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八象观变
有诸内必形诸外,以表知里,顾此知彼,此之谓“望而知之谓之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郑毓琳先生,精通四诊,重望切,尤倚望诊。他认为,世之病虽见万态,然其症各有所殊,临证之时宜抓主症,以简驭繁。但凡得观一神一态,即应明病之来始,复合于它诊,百无一失。
(一)望神
神指的是患者的精神状态、思维、意识、神采和表情等情况的总和。望神可以辨别患者神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以及临床预后、生命活力等。
如患者精神充沛,神志清晰,目光精彩,面色红润,表情活泼,语音洪亮,呼吸平静,则表示神气健旺,正气未伤,中医称此为“有神”或“得神”。有神,则疾病一般不太重,预后亦较好。
如患者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且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我们称之为“失神”或“无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还可见一些久病、重病、精气极疲衰的患者,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黯,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是一种败象,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是临终前的征兆。
附:望目神断病
神藏于心,外达于目,望目神即可知病由之一端。
1.目光炯炯,神亦足,主无病或病微。
2.一目无神,主久病。
3.双目无神,主久病难治。
4.眼帘晦黯,双目黑白不清,主将亡不治。
5.双目眼球发黄,为肝胆湿热。
6.白睛红,主热、疲劳、失眠或过敏性疾病。
7.时时闭目,病主阴。
8.张目、言多,病主阳。
9.双目半闭半启、昏沉如醉,主热极之症。
10.双目直视、黑珠不转,为阳绝。
11.病后突然视物不见,为阴脱。
12.定睛不转、眼眶下陷、瞳孔变大,为神止气脱,主不治。
(二)望色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兰;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此言患者“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红、青、黄、白、黑五种体表病色,据其可查人身整体色泽,亦可验之于局部甚至一个穴位。故郑氏临证常以察五色附于面、舌、鼻、穴、经络者断病。
1.面色
面色因受遗传、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一般以面色荣润光泽为常色。《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故望面色可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气之所在和疾病的发展变化。
面呈红色,为热证。血液充盈皮肤脉络则显红色。血得热则行,脉络充盈,所以热证多见红色。如满面通红,多是实热;若两颧绯红,多为阴虚火旺之虚热。新生儿面色嫩红或小儿面色白里透红,为正常色。
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或肝病。为气血不通,脉络阻滞所致。若面色青白并见,愁苦皱眉,多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黯,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痛发作之时;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阻。大凡小儿面色呈青色,病情均较重,必须加强观察。
面呈黄色,多为脾虚而水湿不化,或皮肤缺少气血之充养。若面目鲜黄为阳黄,多属湿热;面目黯黄为阴黄,多属寒湿;面色淡黄、枯槁无泽为萎黄,多为脾胃虚弱,营血不足;面色黄胖多为气血虚而内有湿;生后不久出现黄疸为胎黄。
面呈白色,多为虚寒证或失血证。血脉空虚,则面色多白。寒则凝,寒凝经脉,气血不荣或失则脉空虚。若面色苍白而虚浮多气虚;面色苍白而枯槁多为血虚。若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阳气暴脱,可见于脱证;面白少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常见于贫血或失血。
