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中的领导智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九、老子“柔之胜刚”的尚柔领导智慧

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意思是,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给万物带来利益却又不与万物争锋。它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能更接近于“道”。智慧人就要像水那样,居住要选择善地,心地要保持善良,待人要坚持善仁,说话要坚持善信,施政要达到善治,办事要做到善能,行动要抓住善时。

在《道德经》“二十二章”中,老子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思是,委屈才能保全,弯曲才能伸直,低洼才能充盈,破旧才能更新,少取就会得到,多取就会迷惑。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

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意思是,事物向相反的方面变化,是“道”的运动规律,柔弱就是“道”发挥作用的地方。

在《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穿透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在《道德经》“第四十五章”中,老子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意思是,最完美的东西,好像有残缺,但是它的作用却是永不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好似空虚,但是它的作用却是不会穷尽的。最直的东西,好似弯曲;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最卓越的辩才,好似出言迟钝。清静能够战胜躁动,寒冷能够战胜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老子曰:“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意思是,勇于凭刚强去做事就会死,勇于凭柔弱行事就会活。

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中,老子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的筋肉是柔软的,但是当死了之后,就变得僵硬了。草木有生命的时候是柔软的,但死了之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说坚硬是走向死亡之路,而柔软才是生命之旅。自以为兵力强大则容易灭亡,树木强壮则容易折断。那么,如果太过于逞强好胜,反而会处于劣势,顺势柔弱的反而占了上风。

在《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中,老子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就是水了,然而能攻破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也没有别的东西能代替它这种能力。所以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没有人能践行。

“柔之胜刚”是辩证思想的智慧。柔和刚是力量的两个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刚,表面上看是一种有形之力,而且看似其力锋芒、咄咄逼人、势不可挡;柔,则是一种无形之力,看似软弱无力,其实蕴藏着力量,其力藏而不露。两种不同的力之间并不是以孤立的状态存在的,而是可以向着对立面转化的。老子以其独特而深邃的哲学慧眼洞察到了这种转化的枢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认为刚柔这两种力量在转化过程中是“尚柔”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柔之胜刚,就是以一种无形之力去战胜另一种有形之力。春风无形无力却能吹来一地新芽和满园春色。老子刚柔转化的辩证思想和“尚柔”的智慧贯穿在他的整个《道德经》中,如他的“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就鞭辟入里地阐释了这种思想。

“柔之胜刚”是弱者生存的智慧。柔和刚相比,表面上是弱者,这里的弱,并非卑微,它不过是柔的一种表现形式,在这种弱的下面积聚和蕴藏着能量,形成与刚相对的另一种极端力量。老子观察水象并领悟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道理。水虽然柔弱,但它可以在最为坚硬的东西中奔流,天长日久积累起来的力量能够水滴石穿,能够突破任何阻力一路向前。“柔弱”的生存智慧在于:明知何为刚强,却安于守弱;明知何为高贵,却甘守卑微。时机未成熟时,能够挺住,羽毛未丰满时,懂得让步。隐藏自己的锋芒,让强者对手没有攻击的着力点,强者对手也会把弱者排列在竞争者之外,放松对弱者的警惕和围攻,这就让弱者拥有了生存和生长的契机。

“柔之胜刚”是大智若愚的智慧。老子的《道德经》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大智若愚”这个词汇,但是有“大巧若拙”的说法,两者意思是差不多的。老子所讲的“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就是对“大智若愚”的做人智慧做的最通透的诠释。因此,圣人坚守大道为天下的楷模,即“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现实中有两种类型的智愚组合:外智而内愚,这是名副其实的愚;外愚而内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外智者,工于计巧,惯于张扬,装腔作势,凡事斤斤计较,吃不得半点亏,动则就示强示刚,往往是自招祸殃而早亡。内智者,看来好像愚笨,在处理很多日常事务时达观、大度,不露锋芒、不拘小节,甚至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在低调中修炼自己,在“愚”中等待时机。在事关根本大事上却做得很出色,很成功。智愚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内里而不是外在。谁能做到“大智若愚”,谁就可以在人生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谱写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人生和事业的壮丽篇章。

“柔之胜刚”是上善若水的智慧。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也不无遗憾地说:“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因此,老子以水喻人,认为具备高尚道德、能够以身作则的领导者应具备似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和践行“柔之胜刚”的若水智慧。老子还提出,领导者要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就要从七个方面努力:“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老子提出的“七善”行为组合,也是领导力的最高境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先生就很有“上善若水”的智慧。有一天,一位不速之客冲到他的办公室,对他恣意谩骂了十几分钟,周围的职员都感到无比气愤,以为洛克菲勒一定会用墨水瓶砸他,或叫保安员赶走他。但洛克菲勒只是停下手中的活儿,用和善的神情注视着这位攻击者。对方越暴躁,他就显得越和善。这个无礼之徒没有遭到对抗,他的拳头打在了棉花上。最后,他在洛克菲勒的桌子上又敲了几下,依然没有得到回应,只得悻悻然地走了。洛克菲勒就像根本没发生任何事一样,继续正常工作。古希腊的著名思想家、科学家、哲学家泰勒斯把他自己的哲学观点高度概括为:“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他的格言就是“水是最好的”。如果领导者能够在领导活动中效法水的“七善”特点,就等于从本原上“彻悟”了领导智慧,就无往而不利。

“柔之胜刚”是柔性化的管理智慧。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道的运动变化规律总是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因此,要保持住刚强,不要立足于正面,而要立足于反面,不要就刚强而求刚强,而要运用柔弱而反求刚强。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已经从过去的注重制度建设的刚性化管理向更加注重文化、价值观、情感等柔性化管理转变。人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动物”,文化与价值观等因素作为一种柔性的力量道势如水、自然流注,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如果说,制度管理是解决员工想偷懒而没有机会的问题,那么文化管理解决的是员工有机会也不偷懒的问题。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柔”性力量在打动人、感染人、熏陶人、塑造人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文化管理”这种柔性化的管理已经成为当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柔之胜刚”的智慧,也为历代先贤圣哲所推崇。诸葛亮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苏辙说:“道无形无声,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强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万物也。”柔弱不是脆弱,不是虚弱,而是柔韧,具有内在不断成长的生命力。“柔弱胜刚强”是老子长期思考的智慧认知,既是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是领导者应该奉行的治国理政之道。

老子“上善若水”的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也深深地影响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1884年3月10日,托尔斯泰在日记中写道:“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