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护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观察研究法
(一)概念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并收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作为科学研究史上最原始、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观察法是从事任何研究都不可缺少的。
(二)分类
1.依据研究情境的不同,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记录、分析,解释某些行为变化的规律。控制观察法是在研究者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研究。
2.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要求,观察法可分为以下几种:①连续性观察:指对同一对象的同一问题所进行的持续的、多次反复的观察。这种方式多用于对患者个性化心理问题的研究。如针对某个因患急性心肌梗死而住进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要了解其病情变化是否与情绪波动有关,就必须对该患者的情绪状态与病情发展的关系进行持续、反复的观察,才可能获得比较可靠的结论;②轮换性观察:指对同一问题进行观察研究时,需变换几次甚至几十次对象施以反复观察。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对患者心理状态的一些共性问题的研究。例如,想了解某一类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仅通过观察一个患者的心理反应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必须分别对此类疾病的不同患者的心理活动进行轮番观察,才可能归纳出他们因患有某种疾病而产生的共性的心理问题;③隐蔽性观察:指研究者的观察活动需在被研究者不知情的状况下进行,力求使被研究者的心理活动在自然情境中真实流露。这种观察方式既适用于对患者共性心理问题的研究,也适用于对患者个别心理问题的研究。观察若在室内进行,一般需设置里明外暗的观察室,研究者可通过单向“观察窗”,对研究对象的言行作详细观察而不被研究者所察觉。如果观察性研究在室外展开,研究者可通过扮演“假被试”,与那些“真被试”打成一片,在掩盖其真实身份的情况下亲身参与其中,以获得较可靠的结果。在运用隐蔽性观察法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需要特别注意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
(三)观察研究的基本原则
1.重复性原则
由于时间因素的影响,仅根据1~2次观察即做出结论,免不了有很大的偶然性。只有多次反复地观察,才有助于发现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稳定性特征,使所得结果更具有代表性。
2.主题性原则
是指在每一次具体观察研究的过程中,只能确定一个观察主题,观察一种行为,以避免观察指标设置太多,造成彼此干扰,无法得到准确的研究结论。如观察病室环境(物理环境)对患者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者除了必须把物理环境与社会心理环境严格区分,还要进一步对物理环境中的噪声、通风、采光条件、病室布置等各种观察指标加以区别。
3.真实性原则
该原则充分体现在隐蔽性观察的研究方式中。隐蔽性观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被观察者的心理活动出现某些假象,比如被试的“迎合”心理或“逆反”心理。如果被试了解研究者的意图,当他们产生“迎合”心理时,就会主动配合研究者,有意表现出符合研究者主观愿望的心理活动;当他们发生“逆反”心理时,则可能一反常态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反应。因此,上述两种情况,都是被试以假象掩饰真实心理状态的结果,都会使收集的资料失去意义。
二、调查研究法
(一)概念
调查研究法是指研究者以所研究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一些题目,让被试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作答,再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简便、可行,调查所得结果可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在社会心理学等领域被广泛采用。对护理心理学研究而言,在分析患者心理需要、了解患者心理特点等问题时,通常可采用调查研究法。
(二)调查研究法的主要方式
调查研究法一般可采用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问卷调查,多用于短时间内大范围人群的资料收集;另一种是访谈调查,一般采用面对面的个体访谈形式,由调查者按被调查者所述做好记录。
(三)调查研究法的注意事项
1.精心策划
进行调查前必须精心设计调查表,力求就某范围的调查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以便在资料分析时得到更多有价值的结果。信息量小的调查问卷往往易导致片面的结论。
2.确保真实
为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调查问卷一般可采用无记名方式收集资料,以打消被调查者的答卷顾虑。访谈调查时,则需要调查者积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谈话氛围。必要时,调查者还可以向被调查者做出替他保守个人隐私的承诺,以便被调查者能无拘无束地坦露心迹。
