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铸造地点的分布

前面第三节中已说过,萨珊银币的背面上加有铸造地点是始于巴朗五世(421—438)的时期,以后便成为常规。连萨珊朝覆亡(651)后所铸的“萨珊式”银币,也还继续采用这种办法。银币上“铸造地点”,都是铸造局所在地的城市名称的简写,常是采用地名的起头两三个字母。由于婆罗钵文中有几个字母易于混淆,铭文压印又常不清楚,所以释文常常难以确定。加以这些简称过于简略,而萨珊朝又没有留下完整地理志,文字记载不多,所以便是那些释文可以确定的,也很不易复原它们的原名。有许多铸造地名迄今还未能考证出来,或者虽已考出而各家说法不同。这些都只好存疑。这是萨珊古币的研究中还未完全解决的问题。

萨珊银币上的铸造地点很多,据摩根的统计,常见者40处,铸造年份不及十年者34处,仅有一年者181处,总计255处。摩根:《东方古泉学手册》,第297—299页。至于同一时期的铸造地点,摩根以为库思老一世时至少82处,荷马斯德四世时68处,库思老二世时66处,同上书,第323、326页。但是也有人以为库思老一世时达98处,库思老二世时达120处之多。波普主编:《波斯艺术综览》第2卷,第825、826、829页。

我们这33批中,铸造地点可以确定的并不多。其中第5、6、12三批,它们的铸造年代在巴朗五世以前,当然没有铸上铸造地点,可以不论。第16批乌恰发见汉斯曼等的发掘简报(J. Hansman and D. Stronach, a Sassanian repository at Shahr-1 Qūmis),《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49页。的窖藏中,有28l枚是阿拉伯翁米亚王朝时的“库思老二世样式”的银币,在正面的边缘空白处加压阿拉伯字铭文或简单图案,这些银币都是阿拉伯帝国东方各省,尤其是最东北的呼罗珊省所铸的。这里离中国边境最近,所以有很多流到中国境内来。

现在就铭文中有铸造地点可考的,列为一表(表4),仅得20余处。由于我们只看到一部分的照片或拓片,实物能看到的更少,所以有许多未能认出来,或虽有释文而实际上仍未能确定的,只好省略去。表中“铸地简写”一项,原为婆罗钵字母,为了印刷方便,改写拉丁字母。“第几批银币”是指表1和表5中的顺序号,后面括弧中的数字是指枚数。只有一枚的,便不再加括弧注明枚数了。“参考书目”一栏中,M是指摩根《东方古泉学手册》第297—299页和该书图375的“萨珊铸币的铸造地名表”中的编号;W指倭尔克《阿拉伯—萨珊式古币目录》CII—CV页“阿拉伯—萨珊铸币的铸造地名表”中的编号。

表4 中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银币的铸造地点表

续表

续表

∗这一枚是“定7.5”号,原表(见《考古》1966年第5期第268页)误作BM(MB)。

图3 库思老二世银币

(1972年吐鲁番唐墓149)

表中所考证的铸造地名,有的需要说明几句(参阅图2):

图2 中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银币的铸造地点分布图

(图中地点旁的号数即表3中的铸地编号)

(1)Abarshahr(阿巴尔沙尔)。摩氏以为简写“AB”可能指呼罗珊的阿巴尔沙尔,倭氏则以这地的简写是APR。现今一般采用倭氏之说。按这城在萨珊朝和阿拉伯时代都为铸造地点,乃是呼罗珊省中四府之一的府治,今名Nishpur,即《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的“乃沙不耳”(关于伊朗古地名的汉名考订,参阅冯承钧:《西域地名》〔1955〕。下同)。后一名起源于Nev-Shapur(“公正的沙卜尔王”)。

(2)Ahamatan(阿哈马坦),即今日的哈马丹(Hamadan),是安息王朝的夏都,希腊罗马作家称之为埃克巴塔那(Ecbatana)。萨珊王朝时称为阿哈马坦,或谓即我国《后汉书·西域传》的安息国都“和椟城”。这里曾发现过时代约为6世纪末的丝织品。见汉斯曼等的发掘简报(J. Hansman and D. Stronach, a Sassanian repository at Shahr-1 Qūmis),《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49页。

(3)Eran-Xurrah-Shapur(伊朗·胡拉·沙卜尔)。摩氏以为AIR即波斯的古名“伊朗”,倭氏以为是“伊朗·胡拉·沙卜尔”一名的简称。这是著名的古代首都苏萨城(Susa)在萨珊朝的正式名称。沙卜尔二世毁灭古苏萨城后,别建新城,并改换新名。这是胡吉斯坦的省会,后来一般仍称为苏撒。

(4)AP。疑即AB的另一写法,也即APR的缩写,见上面(1)项。

(5)(6)Ardashir-Khurra(阿尔达希·胡拉),是法尔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在今日腓鲁扎巴德(Firuzabad),旧名居尔(Gur)。倭氏以为简称ART者即指这城,乃当时重要城市;摩氏读为ANT,以为未详其地。另有简称AR者,摩氏以为即指这城。

(7)BH。摩氏以为可能乃Baghdour(?)(巴该杜尔)的简称。这城在呼罗珊省赫拉特(Herat)附近,今在阿富汗境内。倭氏以为可能乃比库巴德(Bihkubadh)的简写,在当时伊拉克省境内,今幼发拉底河东岸,见下面(24)项。

