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间质性肺炎
病例 病史:
男,1 岁。 反复咳嗽,喘息,气促一 个月。 查体: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喘鸣音。
图1-3-1
影像表现:
图1-3-1A X 线胸部平片显示双肺纹理增粗、模糊;肺门增大、增浓,结构模糊;双肺内中带见散在小点状、小片状模糊影。 图1-3-1B~D CT 平扫肺窗见支气管束增粗、边缘模糊,沿支气管束散在点状、小片状密实影,边缘模糊。 见少许肺气肿征。
最后诊断:
间质性肺炎。
分析与讨论:
间质性肺炎是以肺间质病变为主的炎症,可分急性和慢性。 多见于小孩,成人也可发生。 急性间质性肺炎常因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引起。 慢性继发型间质性肺炎继发于抵抗力减低或免疫抑制患者,儿童常继发于麻疹、百日咳和流感等急性传染病,成人常继发于肺和支气管慢性炎症。 临床常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发绀等。临床症状明显而体征较少。 X 线常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形成条索状或网格状影,夹杂沿支气管树分布的斑点或小斑片状模糊影。 严重者由于细小支气管炎性梗阻导致双肺弥漫性肺气肿,X 线表现为双侧肺野透亮度增高,胸廓饱满,双膈低平;CT 肺窗见斑片状肺气肿形成马赛克样。
鉴别诊断:
间质性肺炎主要与引起肺间质改变的病变进行鉴别。
1.间质性肺病
常由一大类原发疾病引起,如结缔组织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病等)、结节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疾病等,临床进行相应的检查可确定基础病变。 X 线和CT 常见弥漫性肺间质改变,病灶多以双下肺背侧分布明显,夹杂大小不等的片状磨玻璃影,由于肺间质纤维化可导致肺结构扭曲变形、肺气肿、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终末期可见广泛的肺纤维化和蜂窝肺。 抗生素治疗无效,而激素治疗有效。
图1-3-2A~D 硬皮病间质性肺病。 双肺间质增厚,见多发网织状及少许磨玻璃样密度增高影;部分支气管柱状扩张。病灶分布以双下肺胸膜下明显。 右中叶体积显著缩小
2.肺淋巴道转移瘤
见于原发肺内或其他器官的恶性肿瘤通过肺淋巴途径在肺淋巴道生长。 最常见于肺癌,也可来自乳腺、胃、胰腺、前列腺、颈部的恶性肿瘤。 常见于中老年人。 临床除原发癌灶的症状外,呼吸系统常表现为干咳,憋气,低氧血症等。原发于肺内的恶性肿瘤多累及原发灶的一侧肺,也可双肺,其他系统的转移多为双肺累及。 X 线50%可表现为正常。 常呈非特异性改变,表现为从肺门向外伸展的肺纹理增粗,或网格状改变,可见克氏A线、B 线,同侧胸腔积液。 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CT 由于可显示肺小叶,诊断该病准确率较高。 常表现为肺门旁的血管支气管壁增厚形成袖套征,中、外带的小叶间隔结节样增厚形成串珠状,也可小叶间隔光滑增厚。 但无肺结构变形、扭曲。 常合并同侧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同侧胸腔积液。 肺癌患者常在同侧肺内找到原发癌灶。
图1-3-3A~D 淋巴瘤肺内淋巴道浸润。 双肺间质明显增厚。 见弥漫性细小结节,部分融合成小片状;肺门旁支气管血管束增厚呈袖套样改变,小叶间隔结节样增厚,胸膜下和叶间裂均见串珠状细小结节。 病灶分布以双上肺明显。 双侧肺门和纵隔未见增大淋巴结
图1-3-4A~D 右上肺浸润性腺癌并双肺淋巴道转移。 右肺上叶尖段见一不规则结节,大小约23mm×16mm,边缘见分叶征、毛刺征和胸膜凹陷征。 双肺见弥漫性细小结节影,以右中、下肺分布明显,部分融合呈团片状;结节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小叶间隔结节样增厚
【参考文献】
[1] Molina DK,Valent Ff.Lymphangitic spread of hepatocellolarcarcinoma[J].Arch-pathol Lab Med,2003,127(1):11-13.
[2]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 诊断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148-152.
[3] 刘金荣,彭芸,杨海明.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表现特征和判断指标探讨[J].中华儿科杂志,2012,50(12):915-918.
[4] 李亚男,张伟华,余秉翔.肺部CT 多发磨玻璃结节的病理诊断分析[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4,35(6):585-588.
(张金娥 赵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