3.科学抽样
调查研究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所抽取样本的代表性,故调查研究法又称为抽样调查。随机抽样是可以增强调查结果代表性的常用方法。
4.通俗易懂
调查者在自行设计问卷时,应注重文字表达上的言简意赅和通俗易懂。同时还应考虑如何方便作答,尽量选用“是非法”、“选择法”的答题方式,以便被试能在比较轻松的状态下顺利地完成调查问卷。
三、实验研究法
(一)概念
实验研究的方法是指在观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研究对象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实验研究法被公认为最严谨的方法。
(二)分类
实验研究具体包括实验室实验、实地实验、模拟实验三种。不同学科的学术研究,对三种实验法的使用也各有侧重,护理心理学常用的实验研究是后两种。
1.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都采用的一种方法。护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的,也有社会科学的。如研究患者的情绪状态与机体免疫机制的交互影响的课题,可主要采用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方式;而研究语言暗示对患者情绪调节作用的课题,则可着重于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方式。实验室实验的优点在于研究的控制条件严格,可排除许多干扰因素,能获得说服力较强的研究结果。
2.实地实验
又称为现场实验,是将实验法延伸到社会的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与实验室实验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现场(自然)情况下控制条件进行的实验。从控制实验的干扰因素来看,实地实验虽不及实验室实验那么便利,但它具有更接近真实生活、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实验结果易于推广等优点,因此,在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实地实验也是护理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如研究“住院患者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展及转归的关系”这类问题时,显然难以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只能以病房为现场来开展实地研究。
相关链接
“拾柴火”实验
前苏联心理学家曾设计过“拾柴火”实地实验。研究对象是40名学龄前儿童。研究是在冬天的晚上进行的,研究者把一些湿柴火放在离宿舍较近的棚子里,把一些干柴火放在较远的山沟里,要求小朋友必须在晚上去拾柴生火取暖,自己则隐蔽在一旁观察孩子们的动静。冬天的黑夜是寒冷而可怕的,研究结果发现有的孩子兴高采烈地到山沟里去拾柴;有的则边走边发出怨言;有的不敢走远,只是到附近的棚子里去取湿柴。后来研究者对他们讲了有关勇敢者的故事,于是到山沟里取柴的孩子逐渐增多。
该实验证实了孩子们的性格差异,有的勇敢主动,有的畏缩胆怯,而他们的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改变的。
3.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指由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人为地设计出某种模拟真实社会情境的实验场所,间接地探求人们在特定情境下心理活动发生及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如研究者可设计一些模拟的护患交往情境,请有关人员扮演患者,以观察护士个体的人际沟通能力,进而深入了解一些共性化问题。模拟情境虽是人为设计的,但对被试而言,只要他们未察觉自己置身于人为情境,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实际上也与实地实验相近,基本是真实的、可信的。因此,模拟实验情境应尽可能地做到逼真,不被被试识破,以求得到最接近真实的可靠结果。
相关链接
模拟监狱实验
为了研究人及环境因素对个体的影响程度,心理学家津巴多(P.Zimbado)设计了一个模拟监狱的实验,实验地点设在斯坦福大学心理系的地下室中,参加者是男性志愿者。他们中的一半被随机指派为“看守”,另一半被指派为“犯人”。实验者发给“看守”制服和哨子,并训练他们推行一套“监狱”的规则。而“犯人”则要穿上品质低劣的囚衣,并被关在牢房内。
所有的参加者包括实验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全进入了角色。看守们开始变得十分粗鲁,充满敌意,他们还想出多种对付犯人的酷刑和体罚方法。犯人们垮了下来,要么变得无动于衷,要么开始了积极地反抗。用津巴多的话来说,在那里“现实和错觉之间产生了混淆,角色扮演与自我认同也产生了混淆”。
尽管实验原先设计要进行两周,但不得不提前停止。“因为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令人胆战心惊。大多数人的确变成了‘犯人’和‘看守’,不再能够清楚地区分角色扮演还是真正的自我。”
这个颇受争议的模拟实验表明,一个简单假设的角色可以很快进入个人的社会现实中,他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无法从他们扮演的角色中分清自己的真实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