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空间优化与环境治理:上海探索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小结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之所以在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取得一定成功,主要有以下三点规律或启示:其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初心,将优美生态环境当作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最公平的民生福祉来建设。其二,环境战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而演进,最终随着卓越全球城市这一定位的确立,使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使优美生态环境的建设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而且利用各种环境经济政策,使环保成为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甚至是产业,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身优美生态环境这一重要生产要素的生产中。其三,制度刚性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坚强保障。制度刚性中最重要的一方面是要让权力受到约束,无法为了短期的政绩、晋升、财税等利益突破生态环保领域的各种红线、底线、上限来换取经济增长,否则就要触到高压线;随着各项相关的考绩、督察、追责等体制机制逐渐完备,已经较好地将权力装进生态文明制度的笼子。未来,上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将随着整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指导思想完善及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而取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成就。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有了新内涵,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粗放发展方式造成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为应对这一问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应运而生、应运而兴,并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被明确宣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端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提出“两山论”之时,完善于十八大之后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生态文明理念的集大成者;在实践上,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在理论上,这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生态经济学界争夺话语权的一面旗帜。它包括生态生产力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民生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系统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论(生态文明制度保障)、文明兴衰生态决定论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未来上海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更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完善的步伐会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事业的效率会提高;优美生态环境不仅带来属于全体市民的宜居福祉,而且会进一步促进高端人才集聚,推动速度适宜、高质量、绿色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促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环境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将与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共同迈向前进。前文提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制度刚性要将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使之无法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牺牲环境,让权力受到有效约束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随着国家层面整体的制度进步,上海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也将更加完善,为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发挥更强有力的约束、激励、驱动作用;而且,由于上海承担了不少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先行先试的使命,这方面的制度进步一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未来,上海的优美生态环境一方面会与卓越全球城市的定位相称,另一方面会更加做好优美文化的载体。优美生态环境是上海的“脸面”,而上海原本就是中国数一数二的中心城市,上海的“脸面”自然关乎国际观瞻;随着上海的定位变得更高,在其努力成为卓越全球城市的过程中,这里的生态环境是否优美,更加在国际上受到瞩目。将来,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样的重大国际活动会越来越多,很多国际上高层级的领导人和知名国际组织会常来常往,甚至有些国际组织会将总部常驻于上海,更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人才在上海工作和生活,支持上海的卓越全球城市建设;上海不能以一张不够靓丽的脸面示人,现在一些高要求、高强度的环保工作必须从短期化(如“世博蓝”、“APEC蓝”、“G20蓝”)向常态化转变,“下猛药”的环保工作方式不可持续,必须寻求更加长效的机制。因此,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上海市政府及其所率各相关部门必然为此投入更多资源和力量,更会重视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制度驱动。可预见的是,在上海建成卓越全球城市之前,一定能率先建成与这一地位相称的优美生态环境。

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同样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让人们欣赏美好文化离不开营造美好氛围,很难想象人们在污水横流或烟尘弥漫的环境中会有欣赏文化的意愿;因此,优美生态环境是优美文化的载体,打造优美生态环境也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一部分。现在,在“上海文化”品牌的建设中,上海市领导高度重视打造和展示江南文化;相较于其他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对于优美生态环境(尤其是优美的水环境)有更强的依赖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上海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与文化大都市的建设会更加紧密结合,产生更大的协同效应。这就意味着,上海的生态环境不仅要是优美的,而且要更具亲和力。例如,河道整治、水系贯通要更多和城乡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在社区周边甚至社区之中营建亲水设施、开发亲水娱乐项目、营造亲水文化氛围。再进一步,在上海环境与上海文化更深度结合后,市域范围内有更多地方具备一定条件来开发旅游经济、引导环境友好的文化消费,形成环境—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局面:优美生态环境不仅直接让民众享受到良好的效用,而且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之类经济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胡冬雯、蒋文燕、胡静等:《上海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障碍与路径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16年第4期。

[2]嵇欣:《碳排放交易绩效评价及政策建议》,载周冯琦等主编:《上海资源环境发展报告(2015):环境战略转型与环境治理创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165页。

[3]李全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内涵体系、理论创新与现实践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7卷第3期。

[4]刘奇、张金池、孟苗婧:《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探析》,《环境保护》2018年第46卷第1期。

[5]刘新宇:《政府报告不提GDP意味着什么?》,《中国环境报》2015年2月6日。

[6]苏甦:《上海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研究》,载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持续发展 理性规划——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第2卷城市更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7年版,第12页。

[7]谢国平:《中国传奇:浦东开发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30页。

[8]张浪:《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特点的研究》,《中国园林》2014年第30卷第6期。

[9]张玉鑫:《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大都市生态空间规划创新探索》,《上海城市规划》2013年第5期。