面呈黑色,多属寒证、虚证,常为久病、重病、阳气虚。阳虚则寒,水湿不化,气血凝滞,故多见于肾虚及血瘀证。若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黯,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黯为肾气衰绝,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
2.舌色
舌尖属心肺,舌中属脾胃、舌根属肾,舌两侧属肝胆。据色断之。
(1)淡舌:
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2)红舌:
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3)绛舌:
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4)瘀斑舌:
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5)青紫舌:
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3.鼻色
鼻头色青为腹痛,色黄为胸上有寒,色白为失血,色赤为肺脾有热,色微黑是有水气,鼻下红肿如疮有虫积,鼻孔燥黑如煤者乃阳毒热深。鼻孔干者肺枯,鼻孔黑燥无涕者肺绝,多为阳明热证。鼻翼煽动,初则为风热壅肺,久则属肺气不足。此外,望鼻还对鼻息肉、酒糟鼻、麻风、梅毒等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
4.穴色
《灵枢·五色》曰:“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胫也,当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凡五色之见于面者,皆可因是而测其病。郑氏以此为据,于面部脏腑支节所居之所定穴并合五色以决病之变化,大抵“青黑为痛,黄赤为热(风),白为寒”、“寒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灵枢·五色篇》),以表知里,知常达变。穴色之所变者内应也,故可反刺其穴以应内。
神庭穴:候头面之疾。
阙上穴(印堂上一寸):候咽喉之疾。
印堂穴:候肺之疾。
山根穴:候心之疾。
鼻柱穴:候肝之疾。
上迎香穴:候胆之疾,男观乎左,女查乎右。
素髎穴:候脾胃之疾。
迎香穴:候大肠之疾。
天容穴:候肾、脐之疾。
颧髎穴:候小肠之疾。
人中穴:男候膀胱、女候子宫之疾。男子人中平浅且不生须者,多主无子。妇人人中深长者,善于产育。
巨髎穴:候肩之疾。
下关穴:候臂疾。
大迎穴:候膝、足之疾。
天牖穴:候背之疾。
睛明穴:候胸乳之疾。
附:儿科“三关诊”歌诀
紫热红伤寒,青惊白主疳。
脉长知轻重,气血盈亏参。
(三)望形
形指形体,望形体除包括望体形、肌肉、骨骼、皮肤等,还包括望舌形等,形是静态的。因为人体是内外统一的整体,所以通过体表可以了解内脏的变化,从望形体不但可知病者的体质、发育及营养状况,而且有助于了解气血的盛衰、五脏的虚实、邪正的消长和伤痛的部位等。
1.形体
(1)形体强弱
体强:表现为骨骼粗大,胸廓宽厚,肌肉充实,皮肤润泽,筋强力壮等。为形气有余,说明体魄强壮,内脏坚实,气血旺盛。
体弱:表现为骨骼细小,胸廓狭窄,肌肉瘦削,皮肤枯槁,筋弱无力等。为形气不足,说明体质虚衰,内脏脆弱,气血不足。
(2)形体胖瘦
肥胖:常多血少气。若胖而能食,肌肉坚实,力气充足,为形气有余(健康、实证、热证);若肥而少食,气短无力,肌肉松软,是形盛气虚(阳虚脾弱,多痰多湿)。
消瘦:常多气少血。若形瘦食多,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是中气虚弱。
(3)躯干外形
手足屈伸困难或肿胀,多为风寒湿痹;抽搐、痉挛,多是肝风;足膝软弱无力,行动不灵,多为痿证;一侧手足举动不遂,多为中风偏瘫;鸡胸、龟背,多属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由肾精气亏损或脾胃虚弱所致;胸如桶状,多为伏饮积痰,而致咳喘顽症;单腹肿大四肢瘦,为臌胀。
(4)皮肤外形
皮肤枯槁无华,皱缩无弹性,为津液已伤,营血久亏,肌肤失养所致。
皮肤干枯粗糙,状如鱼鳞、松树皮,触之棘手,称肌肤甲错。由血虚、津枯或瘀血日久,肌肤失养所致。若兼眼眶暗黑,为内有干血;若兼腹中急痛,多为内生痈脓,消耗津血所致。
皮肤脱若蛇皮,或遍身如癣者,或皮肤溃烂而无脓者,多属疬风皮病。
皮肤肿胀,皮薄光亮,按之凹陷,不能随手而起,为水肿。其中头面先肿,继及全身,身半以上肿甚者为阳水;足跗下肢先肿,继及全身,身半以下肿甚者为阴水。
皮肤肿胀,皮厚色苍,按之随手而起属于气胀。
体表皮肤(阿是穴)汗毛见漩涡者,主此处经气瘀阻不畅。
2.舌形
(1)舌质
