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伦理学》的结论,是一卷过渡到《政治学》的篇章;有点像长篇故事的上下集。在撰写“细读”的“上集”收笔时,我曾许诺,会继续写“下集”。几年努力下来,“下集”总算和读者见面了。
上集言道德,侧重个人层面;下集论政治,多属公众范畴。用现代术语说,一是“微观”,一是“宏观”。相比于上集,下集来得更长。各卷讲义,成于亚里士多德自创的学院中。虽然,整体来看,下集不是给他的“研究生”读的,反而像是给一般有教养的读者,尤其是有志从政者看的。
既然如此,看他原著不就行了?为什么花偌大气力,详为解说?
值得我们用心去解说这部著作的,除了语文上的困难外,起码有两点:一、这是西洋古代政治学史上,第一个从哲学与经验(科学)的角度,有系统地、连贯地写出的哲学家的作品。性质和柏拉图的《理想国》并不相似,可以说是理论与实际兼顾的书。在该书的节译本序文中,译者淦克超君(“导言二”有简介)说得好:“国家兴亡之由,体制转变之键,治乱盛衰之脉,思潮趋势之渐,政权维持之道,革命煽动之源:具见此书,莫不中肯。”二、作者行文非常简约,涵盖范围又广,诸多论点都假定读者具有相应的水平与背景。这么一来,读者就会吃力。很多时候,他那十分精简的文笔,翻译出来,不论中西文字,若没有解释,不好明白。加上谈到的范畴很广,假如有细致说明,对读者就会便利很多。
※ ※ ※
撰述过程中,受惠于别人的帮助,值得一记。
本书的前半部,得国藩兄赐教,使我错误减少。余国藩教授从芝加哥大学荣休多年,还热心提携后学,实在感激。
认识何伟明先生,是经张灿辉兄介绍的。何君在海德堡大学念博士学位时,专攻亚里士多德。他给我写序,实在令我深庆得人。现时何博士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该是学子之福。
胡佛先生享誉士林,退休前曾任台大政治系主任。多年前他趁休假,到芝加哥做访问学者,有幸结识。先生退休后,仍继续他的研究,公私两忙。蒙他不弃,愿意给拙作赐序;就用完成一章送上一章的办法,给他审阅。前辈行文,谦恭客气,更流露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足做后辈楷模。
全书的中文输入(电子稿),是张良樱同学处理的。在此再谢。
完成此书,不负朋友美意。事缘多年前,三联书店的舒炜兄有一个美丽的“细读系列”的构想。当时就觉得很有意义,写了第一本《细读〈尼各马可伦理学〉》响应。这是第二本。饮水思源,还得感谢舒炜的初心。也谢谢童可依在编校上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