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医:让中医融入生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养生知识与理论的出现

流传至今的古典医籍和现代考古发现说明,古代医者与学者对养生保健问题一贯高度重视。有关养生的理念和知识内容,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并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还形成了不同的门派。
(一)古人对养生的重视
据有关专家推断,养生知识及其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现藏于天津博物馆已断代为战国初年的《行气玉佩铭》,以及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的导引帛画和养生古书,均用考古实物的形式有力地证实了此说的真实性。诸多翔实的史实,也充分体现出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不仅非常重视养生,而且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不同方面的养生知识,并且还把这些宝贵的养生知识与经验内容,精心记载于古代医籍之中。如现存最早的中医古典名著《黄帝内经》。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知识阶层的日益壮大,养生知识也不再为王公贵族所独有,而是逐渐走出了宫墙,走进了文明社会,从而逐渐被人数众多的社会知识阶层所掌握,并在当时的社会文化阶层中形成了重视修身养性、掌握和运用医药知识的社会风气。
(二)养生理论的形成
时至文化与国力强盛的唐代,启玄子王冰(710—804)在重新整理已是古书的《黄帝内经》时,不仅由于其本人自幼信奉道教而非常重视养生,而且也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文化阶层普遍重视养生的潮流,故而把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防病知识,较集中地安排在这部著名的、大部头的医学著作的最前面,即《素问》的开篇部分。在经过王冰的精心编辑之后,这套以讲解医理和治疗方法而著称的中医理论之书,从第一篇到第五篇,讲的都是关于如何养生,以及如何防病的医学知识和理论。
所以说,现在有文字可查的、高度重视健康的、系统的养生防病理论,始载于两千多年以前成书的以《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的《黄帝内经》。至此,我们可以知道,“健康是第一位的”这句至理名言,自古以来就是历代中国人的共识,是自古沿用至今的至高生活理念。
古典医著欣赏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三)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养生,古时又称为摄生、保生。究其文义,就是强调养生者本人要对自身的饮食、行为、情绪等进行长期的约束和调整,以保持身心的健康。
但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养生已几乎被所谓的营养品、保健物品和各种滋补之品偷换了概念。在商品经济的今天,随着人情、物欲的轰然而上,种类繁多的养生保健品满天飞,使得原本需要多方面调整的养生行为,简单到似乎只需要吃补品和保健按摩就可以涵盖了。
“补品”即为保健品、“补法”就是养生之法的误导结果,从根本上搅乱了人们需要恬惔平静的养生心境,助长了需要战胜的自身惰性,更增添了人们只希冀通过特效的药品,甚至通过速效的手段,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够使自己延年益寿的侥幸心理。
要知道,我们的器官、肌肉,还有我们的大脑功能,都在遵守着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用进废退。只有科学地选择生活方式和安排生活内容,才能战胜所谓的宿命,战胜家族遗传的隐性趋势,有效延长健康生活的幸福时光。要知道,生命真的在于运动,“人老先老腿”,加强锻炼,同时合理控制饮食,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境,才是健康的保证。也只有采取顺应自然的养生防病之法,才能有效地保持身体健康,延长我们自己的寿命。
(四)源于《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防病,为了健康长寿。养生还是一项需要坚持的、长期的生活内容。这就是说,我们平时就要注意遵循源于古代的自然养生法则,养护身体的正气,抵御病邪的侵扰,维护身体健康。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人就将养生的具体内容分为了日常生活、调节饮食、调适寒温、四时起居、行为情绪与适度锻炼等方面的内容,记载于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之中。中医的养生内容还包括,在机体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经络气血的流通出现偏差的时候,有针对性地通过食疗调整。
若要保持身体健康,首先就要了解和掌握有关养生方面的知识。为了强调养生才能防病,而后才能健康长寿的客观之理,远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代,王冰重新整理《黄帝内经》的时候,就在这部医学巨著的上部,《素问》开篇的第一篇文章《上古天真论》中,明确提出了养生的最高目标——“尽终其天年”(参见表1-1)。这就是说,我们可以采用源自古代的、自然的养生方法,健康的生活,直到现代科学家所说的生理寿命。
表1-1 《黄帝内经》的养生之道
为了“尽终其天年”,《黄帝内经》同时明确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纲要,那就是人们的生活起居要“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就是说,生活起居要以四季阴阳的变化为法度,顺应日月寒温、四季不同的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使自己的内心“恬惔虚无”,平静无争。只有这样做,才能达到“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理想状态;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成为众多养生者之中的“其知道者”,也就是掌握了养生道理的人,从而才能使自己的身形与神气兼具。我们知道,形与气相得然后才能益彰,也就是人们经常说的身体好,精、气、神充足。
古典医著欣赏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
3.“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