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体两侧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黏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2)舌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
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
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
无苔:主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
花剥苔: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多属胃之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四)望态
态指的是病态反应,包括神态、形态、姿态、舌态等。
1.神态
勇者血热气盛,怯者气虚血亏。阳证多语,阴证少言,多语者易治,无言者难疗。骂詈笑歌、其行日夜不休者,狂态也;直视僵仆、其脉阴阳俱盛者,癫态也。厥者,阴阳不足;冒者,表里俱虚;昏沉者,阴阳亏而神气少;恍惚者,津液亡而心血虚。起卧不安、反复颠倒、心中懊者,虚烦之证;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神乱之征。如狂者,血蓄膀胱、热结未泻;如醉者,邪侵六腑、闭塞不通;妄言妄见者,邪在于胃;不识不知者,邪入于腑。
2.姿态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烦躁喜动,多属热症。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头部摇动而不能自主,多为风病或气血不足;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3.舌态
(1)震颤:
舌体不自主地颤抖或吐弄,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2)歪斜:
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3)痿软:
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4)强硬:
舌体欠柔,屈伸不利甚至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4.目态
目窠肿为水肿初起征象,目窠内陷为脏腑精气衰竭;眼球突起多为眼底病或瘿病。若瞳仁变色,眼生翳膜,视物不清,为内障、外障等眼病。若见瞳仁扩大是肾精耗竭,见于濒死危象,或绿风内障及某些中毒症;若瞳仁缩小,多属肝胆火旺、虚火上扰或为中毒。眼睑下垂称睑废,为先天不足或脾肾两虚,也可因外伤所致。目翻上视、直视,病较严重,昏睡露睛,则常见于小儿脾虚或慢脾风。
(五)望坐
坐而欲起者阴气实,坐不欲起者阳气虚。
坐不能起者阴经之证,立不能坐者阳病之征。
坐而去衣者应是内热,坐而索衣者必为表寒。
坐而仰者肺实气逆,坐而伏者肺虚少气。
坐而触心者汗后血虚,坐而护腹者胃肠里急。
惧坐喜卧者肛门生疮,喜坐惧卧者腰背有伤。
坐而俯首者石淋可参,坐而汗出者心脱必辨。
转侧不能者痿痹之状,坐卧不宁者焦燥之形。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之貌,坐而垂两手者丧气之容。
坐而难眠、眠则气逆者肺胀咳嗽,眠不耐坐、坐则昏沉者气虚血夺。
(六)望卧
卧而仰者属阳,睡而伏者属阴。
嗜睡者脾虚,无眠者胃实。
卧不安乃胃不和,坐难卧则肺气逆。
病肺者左卧而右重,右卧而左重。
病腰者左卧而右痛,右卧而左痛。
转侧不能者风湿相搏,起卧不安者心烦意乱。
卧安立眩者脑血不足,汗出心烦难卧者翻证可参。
伸而不蜷者阳经实热,蜷而不伸者阴经虚寒。
卧难瞑目者心肾不交,睡不瞑目者阴阳不交。
卧向内、身蜷、喜静懒动者热去正虚,睡向外、体露、躁动不安者热盛邪实。
(七)望立
立而稳重是正形,立而不稳是眩症。
立而突仆多 证,立而突昏乃厥证。
立而烦言心气盛,垂头不言肺气虚。
立而嗔目怨气多,立而掩目正气伤。
立不能行是腿疾,立不欲坐是痔伤。
立而不能见痿软,循衣摸床虑危亡。
(八)望走
昂首挺胸是正形,阔步健行身无病。
行艰无痛是痿症,行艰有痛乃痹形。
半身不遂是中风,头摇反张动肝风。
护腹前倾是腹痛,捂腰屈背必腰疼。
弃衣而走是狂证,沉默痴呆癫形成。
踱步不坐心意烦,只坐不行瘫痪应。
看似简单七八句,临床辨证心中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