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外阴过敏性皮炎
过敏性皮炎是由过敏原引起的皮肤病,主要是指人体接触到某些过敏原而引起皮肤红肿、发痒、风团、脱皮等皮肤病症。 具体的过敏原可分为接触过敏原、吸入过敏原、食入过敏原和注射入过敏原四类。 每类过敏原都可以引起相应的过敏反应,主要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皮炎、湿疹、荨麻疹。 外阴过敏性皮炎系外阴皮肤接触刺激物质或致敏物而发生的炎症,在临床上常容易被误诊。
外阴过敏性皮炎可能由许多种物质刺激外阴局部组织引起,外阴常见的刺激性致敏因素有:
外用药物常被用于治疗外阴疾病,但很多药物可能引起外阴部皮肤黏膜的过敏反应。 患者对局部外用药物过敏的原因可能只是药物本身,外用药物中的其他成分,如酒精、防腐剂、基质成分等均可成为变应原引起过敏。 外阴过敏性皮炎最常见的药物变应原有:局部麻醉剂、局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及防腐消毒剂。 西药过敏较为多见,新霉素是局部外用抗生素最常见的过敏原,而中药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成为过敏原。
长期刺激外阴局部可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相应症状,伴有外阴瘙痒的患者更易发展为接触性皮炎,其原因可能在于局部外用药物的频繁过度使用。
女性卫生用品如卫生巾、润滑剂,肥皂和清洁剂等可刺激局部引起过敏性反应。
某些食物可能在人体的某一特定阶段引起过敏,常见食物有海鲜、笋、香菇、牛奶、番茄、大麦、野菜、水果、果仁、大豆、花生等。
外阴过敏性改变也可能是神经性皮炎在局部的表现,往往由皮质抑制和兴奋功能紊乱所致,情绪波动和辛辣食物饮品可能使病情加重。
蚊虫叮咬,某些局部寄生虫产生的毒素也可以导致外阴过敏性皮炎。
外阴过敏性皮炎多发生于大小阴唇及阴道前庭、尿道口等,常以局部疼痛、烧灼感及瘙痒为主要症状。 表现为急性红斑、水肿,上有丘疹或疱疹;较重者可发生表皮松解及剥脱,形成糜烂;严重者可有灼伤,形成溃疡和继发感染。 慢性者常表现为在淡红斑基础上的持续脱皮、细屑。
(1)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平素的身体状况、生活及工作的环境等,注意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时间、地点、季节、有无规律性、是否有明确的诱因、饮食习惯、日常生活习惯、工作状况等,应特别注意询问药敏史和特殊物质过敏史。
(2)出现外阴充血、肿胀、瘙痒等症状的时间,有无伴随症状(是否有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及其出现时间,有无明确加重、缓解因素。
(3)既往病史,有无家族遗传史,或外阴特殊疾病病史。
是否存在局部充血、水肿、红斑、丘疹和糜烂,注意外阴色泽变化以及异常分泌物情况。 有时可见抓痕。
了解是否存在局部皮温升高,有无皮下结节、囊肿等。
原因不明的过敏性皮炎患者,均应进行过敏原的检测,既有利于过敏性皮炎的预防,又可指导过敏疾病的治疗。
是检测接触过敏原的经典方法,利用不同的变应原试剂制作斑试剂或贴块,固定到患者背部或前臂屈侧的正常皮肤上,经48 小时取下,根据局部皮肤出现反应情况判读结果。
也称皮肤非特异性过敏反应,在针刺后12~48 小时开始出现米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即可视为阳性。 该项检查价格便宜,易于应用。但实验时患者会有轻微痛感,针刺后有可能引发感染,导致皮肤的破损,还有可能引发严重的过敏反应。
主要适用于食物性过敏原检测。 将可疑食物从小剂量开始分次给予,观察并记录皮肤、呼吸道、消化道、心血管反应直至摄入整份食物或出现临床症状。 阳性者可确诊为食物过敏。
主要是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 检测,属于间接检测方法。 只要采集患者少许静脉血即可完成,接受度较好,安全方便又准确可靠,对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皮炎具有指导意义。 但检验价格稍高。
运用生物共振技术可以便捷无创地对较多的变应原,进行“特异性物质波”检测,有助于明确变应原,达到有效预防或治疗过敏性皮炎的目的。 但技术的应用尚存在争议。
有些药物会引起皮肤过敏反应,西药过敏较为多见,如青霉素、磺胺类、安乃近等,中药的某些成分也可能成为过敏原。 一般发病前3 周内有用药史,典型的皮疹为局限性圆形或椭圆形的水肿性鲜红或紫红斑,边界清楚,中央呈深紫红色,可有水疱或大疱,愈合后留有色素沉着。 接触同类药物可反复多次发作,致色斑加深不退。 局部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有低热。
可由化纤布料、外用药品、化学品、植物如荨麻、漆树等引起。 接触部位皮肤出现水肿、红斑、丘疹、丘疹疱、水疱,严重者可有水泡、脱皮等现象出现,外阴瘙痒、疼痛,可能有烧灼感。
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有明显渗出倾向,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可能与化学制品滥用、环境污染、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加大等因素有关。 该病病程长短不一,发作无规律,睡眠或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 急性期表现为外阴弥散潮红,出现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 皮损边界不清,伴剧烈瘙痒,搔抓易致感染、结痂,反复发作后可转为慢性,表现为浸润、肥厚、皮肤粗糙,表面有糠皮状鳞屑,常伴有抓伤、血痂和色素沉着。
