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脑血管病的社会化综合防治
随着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增加趋势,脑血管病已在各种疾病的死亡原因中居第二、三位。因此,研究和防治脑血管病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据世界统计资料表明,本病是40个国家的3个主要死因之一。国内一较大规模的死亡率调查表明,脑血管病死亡率在城市中居各死因的首位,占总死亡人数的22.26%。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预计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升高,威胁及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因而防治脑血管病是一个重大的卫生问题。
一、要强调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
国外早已重视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开展治疗高血压,干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的工作,经过20余年的努力,使冠心病的患病率降低50%,脑血管病发病率降低57%。据美国1980—1990年的统计,冠心病病死率的降低其中25%归功于一级预防,28%为二级预防,43%在于临床治疗的进步,还有4%是其他方面的进步。国内进行了10个城市14个人群脑血管病干预试验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有所下降。可见,当前脑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应放在预防上。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绝大多数是可干预的,脑血管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预防的。同时,脑血管病在一些情况下,完全是属于可治性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研究都已表明,脑血管病并非仅为老年人才患的疾病。我国脑血管病患者有明显的年轻化倾向,我国亟待建立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新体系,层层建立疾病控制中心,既要有防治重点,也需要技术设备和理论水平先进的医学中心和医疗机构的参与,把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精心、细致地搞起来。
二、社会化综合性防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脑血管病的病因复杂,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仅仅进行干预某一因素是不够的,应该采取社会化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以往控制高血压,预防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均有一定的效果。近20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高血压的死亡率均有所下降,其原因是有效地治疗和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减少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日本对脑血管病进行保健检查、危险因素干预及针对性治疗,使脑血管病从1980年前占死因首位而退居于第二位。
从目前对脑血管病研究结果看,脑血管病很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诸如环境因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因此,进行单一因素的干预治疗有其不足的方面,应该采取社会化的综合性防治。其防治措施可分三期:第一期,防治病因,促进健康;第二期,早期诊断和治疗,减少病残;第三期,康复和预防复发。以上三期需有机地联系起来,需要把医疗和预防工作从医院贯穿到社会、家庭。
三、建立和健全脑血管病的防治网络
脑血管病的防治要建立和健全脑血管病防治网络,国家卫生部及有关部门领导已经开始重视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工作。1988年批准成立了全国脑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要求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尽快建立相应组织机构。现已有浙江、天津、四川、山西、云南、黑龙江等省先后建立了“脑防办”和“四病”防治机构。浙江省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各级“防办”,形成了心脑血管病防治网络系统。山东、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等地建立了数个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康复研究所,为脑血管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为加强和健全脑血管病防治网络建设,各级政府及各级卫生行政机关要把防治脑血管病列入工作计划中,从中央到乡镇,从城市到街道,从医院到厂矿,要逐级建立脑血管病防治总站、防治分站、防治点等。各级脑血管病控制中心应与原有的卫生管理体系(医政、科技、预防)等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其执行机构(专科医院、研究所、康复医院及基层防治网络)实现有机联系。
四、加强重点防治研究中心的建设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应尽快建立有权威性的脑血管病防治领导机构及其办公室,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把脑血管病防治工作列入各级政府及各级卫生行政机关的工作计划,统筹安排。凡具备条件的地区及脑血管病高发地区要建立和健全防治组织机构,明确各级防治机构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进一步重视脑血管病预防、治疗、康复以及基础课题的研究,正确估计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探索有效的防治方法。随着防治脑血管病的新药、新技术不断涌现,需要我们临床医务工作者潜心研究,刻苦学习,探索更新的防治方法,力争在脑血管病的控制和预防方面取得更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