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毓琳临证金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针刺治疗24例视神经萎缩的初步观察

视神经萎缩在眼科是一种预后较差、比较难治的疾病,有的视力逐渐减退,终至失明。几年来在党的中医政策光辉照耀下,我国医务界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视神经萎缩,取得了一定成绩,为了进一步提高视神经萎缩的疗效,解除患者的痛苦,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和医学科学院附属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协作,自1959年3月16日至8月10日止共治疗观察了24例,患眼40只,初步总结介绍如下,希中西医同志批评指导。
(一)针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依据
视神经萎缩根据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不论从病因上、症状上来看,都有与中医的“青盲”、“视瞻昏眇”、“视瞻有色症”相接近之处。先从症状来看,如《巢氏诸病源候论》中论及“青盲候”说:“青盲者,谓目本所異,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这与视神经萎缩晚期重型的症状相似。《审视瑶函》中所述“视瞻昏眇症”说:“视瞻昏眇者,目内外别无症候,但自视昏眇矇眛不清也。”这与视神经萎缩早期轻型的视力模糊症状相似。《证治准绳》所载:“视瞻有色证”说:“目凡视物有大片……若视有大黑片者……不久盲矣。”这与视神经萎缩的视野中心暗点更相近似。再从病因来看,《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审视瑶函》所述“青盲症”说:“是乃玄府幽深之源郁遏,不得发此灵明耳。其因有二,一曰失神,二曰胆涩……。”《秘传眼科龙木论》说:“六淫外伤,五藏内郁,饮食房劳,远视悲泣……刺血发汗,皆能病目”。《证治准绳》“视瞻昏眇症”说:“有神劳,有血少,有元气弱,有元精亏而昏眇者”。根据以上文献记载,结合临床观察,大致原因有:①失血过多;②外感风邪;③饮食不节;④疲劳过度;⑤房劳手淫;⑥忧思过度等。按病原来说和现代医学视神经萎缩的病因,基本上也有一致之处。
(二)治疗及观察方法
1.取穴和手法
根据以上所述,从而对视神经萎缩的治疗,采取“青盲症”、“视瞻昏眇症”、“视瞻有色症”的治法,也就是按照“清头明目”、“疏经活血”、“调肝补肾”的法则。再结合身体的具体情况采取了“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清之”的整体与对症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因而在这里只就常用的穴位记述如下:
(1)主穴:风池(烧山火手法)、内睛明(压针缓进法)、瞳子髎、攒竹(小幅度捻转补法)。
(2)辅穴:丝竹空、鱼腰、肝俞、大椎、合谷、光明(小幅度提插补法)、肾俞(“烧山火”手法)。
2.疗程
每星期针治3次,12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三)治疗结果的统计分析
在24例患者中:男性17名,女性7名;10~20岁的2名,21~30岁的10名,31~40岁的7名,41~50岁的5名;工人7名,干部8名,学生5名,市民4名;单眼患者8名,双眼患者16名;共40只眼睛。
1.治疗效果
因为病例不多,治疗观察的日期尚少,大多数患者眼底和视野尚无明显改变,故仅按视力作标准,其结果如表1所示:在24例患者40只眼中,恢复程度不等的有效率为62.5%。(视力增进一行的为进步,不足一行者为无效。无效例中包括眼前手动增至三米手动的,和由0.01增至0.05的)。其中针刺组的有效率为68.2%,中药和针刺并用组的有效率为56.1%;可能是由于单用针或单用药治疗无效,且病情重才做综合疗法的缘故。
2.疗效分析
(1)视力和疗效的关系:
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患眼40只,由无光感到0.2的25只中,无进步和退步的14只,0.3以上的15只中,无进步的只有一只。初步可以看出,原视力差者效果不好,原视力好者效果较佳。
(2)眼底和疗效的关系:
如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患眼40只中,视神经乳头全部苍白的共有13只,其中无效和退步者7只,部分苍白和颜色淡黄的27只,其中无效者8只。初步可以看出,视神经乳头病变重者效果较差,视神经乳头病变轻者效果较好。
(3)病程和疗效的关系:
