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宫茶饮制作方法
宫廷茶饮的制作方法在每个环节都十分讲究,尤其是在冲泡以及煎煮时所用的水和器皿。
乾隆皇帝善于品茶,他对茶饮的用水十分讲究,而且他还是一位品泉名家,他对天下名泉曾作过很深的研讨和品评,并有他独到的品鉴办法。清代医家陆以湉(tián)在其所著的《冷庐杂识》中记载,乾隆皇帝每次出巡,常喜欢带一只精制银斗,精量各地泉水,精心称重,按水的比重从轻到重,排出优次。经过比较,结果玉泉山泉水最轻,含杂质最少,水质最好,便命名为“天下第一泉”,定为宫廷御用水,还写了《御制天下第一泉记》,刻碑立石。
小故事
三分蒙顶茶,七分江中水
其实不仅宫廷中的人注重饮茶时所用的水,爱茶之人皆十分看重饮茶用水,所谓“三分茶,七分水”说的也是饮茶之水的重要性。历史上还有一则典故:传说苏东坡当年被贬到湖北黄州(如今的黄冈市)时,临走前王安石交代说待他回京时带一些长江中峡水回来。三年后,苏东坡归途中特意到三峡取水,却因只顾贪看两岸景色,船到了下峡才想起取水的事情。三峡水流湍急,想要调船回头实属不易,苏东坡心想下峡水不也是从中峡来的吗,于是便取了下峡水回去给王安石。王安石取出皇帝新赐的蒙顶茶(绿茶的一种,产于四川蒙山,有“仙茶”之誉),用取回来的水冲泡并邀苏东坡一起品饮。结果被王安石识破,王安石说道:三峡水性甘纯活泼,泡茶皆佳,唯上峡失之轻浮,下峡失之凝浊,只有中峡水中正轻灵,泡茶最佳。苏东坡这才幡然醒悟,将当时的情况一一说明。后来的名句“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说的也是这个故事。可见水在饮茶时的重要性。
慈禧太后对饮茶所用的器具尤为讲究,她常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盖碗。比如在夏季饮用金银花茶时,则选用白玉金盖碗,幽香的茶汤与白玉、黄金交相呼应,清爽宜人。而在冬季饮茉莉花茶时,则选用黄地白里万寿无疆瓷盖碗。乾隆皇帝对茶十分热爱,他对茶具的生产也颇为关心,还常依照自己的审美标准指导茶具的设计与生产,具有“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就在这一时期生产了大批御用茶具,风格华丽浓艳,美轮美奂,尽显宫廷用器之奢华。
此外,随着宫中茶礼的盛行,宜兴紫砂茶具的制作也得到很大发展,其造型、纹饰与官窑瓷器一样,须经皇帝审阅方可烧制。同时,明清时期文人辈出,他们的参与使紫砂工艺与书法、绘画、篆刻相结合,从而兼具了实用与观赏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紫砂装饰工艺。清代画家汪文柏曾有诗曰“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赞美紫砂器不是珠玉胜似珠玉。紫砂茶壶直至今天依然受到人们的青睐,用之泡茶,不夺香气,不失原味。且紫砂壶透气性好、冷热急变性高,即使在冬季注入沸水也不会冷炸。又有很好的耐热性,可在火上进行烹煮而不裂开,且传热较慢,不容易烫手。
冲泡或煎煮前应先将茶叶或配料用热水冲洗干净,因为茶叶及药物在采制贮藏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灰尘、杂质混入,通过清洗,去芜存菁以保证饮茶卫生。有些质地厚实、难以出味的配料,如山楂、柿饼等,可稍微浸泡10~15分钟左右。同时,因为茶叶内含有很多亲水性的物质,所以在存放的过程中容易吸收湿气和异味,通过洗茶可以去掉茶叶中的湿气和异味,还可以诱导出其中的香气。宫廷中的人们在烹茶前,还常常先洗涤用来烹茶的器具,然后再煮茶。那时专门用于洗茶的工具大多为陶制品,用砂土烧制成碗形,上下两层,在上层底部有小圆孔,洗茶时沙垢可从孔中流出。如今流行的功夫茶品饮,也常用热水漂洗茶叶和将茶壶茶杯里外烫热,以使茶壶茶杯温热后,更能洋溢出茶香,这大概也是承袭了古人洗茶之遗风。
将洗净的茶叶和配料放入大小适中的茶壶或盖碗中,再冲入适量的沸水或温水,加盖闷泡一定时间后即可将茶汤倒出饮用,通常可以反复冲泡3~4次。俗话说“老茶宜沏,嫩茶宜泡”,沏是指用刚煮沸的水,泡则是指用煮沸后温度稍低的水。比如龙井或碧螺春等绿茶水温最好在80℃左右,而红茶和普洱茶则适合用刚煮开的沸水。临床应用的茶疗复方,也最好使用沸水,这样既能杀菌消毒,又能促进配料快速出味。
当配料种类比较多或是难以泡出味时,还可以使用煎煮法,清宫中的人们饮茶时一般也会选用这种方法。他们将玉泉水罐入银壶中,用武火烧开,水沸腾时将茶团或散茶放入壶中,稍煮片刻即离火,待茶散开后再倒入茶壶或盖碗中。饮用时,还常常在其中加入鲜奶,使香气浓郁的茶水又增添了鲜美的奶味。此时,皇帝及达官贵人边品尝茶香边观赏自然美景,或吟诗朗朗,或挥笔作赋,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