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中医对骨关节炎的认识
一、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一)《黄帝内经》中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有关“痹证”“骨痹”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之骨关节炎在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看作是祖国医学对本病认识的先驱。
《素问·痹论》:“以冬遇此者,为骨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五邪篇》:“邪在肾,则病骨痛”。
(二)汉隋唐时期
汉·华佗《中藏经》:“骨痹者,乃嗜欲不节,伤于肾也”。阐明了骨痹与肾脏受损有关。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肝肾亏虚,痹痛虽为筋骨间病,但与肝肾关系密切。唐·王焘《外台秘要·卷第十七·肾虚腰痛方七首》:“腰痛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瘥,久久流入脚膝,冷痹疼弱重滞,或偏枯,腰脚疼挛,脚重急痛”。
(三)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诸医家对骨痹的证候分类及治疗方剂均有较为系统和详尽的探索和总结。宋代御纂医学著作《圣济总录》对骨痹的病因病机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对骨痹的病机除强调肾气衰弱外,还补充了髓少筋燥这一病机特点。
(四)明清时期
明清命门学说大盛,对于骨痹的研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突出表现在医家开始重视补肾之法与治筋骨之伤的关系,如薛己在《正体类要·主治大法》中论述“筋骨作痛,肝肾之气伤也”。“肾实则骨有生气”的学术观点被推崇并成为明清时期论治骨痹的理论依据。同时,随着对气血理论在人体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的探讨更加深化,瘀血学说日臻完善,而使明清时期对“瘀血理论”探讨更加深入。
二、现代医家对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认识
(一)对骨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OA中医嘱于“骨痹”“筋痹”范畴。概括其病因包括外感风寒湿邪、内伤肝肾不足、气血失和及跌仆损伤四个方面。如有学者认为该病的病机以肝脾肾亏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风寒湿邪侵袭、痹阻经络为标,中药可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异常的细胞因子水平、抑制基质降解酶等多种途径来延缓关节软骨的变性,促进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的目的;也有人认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在于原发的肾虚和继发的血瘀,肾虚是膝关节骨关节炎发病的根本,而瘀血阻络是发病的关键因素。还有的学者认为本病以标实为主,如本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害关节肌肉筋膜,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致血滞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互结,闭阻经络,湿入骨骼而致关节僵硬、肿胀、疼痛、肢体屈伸不利。
(二)对骨关节炎证治的认识
1.分型论治
有学者将本病分为4型,肝肾亏虚型:方选独活寄生汤加减;湿热互结型:方选四妙散加味;瘀血阻络型:治疗以黄芪桂枝五物汤或桃红四物汤加味;风寒湿痹阻型:方选乌头汤、防风汤等。也有将本病分为3型者,气血凝滞型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肝肾不足型治以温补肝肾、活血通络;寒湿痹阻型治以散寒除湿、活血通痹。还有医家将OA辨证分型为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分别以当归四逆汤加减、身痛逐瘀汤加减、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有人从中医“肝主筋”“膝为筋之府”理论入手,采用柔肝养血润筋、清热利湿化浊的方法治疗本病。
2.专病专方论治
梁氏运用补肾活血方(补骨脂、怀牛膝,、龟板、桑寄生、鸡血藤、熟地黄、仙鹤草、地龙等)治疗OA,取得较好疗效。邬氏等用中药治疗本病(基本方:制川草乌、全蝎、细辛、桂枝、木瓜、白芥子、鸡血藤等,并随症加减),取得满意疗效。刘氏等运用八味柔肝散(白芍、生地黄、枸杞子、制首乌、当归、木瓜、川芎、怀牛膝)治疗OA。郑氏等运用骨炎定方(补骨脂、骨碎补、牛膝、红花等);周氏等运用复元胶囊(人参、淫羊藿、鹿茸、黄芪、川芎、当归、枸杞子等);冯氏等自拟中药汤剂(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威灵仙);李氏自拟愈痹汤(黄柏、薏苡仁、牛膝、苍术,忍冬藤、赤芍等);此外还有除湿健骨汤(防己、革薷、薏苡仁、牛膝、金毛狗脊、骨碎补、穿山甲、乌梢蛇等)、加味苍柏汤、马氏骨刺丸、风湿康等。