(8)Bishpur,(俾沙普尔),是法尔斯省五府之一的沙卜尔·胡拉(Shapur-Khura)的府治。原名为“微·沙卜尔”(Veh-Shapur),乃“沙卜尔之居”的意思,也简称为沙卜尔。

(9)Balkh(巴尔赫)。在当时呼罗珊省,今在阿富汗境内,位于喀布尔西北。这是古代巴克特利亚(大夏)的首都。或以为即我国《北史·西域传》中大月氏国西徙后的国都薄罗城(冯承钧:《西城地名》,第18—19页)。《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作“巴里黑”。摩氏读BLH为BaBA,以为乃“皇宫”之意,当时“皇宫”是指首都泰西封。

(10)BSh。倭氏以为可能即BISh的误写,见上面第(8)项。

(11)Darabjird(达拉布)。是当时法尔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同时也是这省的重要城市。

(12)Kirman(基尔曼)。倭氏表中仅有繁体KRMAN。他和摩氏皆以为指基尔曼省的省会基尔曼城,即今日之基尔曼城,原名“微·阿尔达希”(Veh-Ardashir)。后来省会迁至喜拉哲,见下面第(20)项。

(13)Merv(麦尔夫),是当时呼罗珊省东北部的重要城市,今属苏联土库曼加盟共和国。这城古代位于伊朗与中国间交通要道上,便是我国《后汉书·西域传》中的安息东境“木鹿城”。《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作“麻里兀”。

(14)(15)Nihavand(尼哈凡德)。摩氏读为NB,以为是法尔斯省的Noubendjan的简称。倭氏以为即NH的变体。642年(或作641年)萨珊王朝和阿拉伯(大食)人的最后决战,便在这城附近。这城即我国《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中的“那哈完的”。

(16)Nahr-Tira(奈尔·提拉)。摩氏读为NAR,倭氏读为NHR,但都以为指奈尔提拉,在胡吉斯坦省。

(17)NIH。倭氏以为即Nihavand的简写,见上面第(14)项。

(18)RD。摩氏以为未详,倭氏以为即Raiy(累依)的简称,因为RY的古体是RD。其城在今德黑兰附近,古称利革斯(Rhages)(参阅俾伐尔:《库米斯出土的萨珊铸币》(A. D. H. Bivar, the Sassanian Coin from Qūmis),《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56页。3)。这里曾发现中国11至12世纪的宋代丝绸残片。《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馆刊》(BMFEA)1956年第28卷,第20页,注1。

(19)RIU(或以为应读为LYW)即Rev-Ardashir(累未·阿尔达希)。萨珊朝时,有两处同名:一在波斯湾上的希什尔(Bushire)海港附近,今仍名累希尔(Rishahr);一在胡吉斯坦南部,离海边约一日程(约50公里)。后者在萨珊朝时是一个重要城市,铸造地点可能是指这一处。参阅俾伐尔:《库米斯出土的萨珊铸币》(A. D. H. Bivar, the Sassanian Coin from Qūmis),《皇家亚细亚学会会志》(JRAS)1970年第33卷第2期,第156页。

(20)Shirajan(喜拉哲)。倭氏以为ShI可能便是指喜拉哲,乃萨珊朝末期时的基尔曼省的省会,在史籍上也称做喜尔(Shir)。今为废墟。

(21)Sistan(西斯坦,一作Seistan或Sakastan)。倭氏以为当读为SK或SD,指西斯坦,乃是当时省名,其首府是萨朗(Zarang),见下面第(25)项。当时有以省名称其首府,不论这首府是否有别名。倭尔克:《阿拉伯—萨珊式古币目录》, CXXXIII页。摩氏读为SD,以为可能是指木鹿城附近的苏德(Soudd)。当以倭氏之说为是。

(22)Istakhr(伊什塔哈尔)。这是萨珊朝在3世纪时建于阿开密尼朝首都百泄波里斯(Persepolis)废墟附近的一个重要城市。这城7世纪时被阿拉伯人所攻克,以后便衰落了。但在萨珊朝时是法尔斯省五府之一的府治。

(23)ShU。摩氏读为ShU,以为可能指“Shushan(?)(Suse)”,倭氏表中作ShUSh,也以为即苏撒(Susa)。见上面第(3)项。

(24)UH(或WH)。摩氏以为可能是“微·阿尔达希”(Veh-Ardashir)、“微·库巴德”(Veh-Kobadh即Bihkuhadh)或“微·沙卜尔”(Veh-Shapur)的简称。后二者见上面第(7)和第(8)项。倭氏读为NH,以为指尼哈凡德,见上面(14)项。按“微·阿尔达希”乃“阿尔达希之居”的意思。当时有二处同名:一为首都泰西封对岸的塞琉西亚(Seleucia)的别名;一即今基尔曼省的省会基尔曼城的旧名,见上面第(12)项。现下一般采用倭氏之说。

(25)Zarang(萨朗)。这便是一般认为《旧唐书》和《新唐书》的《波斯传》中波斯都督府所在地的疾陵城(冯承钧:《西域地名》,第79页),在今哈蒙湖(L. Hamun)的东南侧。

根据上述的说明,可见这些铸造地点,都在当时波斯国都(萨珊朝的冬都)泰西封(Ctesphon)以东的地区内,其中有的是中国人在古代便闻其名的,有的还在中国和伊朗之间的“丝绸之路”上。根据这些铸造地点的分布,可以推想当年中伊两国之间贸易往来的频繁和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