是昆虫,主要是节肢动物如蚊、蠓、白蛉、跳蚤等变态反应性皮炎。 皮损主要表现为绿豆或大豆大小的风团样疹,顶端有丘疹或水疱,陈旧的丘疹中心仍可见叮咬口。 丘疹的数目不定,常散在分布并成批出现。 奇痒,搔抓可致表皮脱离、结痂,继发感染者可发生脓疱疮。 皮损消退后多有暂时性色素沉着,部分转变为外阴瘙痒症。
瘙痒为许多外阴过敏性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和典型自觉症状,但如果仅有皮肤的局限性瘙痒,而无明显原发性损害时,则称为外阴瘙痒症。 患者本身的糖尿病、贫血、肝肾疾病,以及外部刺激、寄生虫感染等均被认为是瘙痒症的原因,但其机制尚不明确。 临床上通常没有特征性皮损,由于反复搔抓可致出血、结痂,日久可出现苔藓样变、湿疹样变或感染后的继发性损害。
外阴瘙痒症可根据局部阵发性剧痒而无原发性皮损作出诊断。 当有继发皮疹时则需结合病史和临床特点,排除瘙痒性皮肤病和其他外阴疾病后方可确诊。
病因不明,目前认为是变态反应所致,可能与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内脏疾患、妊娠月经、食物、药物有关。 春秋季好发,10~30 岁人群发病率最高。 重症多形红斑常主要损害口腔、外阴部、肛门周围及其黏膜,亦可见于躯干、颜面、四肢。初发为大小不等、略呈水肿性红斑或斑丘疹,境界清楚,红斑表面可迅速出现大疱,疱液澄清或混有血液,疱壁较薄易破,破后呈红色糜烂面,干燥后结成浆痂。 有轻重程度不等的瘙痒和疼痛。
又称For-Fordyce 病,好发于青春期,为一种大汗腺导管开口部位发生角栓性阻塞,致该腺体分泌物贮留所致的内分泌因素相关疾病,可于月经期加重,妊娠期稍轻,更年期可自愈。
皮疹见于腋下、乳房、耻骨及会阴部,为针头至绿豆大小毛囊性丘疹,圆形,稍硬,皮色正常或淡黄,群集分布,但相互不融合。 有的丘疹顶端可见开口,用力挤压时会有少许浑浊液体排出。 可有痒感,有时较剧烈。
是指特发于腹股沟、外阴、会阴及肛门的皮肤真菌感染。 病原以小孢子菌、毛癣菌为主,也有表皮癣菌。 皮损初发为丘疹、水疱或丘疱疹,而后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红斑,中心皮损消退,而边缘扩展成环状损害。 多伴痒感。 在活动性损害的边缘刮取皮屑可检查出真菌。
又称尿布疹或红臀,主要如老年尿失禁者因尿布未能经常更换及保持干燥,是尿液及粪水浸渍臀部,粪液中产氨菌分解尿液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所致。 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阴、大腿内侧及臀部尿布接触处出现大片潮红斑,其上可有丘疹、斑疹,可继发脓疱、糜烂或溃疡。
由于汗腺分泌过多、外阴潮湿或局部不洁所致的外阴局部炎性反应,多见于肥胖、糖尿病妇女和婴儿,夏天湿热季节易发。 患者有局部瘙痒、疼痛、灼热不适,最初在大小阴唇皱襞处出现潮湿鲜红或暗红色斑,境界清楚,范围与相互摩擦的皮肤皱襞面一致,继而出现肿胀、表皮剥脱、有浆液渗出。
又称慢性苔藓,是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表现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尚未明确,但与精神及情绪有密切关系,情绪波动和辛辣酒类可加重和诱发本病。 外阴为神经性皮炎好发部位,初起时自觉患处皮肤瘙痒感,阵发性加重,夜间为甚,患处皮肤因搔抓或摩擦等刺激,逐渐增厚成苔藓样变,患部皮肤干燥、皮纹增深、肤色转深逐渐至暗褐色,皮损上丘疹密集,皮疹呈多角形并覆以碎小鳞片,表面可有抓伤、出血结痂、糜烂渗出。病程长者皮损中央肥厚明显,边缘处多角形皮疹变少变薄,与正常皮肤界限分明。
属思维障碍范围内的疾病,见于性格执拗、精神紧张、敏感多疑者。 患者坚信自己感染了某种皮肤寄生虫病,感觉局部皮肤瘙痒,有虫爬及虫咬感,查体可见表皮剥脱、抓痕、血痂、外皮侵蚀,甚至产生溃疡,有时可因周围毛囊受影响而使皮肤增粗发红。
1.一般处理 一旦怀疑为外阴过敏性疾病,应当及时避免再次接触可疑过敏原;发病期间忌食宜清淡,忌烟酒及辛辣刺激食物;注意选用宽松透气的内衣,保持外阴清洁,局部忌用肥皂及搔抓,可用冷水或冰水坐浴止痒。
2.全身治疗抗组胺药物虽然对变态反应过程没有直接影响,但能产生镇静止痒效果。 急性期可选钙剂静脉推注。 脱敏治疗:若能明确过敏原,在联合治疗控制症状的基础上采用脱敏治疗,可有效防止外阴过敏性皮炎发作,是目前唯一能从根本上针对病因治疗过敏性疾病的方法。
3.局部治疗 根据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和收敛的药物。
(1)红肿、糜烂、渗液的皮损,选用3%硼酸或0.02%呋喃西林溶液冷湿敷。
(2)皮损症状减轻,渗液减少时可外涂氧化锌油或糠馏油糊剂。
(3)对仅有红斑、丘疹和小水泡的皮损,可选用炉甘石洗剂或粉剂。
(4)慢性病损:常用糠馏油和含有糖皮质激素的软膏或霜剂;对局限肥厚性病损可用糖皮质激素皮内注射。
(5)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皮损广泛且有糜烂、渗液的患者,即使没有明显的细菌感染的表现,也应当给予抗生素治疗。
(祁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