足而以勤勉克,则必能裨补阙漏,有所成就。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一再告诫他的弟子:“你知道一件事,就是你一无所知。”清朝学者阎若璩自幼口吃,“入学,读书千遍犹未熟”遭到同学耻笑。但他并不灰心,勤读苦思,废寝忘食,终于在30岁时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而彪炳史册。即使“天资愚顽”之流,只要“自知”,只要足够勤奋,即便是不能像雄鹰那样一飞冲天,也可以远飞万里。哈佛商学院终身教授、著名领导力专家约翰·科特研究了美国数百个成功的企业家,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有很高的自我评价,始终不断地反省自己的成功之旅,加深自己对成功的理解,认为自己的行为代表正确的方向,他们都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在人才济济的大环境中,特别是在无人注意和推荐自己的情况下,你不要向外找原因,而应该向内问问自己够不够被注意和被推荐的分量,自知不够分量,就通过奋进积累分量。在自知自己能力的基础上,要抓住机会,把自己的能力、本事展示和推销出去,这就是“自信心和进取精神”。压在盐车下的千里马,自知自己的能力,引颈长鸣,发出金玉之声,才有了伯乐识马的故事。

“自知”就不会自我膨胀。自知者通过正确地剖析自己,找准能使心中天平平衡的砝码,明确自己的基本条件,包括能力、学识、水平、性格、志向等优势、劣势、潜能,认清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其变化趋势,既不自以为是、自我炫耀,又不刻意抬高自己;既有自爱之心,又有谦卑之礼。也就是做到了老子所讲的“不自见”“不自是”“不自贵”“不自矜”。

“自知”能让人知进知退。人生和事业如棋局,进不一定赢,退不一定输。自知者能把进退的智慧演绎得无比精彩。楚汉相争之初,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之精,强弩不如楚师之劲,因而面对强敌,量力示弱,甘守贫瘠之地而忍气吞声,终于赢得了时机,壮大了自己,转败为胜,建立了汉朝基业。越国国王勾践被困于会稽山时,自知难与吴国一拼到底,因而甘为吴王之奴,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灭了吴国,雪了国耻,成就霸业。越国的大夫范蠡,自知与越王可同患难,却难共欢乐,在帮助勾践战胜吴国之际急流勇退,转仕为商,不仅富甲一方,身家性命也得以保全,而且开创了陶朱事业,成为“商圣”。水自知不如巨石之坚,因而绕流,终东汇于海。弱草自知不如风力之猛,因而弯腰顺伏,终得绿意盎然。

古代圣贤们对“自知”的价值是有共识的。孔子提倡“反躬自问”。在《孟子》“离娄”中,孟子也提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意思是,做事情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等问题,要反躬自省,不要怨天尤人。在《韩非子》“喻老”篇中,韩非子也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战胜别人是“向外求”,战胜自己是“向内求”。“自知”就是“内求”。人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真正的强大,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内求”就是向内看,自察、自省,善于认识自己、掂量自己、控制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磨炼、修行的过程,也是领导者绕不开的修炼过程。

老子“自知者胜”的智慧,贯穿于东西方人类发展的整个过程。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世界著名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对老子的“自知者胜”也有深刻的领会,他指出:“因为信息时代取代工业时代,世界无边的竞争、放权自由的管理模式,未来的历史学家会说,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技术和网络的更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在这个世界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这里“积极地管理自己”的基础就是“自知”。不“自知”,就决然不能“管理自己”。无论社会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也无论社会竞争如何激烈,因“自知”而“积极地管理自己”所产生的强大轴心力量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