三、我们对骨关节炎的中医认识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秉承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和阎小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遵循《黄帝内经》中有关“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的论述,根据骨痹的病证特点,提出了以补益肝肾、祛痰通络为主的治疗法则,并由阎小萍教授创立了骨痹通方,作为骨关节炎治疗具有辨证共性的基础方剂,临证以“寒热为纲”进行加减变化,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1.骨痹的病因、病位、病性特点
(1)病因:
因年事渐高或劳作日久,致肝肾亏虚、中气不足、酿湿生痰,瘀血阻络、筋骨失养。
(2)病位:
膝、手、髋等关节为主,《素问·脉要精微论》曰“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说明膝关节是骨痹的最主要好发部位。
(3)病性:
典型的本虚标实证候,本虚在肝肾亏虚、筋脉失养,标实在风寒湿外邪,肾虚痰瘀贯穿整个病理过程的始终。
(4)病机:
本证在肝肾亏虚、痰瘀阻络基础上发生。由于正气不足,卫外受损,使机体易于感受风寒湿邪。寒性凝滞,主收引,寒流关节,痹阻气血,故见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寒为阴邪,遇寒则血愈凝涩,得热则舒,畏寒恶风且夜间加重。又湿性重浊黏滞,气血运行受阻,筋骨失养愈甚,湿气聚而成形为痰,留注经络关节,在骨为赘,久之痰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以致病情缠绵难愈而为骨痹。
2.骨痹分期“寒热为纲”论治
骨痹的分期治疗则体现了分期辨证的思想:急性期首次发作或急性发作时以关节肿胀、疼痛、发红、局部发热等为主要表现,且时间在4周之内者,可在辨证“共性”基础上进一步辨证;缓解期在急性关节炎发作或发生后,以缓慢发展的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功能障碍,骨性肥大或畸形为主要表现者,以辨证共性进行论治,并可配合六味地黄丸补肾、血塞通活血通络。急性期又可依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辨之。寒湿痹阻证主症见膝、手、髋等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畏寒恶风,得热则舒,夜间痛重。兼症见纳谷欠馨,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象:舌淡暗舌苔薄白或白滑。脉象:沉弦紧或涩。治法:散寒除湿。方药为桂枝附子汤加减。湿热痹阻证主症见膝、手、髋等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痛处拒按,痛有定处,夜间尤著。兼症见口黏不爽,口干不欲饮,脘闷食欲缺乏,大便偏干或不爽,小便涩黄。舌象:舌暗红,黄苔兼腻。脉象:沉弦滑或弦细滑。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直接感受风湿热邪,湿与热结,壅滞关节经络,气血不通可致关节红肿热痛,疼痛不能屈伸,湿热流注,瘀血停滞故而痛处拒按,痛有定处,夜间尤著。湿热阻滞中焦,化燥伤阴,气血津液运行受阻则口黏不爽,口干不欲饮,脘闷食欲缺乏,大便干,小便黄。舌脉均为湿热痹阻、瘀血阻络之象。治法为清热祛湿。方药用四妙汤加减。
3.骨痹通方处方原则
以补益肝肾,祛痰通络为治疗法则创立的骨痹通方,可作为骨关节炎治疗具有辨证共性的基础方剂。本病辨证共性: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主症见膝、手、髋等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压之痛著,屈伸不利,或伴关节弹响。兼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劳累尤甚,形疲神衰。舌象:舌淡暗偏红或见瘀点、瘀斑,舌苔白。脉象:沉细弦。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则见腰膝酸软疼痛,劳累尤甚,形疲神衰,痰瘀阻络,留着关节,故见关节疼痛,肿胀僵硬,血不养筋,筋骨失养,则致关节屈伸不利,舌淡暗偏红或见瘀点、瘀斑,舌苔白,脉沉细弦,为肝肾亏虚,痰瘀阻络之象。治法为补益肝肾,祛痰通络。方药为骨痹通方:方中骨碎补、补骨脂温补肝肾、壮筋骨、去骨风为主要药物,仙灵脾、杜仲、狗脊加强主药补肾养肝温阳作用,又能祛风除湿强筋骨;青风藤入肝散风寒湿痹、舒筋活血,鸡血藤补血活血、舒筋通络;土贝母苦寒开泄、化痰散结,其性寒又制诸药温热太过。全方标本兼治,充分体现补益肝肾,祛痰通络的治则思想。
4.骨痹通方的应用和疗效
为验证骨痹通方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我们设立了一个临床试验。将来自于我科门诊和病房的90例确诊为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骨痹通治疗组和硫酸氨基葡萄糖对照组,治疗4周后进行组间比较,我们的试验通过Western Ontario大学和McMaster大学关节炎量WOMAC从疼痛、僵硬、功能障碍3方面的平均值来评定,结果显示骨痹通方和硫酸氨基葡萄糖都能有效缓解疼痛僵硬、改善关节功能障碍,治疗前后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意义,两组比较骨痹通方在改善WOMAC指数上更优于硫酸氨基葡萄糖(尽管在患者和医生对病情的总体平均评价、双氯芬酸钠的使用率和平均使用剂量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和6.7%,不经处理症状能自行消失。两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治疗前后均未见异常。
试验的结果说明骨痹通方具有缓解和改善疼痛、僵硬、关节功能障碍的作用,是治疗膝骨关节炎安全且行之有效的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