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证解析与应用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0.桂枝芍药知母汤方证

【原文】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8)
桂枝芍药知母汤方: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解析】

一、证候
本条论述风湿历节证治。原文提出的“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反映了关节病变特点,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关节肿大突出。“魁羸”,形容关节肿大。而清·沈明宗《金匮要略编注》、尤怡《金匮要略心典》本俱作“尪羸”,是指身体瘦弱。对此,不少注家主张把两种解释结合起来,因为历节病人大多身体瘦弱而又关节肿大。
“头眩短气,温温欲吐”,其证已非单纯的关节病变,涉及整体的功能改变了。对于导致这些症状发作的原因,历代注家认识不一,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认为本方证是风寒湿痹其营卫、筋骨、三焦之病,说:“头眩短气,上焦痹也;温温欲吐,中焦痹也;脚肿如脱,下焦痹也。”尤怡《金匮要略心典》谓:“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湿热且从下而上冲矣。”无论是赵氏的风寒湿痹说,还是尤怡的湿热说,都是从邪实的角度来认识的。毋庸置疑,这些症状的出现与风寒湿邪侵袭不无关系,但整体功能的改变也不容忽视,正虚是重要的内在因素。痹证日久,出现了身体瘦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从体质而言已显得正气虚弱了。
关于“短气”,仲景在本条文的上一条论述历节形成的病因病机时指出:“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脉涩小、短气、自汗出,为阳气不足,卫表虚弱,血行不畅的见证。再联系治疗风湿病的甘草附子汤证,原文是“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其“短气”亦为阳虚气不摄纳所致。基于此,丹波元坚在《金匮玉函要略述义》提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短气,与甘草附子汤证短气同机”是颇有见地的。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药物组成中含有甘草附子汤也印证了这一点。
“头眩”,与风相关。张仲景把中风和历节病合为一篇,就突出了风邪的发病地位。关于历节病形成的原因,仲景指出:“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少阴精血不足,风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则关节筋骨疼痛。唐·甄权《古今录验方·疗历节风方》有“防风汤:主身体四肢节解疼痛如堕脱,肿,按之皮急,头眩短气,温温闷乱如欲吐方。”防风汤即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备急千金要方·治诸风方·贼风》中防风汤(药物组成为桂枝芍药知母汤去麻黄、附子,加杏仁、川芎)主治条文与《古今录验方》防风汤大致相同。防风:《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痛痹,烦满。”两医家均把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更名为防风汤,意在突出历节病要重视治风。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载:“《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药用白术、附子、甘草、生姜、大枣。其“头重眩”的原因在于“风虚”,风虚是阳虚于下,风袭于上,故用附子温肾,术、草补脾,加姜、枣内和脾胃、外调营卫。术附汤既可治虚风头眩,又可治风寒湿痹,这可能是张仲景把该方放在本篇讨论的意义所在。《外台秘要·风头眩方》用术附汤治痹。近有报道 [1]用术附汤治疗风寒湿痹证86例取得良效。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含有术附汤,其主证有“头眩”、“诸肢节疼痛”,不难理解,两者之“头眩”在病机上具有一致性,都可以用“阳虚于下,风袭于上”来解释。
二、方义
清·李彣《金匮要略广注》中称赞桂枝芍药知母汤:“此一方而数方俱焉,精义备焉,诚治历节病之圣方。”本方由九味药组成,其中桂枝、芍药、甘草、生姜为桂枝汤去大枣;甘草、桂枝、附子、白术为甘草附子汤;附子、麻黄、甘草为麻黄附子甘草汤。
历节亦痹证范畴。《内经》把痹证的外因归于风寒湿三气伤人,内因归于营卫气不行,腠理不密。如《素问·痹论》所言:“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有关痹证的理论,在本篇中阐述历节病的病机时提出“营气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说明营卫不和是历节病的内因。由于素体营卫不和,阳气虚弱,又外感风寒湿邪而发为历节。正因如此,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汤去大枣调和营卫,合甘草附子汤以温阳祛寒,加防风以祛风,麻黄以散寒,重用白术祛湿补脾。
“知母”在本方中的配伍意义为历代医家所关注。《神农本草经》谓知母“主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许多医家认为知母在本方中是“消肿”之用,与原文“脚肿如脱”相合。如赵以德《金匮方论衍义》说:“知母治脚肿,引诸药祛邪益气力。”纵观仲景之书用知母方药有六: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百合知母汤、酸枣仁汤和本方。白虎汤系列三方知母用六两,主以清热养阴;百合知母汤中知母三两、酸枣仁汤中知母二两,均以滋阴清热。同理,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用知母四两,其配伍意义亦在于养阴清热,一方面与防风、桂枝、麻黄、附子等配伍,可防止这类药物辛热燥烈伤阴;另一方面,历节病在病机转归过程中,有化热之势,可加知母以清热。综上可见,用“消肿下水”来解释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的作用有失仲景本意。