从患眼40只统计结果,发病在半年内治疗的6只中,有2只无进步,1~10年的34只之中,无进步和退步的有13只。初步看出,似有早期治疗效果较好的倾向。但发病在7年以上的7只中,亦有5只经针治得到进步,这也说明了开始针治的时期虽晚,仍有疗效。
(4)疗程和疗效的关系:
从患眼40只统计结果初步认为,本病患者自接受针治开始如能在1~3个月内产生疗效,则恢复的希望较大。
(5)年龄和疗效的关系:
从患眼40只统计结果,初步认为,年龄和疗效的关系不是很明显。
表1 治疗效果
说明:表格之内方格,每格代表一行,不加( )为针刺组眼数,加( )为针药并用组眼数
表2 视力和疗效关系
表3 眼底和疗效关系
(四)治理的分析
从祖国医学理论上看来,《灵枢·大惑论》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再按《灵枢·经脉》的经脉循行来看,在人体“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中:有八经五脉共13条经脉的循行通过或起于眼睛和眼的附近。针刺某些有关经穴,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眼睛,而使视力得到增加乃至恢复。现将我们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主要穴位,根据经络学说理论分析如下:
1.风池、瞳子髎、曲鬓、光明,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胆经循行“起于目锐眦”,与肝相表里,胆虚则肝也虚,肝虚则血少不能濡目而致目不明,如用“烧山火”手法针风池、曲鬓,用小幅度提插或捻转补法针瞳子髎、光明,能起到疏经活血、清头明目的作用。
2.内睛明、攒竹、肝俞、肾俞,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膀胱经循行“起于目内眦”,与肾相表里,瞳神属肾,如瞳神之藏水不足则视物不清,故《灵枢·经脉》说,肾经病“目 如无所见”。内睛明在目内眦,攒竹在眉头,用小幅度补法能直接治疗眼病,肝俞、肾俞虽是膀胱经的穴位,但肝俞属于肝经俞穴,肾俞属于肾经俞穴,如用小幅度补法针肝俞,“烧山火”手法针肾俞,还能起到调肝补肾的作用,如果均用补法还能起到补肾养肝,间接治疗眼病的作用。
3.合谷是手阳明大肠经穴位。大肠经循行“上挟鼻孔”(将近眼区),是治头面部病的重要穴,在有头部症状时用小幅度法,即能起到驱水散邪、疏通经络而又能达到间接治眼病的作用。
4.大椎是督脉穴位,督脉“循额至鼻柱”(由两眼之间经过),督脉为阳脉之海,大椎为全身阳脉之会,用“烧山火”手法,能起到升阳气而旺血行和健脑的作用,用透天凉手法能起清头部诸热的作用。也就是说按病分别施治。
(五)病历介绍
张某,男,40岁,已婚,会计,病历号:828478,住北京大经厂24号,于1958年3月16日初诊。发病经过:视力逐渐减退已十年之久,曾于1951年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视神经炎,半年前,因感冒发烧后,视力大减,只能勉强看到报纸上的一号大字,但看字呈黄色,且眼易疲乏,看3~4分钟即现头痛,眼痛睁不开而想睡。又去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神经萎缩,遂来本组治疗。主要检查:视力右0.3,左0.4。眼底、双视乳头颞侧淡黄,边缘清楚,生理凹陷及视网膜血管正常。视野:双侧中心有绝对性暗点约3°,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中医检查:舌苔白根腻,脉象缓、尺弱,面色黄而不润,诊断为“视瞻昏眇”。取穴以风池、曲鬓、瞳子髎、攒竹为主,并配合大椎、肝俞、肾俞等穴。经针灸14次,视力恢复至右0.6、左0.5。针至25次,视力恢复到右0.8、左0.7。针至56次,症状基本消失。视力:右0.9,左0.8。舌苔淡,脉象弦细,眼底:双乳头大小正常,边缘整齐,右颜色正常,左颜色略浅,血管无特殊,正继续观察中。
(六)结  语
1.通过文献复习和针治结果,视神经萎缩可以认为与祖国医学记载的青盲、视瞻昏眇、视瞻有色症相接近。其疗效的产生乃是基于针治能起“清头明目”、“疏经活血”、“调肝补肾”和调整脏腑经络的作用。
2.本文治疗观察的视神经萎缩的患者24例,患眼40只中,收到了62.5%的治疗效果。
3.针治视神经萎缩的疗效与视力的程度,视神经乳头病变的轻重,治疗的早晚,成正比例。但晚期治疗也有效果。
附注:本文病例不包括因于肿瘤压迫或梅毒所引起的视神经萎缩。
(注:本文由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与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合作整理,发表于《中医杂志》1960年第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