【应用】

本方广泛应用于以“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如类风湿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脱出症、痛风、膝关节积液等,这些病症,都可归属于中医的“历节”、“痹证”范畴。如胡卫东 [2]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35例,药用桂枝12g,白芍9g,炙甘草6g,麻黄12g,白术15g,知母12g,炮附子10g,生姜10g,川乌10g,草乌10g,秦艽10g。水煎服。仲跻高 [3]用本方治疗膝关节积液38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基本方:桂枝8g,芍药、知母、防风各10g,附子、生麻黄、甘草各3g,白术12g,生姜3片。热象明显可加用石膏15~20g,生地10~15g,木通5~10g;寒象明显或疼痛较重可加制川乌10g。张慧英 [4]用本方加减治疗梨状肌综合征96例,基本方:桂枝10g,麻黄8g,附片10g,白芍12g,白术12g,知母10g,甘草3g,防风6g,桑寄生15g,续断15g,牛膝12g,威灵仙15g。加减法:有外伤史者,加三七粉10g;气虚者,加黄芪15g;血虚者,加当归15g,阴虚者,加熟地20g;阳虚者,加鹿角胶15g;患肢伸屈不利者,加柴胡10g。高永祥 [5]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结节性红斑11例,药用桂枝、赤芍、知母、白术、防风各15g,丹参、地龙、乌梢蛇各20g,甘草、生姜、土鳖虫各10g,麻黄、附片各5g。
临床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多随证加减,其主要规律是:病在上肢者加桑枝、姜黄、葛根等;病在下肢者加牛膝、木瓜、独活等;关节疼痛较剧者加乳香、没药;肿胀明显者加防己、苍术;关节屈伸不利者,加伸筋草、络石藤;热盛者加生石膏、黄柏;寒盛者重用麻黄、桂枝,加川乌、草乌等;湿盛者加苍术、薏苡仁、秦艽等;伴腰膝酸痛者加杜仲、续断、桑寄生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者加当归、鸡血藤;顽痹证加白花蛇、全蝎、土鳖虫等。
裴正学老中医 [6]临床体会到,此方除治疗前述之关节炎有效外,鉴于《金匮要略》在其主证中有“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脚肿如脱……”等论述,用此方治疗红斑性狼疮获效,尤其对长期服用激素之此病患者,对激素具有强大之依赖性,一时无法撤除,经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后则可逐渐撤除激素,使患者之病痛得以进一步缓解。将此方之应用扩大到硬皮病、干燥综合征、雷诺病、变应性亚败血症、肾病综合征、皮肌炎等,结果大部分患者产生一定疗效,提示此方具有明显之免疫调节作用。
此外,彭培初 [7]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湿疹,加垂盆草、青风藤、金银花清热通痹以调节机体抗病能力,更加凉血祛风、镇肝息风之品,每每获得良效。

【病案】

1.鹤膝风
周某,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症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羸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症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湿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为也。设非祛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择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祛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桂枝12g,生白芍9g,知母12g,白术12g,附子12g(先煎),麻黄6g,防风12g,炙甘草6g,生姜15g。
次方:生白芍18g,炙甘草9g。
外用方:麻黄、松节、白芥子各30g,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即伸,仍照前方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易华堂医案) [8]
2.类风湿关节炎
汪某,女,65岁。1994年12月19日初诊。患类风湿关节炎已6年余,每逢阴雨天便外感寒湿而发,两手指关节红肿灼痛,头昏短气,心悸怔忡,口干口黏,诊视两手指关节明显变形,舌质红,苔薄白、中央发黄,脉濡数,此乃风湿历节化热之候,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出入:蜜炙川草乌各4g(先煎),川桂枝、威灵仙、生白术、茯神、忍冬藤、知母各10g,炙麻黄、防风、三七粉(分吞)各5g,炒白芍、葛根、桑枝各15g,水煎服,取汗,1日2服。5剂药后,关节灼热肿痛著减,余症趋缓,守方连治月余,除指关节变形外诸症几除。其后曾间断诊治3年余,病情基本控制,发作次数甚少。(张笑平医案) [9]

参考文献

[1]王炳坤.术附汤加味治疗风寒湿痹86例[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27(5):55
[2]胡卫东.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活动性类风湿关节炎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2):1699
[3]仲跻高.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膝关节积液38例[J].四川中医,2000,18(12):40
[4]张慧英.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梨状肌综合征96例[J].江西中医药,2001,32(2):14
[5]高永祥,王以琳.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结节性红斑11例[J].湖北中医杂志,1986,(6):35
[6]裴正学.桂枝芍药知母汤考辨[J].中医药学刊,2005,23(2):239
[7]张明,王怡.彭培初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湿疹经验简介[J].山西中医,2005,21(3):14
[8]陈明.金匮名医验案精选[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91
[9]张笑平.金匮要略临床新解[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